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紅
圖書簡介
書名:《田野報告:一個校長的教育紀錄》
作者:陳慶麗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采用故事敘事的編排體例,分“過往之憶”“思想之悟”“變革之行”“圈外之思”4部分內容,細述了陳慶麗——一位具有教育理想的女校長16年間不懼艱難、大膽探索,將一所地處城鄉接合部的普通初中發展成為特色鮮明的家門口的好學校的教育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普通初中辦學模式轉型的嶄新視角和案例樣本。
推薦人語
學校是什么?是教書育人的園地、人才成長的搖籃,還是傳承文明的窗口?普通初中的著力點又在哪里……2002年8月底,陳慶麗從一名重點初中的中層干部轉型為一所普通初中副校長,隨即開始了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與探求。
這本書,字字力透著陳慶麗對無錫市廣豐中學這所地處城鄉接合部的普通初中最深情的告白、對培養普通學生自信成長的獨到見解。讀完整本書,三點印象尤為深刻。
首先,這本書的編排體例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摒棄了教育類書籍通常所采用的學術性綱目編排方式,將大眾閱讀方式與教育專業內容進行了融合,通過一個個故事展示了2002年至2015年間,學校經歷的14件大事,鋪陳教育人物,述說學校改革路徑。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女性對教育特有的柔情似一張普適教育的名片,一下子打開了讀者的心扉,使他們不自覺地被吸引而想要閱讀。
其次,這本書再現了廣豐中學70%以上來自新市民家庭的普通孩子找到自身意義與價值的教育過程。這主要體現在第三章《變革之行——那綠樹,那繁花,那碩果》中。翻閱第三章,就如同置身于廣豐中學。你可以感受到廣豐中學40年來歷史文化根脈的發展傳承,可以體悟到差異教育改革的淚水與歡樂,可以看到師生成長的生機盎然……懷揣作家夢的張蕎,有著攝影夢的小F,期待實現藝術夢想的小曬與小柯……一個個孩子的發展充滿了驚喜,令人怦然心動。可以說,這一章既生動地詮釋了廣豐中學“每一朵花都可以絢爛綻放”的教育理念,又揭示了書名中的“田野報告”的深意,即學校是生命的園地,只有學生獲得了成功、教師收獲了幸福,學校才能發展,才有未來。誠如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成尚榮先生在序言中所說:“陳校長始終把這所學校當作田野,從校園的色彩和狀態后看到了田野原本就有的生命的活力——草根的力量,總有一天草根會將大地染成一片綠色?!?/p>
再次,作者用新思維表達新教育態勢。無論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要求,還是“90后”“00后”學生學習的新需求,都離不開教育新思維的正確引領。在這一點上,陳慶麗不斷進行著摸索與實踐:從最初與那些有理想、有情懷的教育人物進行思維碰撞,到帶領教師前往蘇州市立達中學校、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北京十一學校等省內外優質學校參觀考察,再到選派教師去境外拓展交流,她和團隊成員經歷了思維的一次次蛻變與升華。在教育新思維指引下,陳慶麗找準了學校的發展定位,交出了一份令老百姓滿意的教育答卷。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歲月,流淌在心田》中,陳慶麗寫道:“當我們過了一定的歲數,將閱歷和經歷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思維天空時……一定有你熱愛的許多人在支撐你的信念,你的實踐,你的思維,你的溫度。”閱讀這本書,讓人由衷地感受到那些懷揣質樸教育夢想的教育人赤誠的教育信念與力量。這樣的信念與力量,激勵著更多人的心靈,成全著生命更美好的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廣豐中學)
在線試讀
教育價值的實現一定是需要過程的,不是一個文件的下發、一個文本的張貼那么簡單。一個適合學校發展的價值觀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定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從一個個局部開始啟動改革,一個小實驗,一個小結果,逐步推行,逐步滲透。
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教學理論和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讓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找到了可以成長和進步的理由。差異化的社會是它的生存生態,差異化的個性是它的生存之本,教育能做的就是給予學生合適的課程和幫助,包括評價體系。
宣傳差異教學改革理念和方案,其實也并不容易。與其說是宣傳,不如說是溝通。校級領導會議、中層領導會議、教育局專家會議、實驗年級教師會議、實驗年級教師階段性總結,每一次會議,我們都是圍繞問題在探究、在思考。所以,當困難擺在面前時,我們的智慧反而多起來了。
我們希望通過差異教學理念的沖擊,讓教師凝滯、陳舊的思維發生一點變化,帶來教育的新生機。
教師沒有看到變化的好處,疑惑為什么要變化。教師擔心:走動之后,學生聚成堆怎么辦?學生難以管理怎么辦?為每一個學生寫學科評價,這工作量太大了,可以選擇5個左右嗎?而對差異教學評論最多的就是:還不是原來的分層教學嗎?換一個面孔又出來了,意義有多大?尤其是3年過后,身邊有人說:“搞差異教學改革,就我們學校做,太累了。我還是到別的地方去工作吧?!?/p>
作為校長,我深知差異教學理念引導下的教學改革絕對是一個極好的研究主題。在教師轉型的過程中,教師行為的差異絕對存在,教師應對改革的焦慮沖突也正在產生。他們不是應該埋怨的對象,而是需要我們領導者認真引導的主力軍。教學理念只有最終轉化成教學行為,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更為重要的是,差異教學最核心的理念就是關注學生。于是,“頭腦風暴”后,我們把教學改革的重點放在了兩個目標上:一是研究學生,一是研究課堂和教材。
回顧每一次會議或者教學實踐,都像是在攀爬山峰。這就是理念的“魂”和實踐的“走”的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