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加貝
摘要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資料助讀”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向導支架”,教師在遵循學生閱讀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吃透教材,研究學生,精選具有啟發性、適度適時性、動態生成性的助讀資料,并以“深度學習”理論為支撐,以學生思維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為根本目標,為學生的深層閱讀搭建好“腳手架”。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資料助讀 向導支架 語文核心素養
以“學生為主體”的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結構主義理論提出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支架式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是 “如何搭腳手架”,即教師以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學生的思維發展域為立足點,圍繞當前學習主題,以提出相關問題和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識概念為基本點,為學生的獨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學習討論建立教學支架,為學生思維“爬坡”提供坡道和臺階。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這樣的“向導支架”必不可少。引入資料助讀,就是一種重要的“向導支架”,學生借助這些支架性材料主動探究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更深的閱讀體驗,完成語文的“深度學習”。筆者就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陽關雪》的教學為例,談一談如何以“資料助讀”構建閱讀教學的向導支架。
一、 學情前測:選準資料助讀點
學情,是教學的根本立足點。為了解學生的閱讀層次和水平,筆者在預習作業中設計了“我的疑惑”這個環節,請學生針對課文內容、寫作手法、思想主題、關鍵字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前,共收集到各類問題總計28個,隨即對這些問題進行分類,最終篩選出如下4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中國有那么多名勝古跡,而且從課文的描述來看,陽關的景觀并不美,為什么余秋雨偏偏要執著地尋訪陽關、描寫陽關呢?
為什么來到陽關,作者一下子想到的是唐代人,是“唐人風范”?為什么唐代之后“九州畫風隨之黯然”,陽關終成廢墟和荒原?
題目叫“陽關雪”,為什么作者花了那么多筆墨來寫荒漠和古戰場?
這篇游記聯想的東西很多,題目是“陽關雪”,但實際上寫了許多有關歷史和文化的內容,作者為什么要“扯”那么遠呢?
二、 學情分析:備好助讀材料
“向導支架”式的教學強調:教學應幫助學習者建構理解知識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個概念是學習者進一步學習所需要的內容。
聚焦學生的四個疑問,教師須提前準備有關陽關的自然和歷史背景資料,有關唐代文學和藝術創作的印證性資料、類比性資料及對比性資料,有關于選文刪節的補充性資料,有關于余秋雨散文創作的拓展性資料。這些資料將“看不見的冰山”還原給學生,既讓學生看到和散文有關的歷史文化全景,也讓學生由淺入深領悟作品背后作者的宏廣視野和深刻思想。
三、 學習助推:優化助讀資料使用路徑
根據不同的文本特征及學情,教師要對助讀材料的引入目的、時機及呈現方式進行合理安排,使之發揮增廣、加深學生思維的作用,從而引領學生逐步進入深度閱讀。
1.引入背景類資料,導入激趣。
資料的引入,對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注意力的保持至關重要,也為接下來的“層進式學習”和“沉浸式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2.引入印證性資料,輔助理解。
文中用了整整五個小節寫去陽關途中所見所聞所想,作者筆下大漠和古戰場的主要特點就是“遼闊”和“滄桑”。筆者引入了這樣一首詩: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同樣的遼闊蒼茫,同樣的悲憫情懷,讓學生立刻感受到這五個小節絕非贅筆,它營造了蒼涼的氛圍,為下文寫陽關蓄勢,也為下文的議論抒情做了鋪墊。
文本中多次出現的“唐人風范”是理解陽關之美的焦點和難點,筆者著眼于“語文”,選取了極具代表性的唐代“以曠達心胸寫人生哀情”的典型詩歌,來進一步佐證文本中對唐代文學家藝術家的評價——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
詩句激活并調動了學生以往的經驗,打通了學生固有知識和現今學習之間的通道,體現了學習的充分關聯度,由封閉式閱讀的感性轉向開放式閱讀的理性,從而融會貫通,實現閱讀體系的再次構建。
3.引入比較性、補充性資料,促發綜合分析意識。
“唐人風范”曾經那樣輝煌,那樣登峰造極,為什么后來卻迅速沒落乃至消失了?為了讓學生具備深入探究的抓手,筆者精選了三組比較性資料。
(1)后代文人寫陽關。
李公麟陽關圖二絕 (宋·蘇轍)
百年摩詰陽關語。三疊嘉榮意外聲。
誰遣伯時開縞素,蕭條邊思坐中生。
西山陽關萬里行,彎弓走馬自忘生。
不堪未別一杯酒,長聽佳人泣渭城。
梁州令·莫唱陽關曲(宋·晏幾道)
莫唱陽關曲。淚濕當年金縷。
離歌自古最消魂,聞歌更在魂消處。
南樓楊柳多情緒。不系行人住。
人情卻似飛絮。悠揚便逐春風去。
(2)唐代詩人寫邊關生活。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高適《燕歌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參軍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3)文末的刪節。
文末的刪節,恰恰是一段指向主題表達的核心文字,學生反復消化,感受到的是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對文化的漠視和摧殘的深深譴責。陽關的沒落,其實就是中華文化的沒落。很多學生還由此及彼,想到了古時被焚的阿房宮、當代被拆的古建筑。學生已經有意識地將助讀資料視為可類比、可歸類、有聯系、成系統的學習材料,在比照、辨析中步步感受文本內核,閱讀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
4.引入拓展性資料,引導嘗試遷移、應用。
在課文解讀接近尾聲之時,筆者又呈現了這兩段拓展性資料:
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背誦。孩子們的想象,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行搭建。待到年長,當他們剛剛意識到有足夠腳力的時候,也就給自己負上了一筆沉重的宿債,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余秋雨
《文化苦旅》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過山水風物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既表現了歷史的深邃荒涼,又展現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既展示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態人情。
——網絡評價
運用這些資料,學生自覺聯系目前正在閱讀的其他散文篇目,例如《道士塔》《都江堰》,充分感受到流淌在余秋雨文字中的中華文化自豪感、使命感、責任感,領悟到文化散文融敘事、寫景、議論、抒情于一體的體裁特征。
適宜的資料助讀策略,能有效幫助學生從他們的知識結構、精神世界和生活經驗出發,感受和理解文本,進入作者的知識視野,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對接,擴大自己的思想視野和情感的范圍和深度,完成文本意義的重建。更為重要的是,在閱讀教學中合理運用這樣的“向導支架”,能讓學生通過不斷內化支架,將“資料助讀”作為一種實用的閱讀策略幫助自己獨立完成其他閱讀任務,從而獲取一種重要的閱讀技能,對學生日后的閱讀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也使他們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尋找或構建這樣的助讀支架來支持自己的深度閱讀。
基于“資料助讀”策略構建閱讀教學的“向導支架”,需要教師在遵循學生閱讀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吃透教材,尤其要研究學生學情,針對學生的“興奮點”“共振點”和“困惑點”,精選富有“語文味”的且具有啟發性、動態生成性的助讀資料,并以“深度學習”理論為支撐,以學生思維發展、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為根本目標,為學生的深層閱讀搭建“助讀腳手架”,通過助讀資料與文本材料之間的交融、互證、對照、對比,將學生閱讀思維引向深入,引發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特別是隱性文本內容的深刻體悟與理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