金坤榮
摘要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除了著力優化和落實課堂管理的環節,還需加強和改進課后的復習管理,著力于建立具體的學習規范、完善教學行為、深化課堂的關注反思。
關鍵詞 課后復習 管理 優化
學生想在課堂上把所學知識全部掌握是很困難的,還需要通過課后復習來進一步鞏固。根據教學實踐的所見所思,筆者試著提出優化課后復習管理的三個著力點。
一、著力于建立具體的學習規范
在學校教學工作中,一些教師比較看重課前和課中的學習規范,至于課后需要做什么,往往簡單了事,布置一點作業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學習規范是包含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一系列行為。“行百里者半九十”,課后學習規范是培養良好習慣、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指導學生的課后學習活動,必須有具體可行的、可觀察的行為要求。比如:
1.課后要及時復習課堂內容,及時鞏固,以免遺忘。
2.課后要及時提出課堂中的疑惑,做到“堂堂清”,不讓問題累積起來。
3.課后要及時整理好筆記本及相關材料,達成知識的系統性。有時,針對重點、缺漏點,可以寫上記號,引起注意。
4.課后要及時溫習課本,把學過的重點內容再記一遍,把教材內容再理一遍。這會加深知識的鞏固和聯系。
5.課后要認真完成作業。先復習,后寫作業;先做簡單題,后攻難題。
6.課余時間或臨睡前,嘗試回憶課堂學習內容,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回憶時,對于模糊部分或完全不記得的內容,要查漏補缺,甚至再學一遍。
7.每天(或每周)適時復述所學內容。聽明白不等于真懂,說清楚才是真懂。堅持把所學內容講一講(有時可做小老師),理解就會更加透徹,同時也會增強概括能力、領悟能力和表達能力。
8.課后要做好錯題管理。建立錯題本時,要抄好原題,在旁邊附注錯題成因。錯題往往反映知識漏洞,需要隔一段時間再反思,以鞏固知識。
9.課后應抽時間對課堂的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反思,比如,疏漏了哪些內容或環節?以養成學習反思的良好習慣。
這些課后學習行為要求,不只是鞏固學習內容,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嚴謹踏實、善思好問的學習習慣,同時也包含著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訓練。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過程自然就會順暢和諧,學習收獲也會豐厚實在。
二、著力于完善教學行為
課堂教學任務完成并不意味著教學行為的終止。教導學生、教學知識,不因下課鈴聲而停歇,它永遠是現在進行時。教師要著眼于學生主體發展,著眼于激活學生思維,不斷改進完善課堂教學后的教學行為。教師應為自身教學行為的優化制定一些課后規定動作,以此帶動學生課后學習行為的優化。比如:
1.課堂結束時,教師要反復強調重要的內容。重點內容至少要講3遍;同樣的內容,至少提問3個學生,以讓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課堂結束時,教師要立即檢驗學生掌握的情況。可采用短、平、快的小練習,讓學生馬上做一做、練一練,5分鐘后讓學生相互批閱。教師可邊巡視,邊指導,掌握學情的第一手資料。
3.課堂結束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質疑、提問,對學生的問題盡量及時答復。為照顧學生思考、提問,教師可以在下課鈴響后,在教室里稍做停留,觀察并回應學生的反饋。
4.課堂結束時,教師要關注好有潛力的學生和后進生,可以問問他們課堂聽課的感受,走到他們身邊,實地了解課堂筆記和不懂內容等情況。
5.課堂結束回到辦公室,教師要及時記錄學生課堂學習中的真知灼見和不解疑惑,同時備好“錯題集”,為下堂課講解分析積累資料。
6.課后,教師要考慮到課后作業中學生可能遇到的“攔路虎”,思考對策,尋求突破。
7.課后,教師要嘗試回憶教學過程,總結教學一得,反思教學疏漏,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學案例的積累工作。
這些行為要求大多是細節問題。一些教師常常輕視、忽視這些細節,或者做了卻沒有堅持下去。如果教師真正在思想上高度認可,在行動上長久落實,那么這些細節就能夠有效輔助課堂教學,積累教學經驗,使課后教學管理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
三、著力于深化課堂的關注反思
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雖然處于課后,但教師對課堂管理、學生學習行為等問題,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對課堂中的現象進行反思評價,關注學生、鞏固知識。課后的反思,筆者建議落實在3個關注上。
1.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學生參與是提高課堂效率、實現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關鍵因素。如果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甚至開小差、睡覺,那么何談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呢?課堂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學生都參與進來,要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要讓他們讀、讓他們聽、讓他們思、讓他們做。對學生不參與或者不主動積極參與的現象,教師要著重關注,分析原因,繼而巧妙引導,因材施教。
2.關注學習的鞏固質疑。新課堂理念認為,學生提出問題,是其主動深入思考的表現,是創新的萌芽,是主體性的張揚。在課堂上教師要經常問學生:知識有沒有鞏固,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有沒有對知識深入的思考和懷疑。課后,教師要清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形,厘清質疑環節,從學生的質疑中,把握學情,觀照自身的教學行為,賞識學生的聰明才智,引發思維的廣闊天地,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和學。
3.關注知識的比較、聯系和重點、易錯點。知識內容既有內在的聯系,又有區別。教師要多多引導學生反思:這個知識與那個知識有相同點嗎?有怎樣的不同點?這個知識的重點是什么?在哪個環節會容易發生錯誤?等等。教師心里有本明晰賬,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就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促使學生掌握知識更牢固、更透徹。
總之,優化課后復習管理,也是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教師要經常思考:學生課后的學習規范養成得怎樣,教師的教學行為達成得怎樣,課堂的關注反思收獲得怎樣。只要我們圍繞這幾點,努力在教學中去實踐、去思辨、去提升,那么就能使教與學產生互動、互助、互進的效果,使教學達到“秀而繁陰”的理想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