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
摘 要:互聯網的快速普及推動了我國的信息化進程,農村電子商務得到了“井噴”式發展,部分農村地區也依靠電子商務實現了脫貧致富。電子商務扶貧能帶來一系列好處,但是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貧困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存在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扶貧;策略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3-0075-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F724.6 文獻標志碼:A
1 電商在農村的應用現狀
電商是指利用電腦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的商務活動。“十二五”時期,我國電商行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電子商務企業不斷涌現,比如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消費和交易習慣,沖擊甚至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格局。
電商在農村的應用又稱為農村電商,包含4個層面的意思。①產品上行。將農產品通過網絡平臺銷售出去。②商品下行。將農民需要的生活服務、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日用品通過電商銷售到村。③鄉村電商。在鄉村聚集、銷售本地特色產品,包括農產品、手工藝品、鄉村旅游等。④縣域電商。將電商的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聚集在縣城周邊,形成電商服務業、包裝倉儲物流相關產業和商品配套供應產業集群發展[1]。
2 農村電子商務扶貧的制約因素
2.1 電商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營銷水平不高
目前各貧困村電商服務點的運營人員都是大學生村官,村里具備一定創新精神以及計算機操作能力的青年人一般都會選擇外出務工,不愿意留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沒有真正專注于電商創業的人才,致使電商扶貧工作成效不顯著。而且鎮村電商服務站點運營人員只會發布產品、打單、發貨等一些簡單操作,欠缺通過旺旺、淘寶客等工具開展產品營銷的技術性操作[2-3]。由于相關教育沒有及時跟進,農村電子商務知識存在較大斷層。
2.2 貧困家庭固有資源少
農村電子商務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增加貧困家庭的自有資源,提高生產能力。貧困家庭貧困的原因有很多,一些是由于先天殘疾導致的勞動力喪失,一些是由于自然災害或后天疾病導致的突然變化,一些是由于懶惰不愿意工作。而且大多數貧困家庭生活在交通不便、公共服務落后的偏遠地區。貧困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生鮮農產品,而生鮮農產品對保鮮、運輸條件和時間要求極高[4]。因此,急需解決貧困地區的產品保鮮流通問題。
2.3 基礎設施比較落后
全鎮懂網、用網的貧困戶所占比例較低。有文化的年輕人基本上會運用網上購物平臺,但一般都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數是小孩和老人,這部分人因文化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另外,農村信息化建設滯后,存在網絡覆蓋面不全、信號差、網速慢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2.4 物流發展滯后
農產品上行是重中之重,農村地區落后的物流體系是農村電商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農村地區沒有發達的交通和足夠的電商物流網點,在物流效率上遠不如城市和縣鎮,而生鮮產品在整個配送鏈中需要嚴格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如存儲、絕緣、保存、冷藏和冷凍,使得貧困家庭更難在網上銷售農產品。在目前的物流系統中,郵政系統派送范圍最廣,但費用高、速度慢。雖然在政府財政的大力扶持下,農村的道路、寬帶和公共設施正在逐步完善[5],但由于村民居住分散,上行的農產品以季節性作物為主,因此會出現物流空載率高的現象,造成快遞員和物流服務站使用效率低的現象。
2.5 產品質量無法保證
①農產品特性問題。農產品季節性強,保鮮期短,易變質,不耐儲藏和運輸,銷售時間和渠道有限。②農產品質量問題。無論網絡銷售還是實體店的銷售,產品質量是永恒的話題,尤其是農特產品,更要強調其綠色無公害、有機無污染等特色。雖然農民的農產品是綠色、無污染的,但由于沒有品牌,且都是未包裝的散貨,沒有質量許可證和安全許可證,消費者不能放心購買。
3 對農村電商扶貧工作的對策思考
3.1 做好宣傳引導工作
加大電商扶貧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作用,對電商扶貧工作展開持續的宣傳報道。讓貧困戶積極學習電商知識、改變傳統思想、接受互聯網思想。支持國內知名電商企業在農村開展主題宣講和體驗活動。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和群眾在電商扶貧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及時總結和宣傳推廣電商扶貧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營造電商扶貧的濃厚氛圍。
3.2 培育特色品牌產品
結合貧困鄉鎮、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規劃,政府和農戶共同努力,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確立特色產業和主導產品,推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農產品和休閑農業上網營銷。扶持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一批農村電子商務示范鄉鎮、示范企業和示范合作社。努力打造更加符合網上銷售的“綠色、有機、無公害”本地農特產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價值和知名度,使特色產品形成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獨立化包裝,培育自己的特色品牌。
3.3 完善農村電商平臺服務體系
幫助相對貧困地區與知名電商平臺地方特色館、地方農產品信息交易平臺等線上銷售平臺對接,通過降低費率的形式鼓勵相對貧困地區參加按農產品季節性開展的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對接促銷會等活動,推進省內名優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聯營,暢通農產品上行渠道。依托現有資源,為農村青年搭建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培養農村電子商務專業骨干力量,帶動更多相對貧困群體通過電子商務創業、就業、增收、致富。鼓勵農村電商領域的社會組織進駐服務平臺,為相對貧困地區提供咨詢、網店建設、營銷管理、品牌培育、物流方案、法律咨詢、技術支持等專業服務。
3.4 完善農村電商物流體系
完善農村電商物流體系,提高農產品、農資、農村消費品集散和配送效率。認證公共倉儲站點,在鎮、村建立服務點,開展集中倉儲、收購、配送服務。打通收集、包裝、運輸、配送等環節,實現從“產地—消費者”的直達。同時在線上打造微官網、微信、微商城、地方門戶商家APP,形成“指尖一動,綠色生態產品送上門的”的購物模式。積極組織相關培訓和典型經驗的交流,利用購物券等渠道,打破產品季節性的銷售局限,注重建設產品“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
3.5 開展農村電商培訓,培養專業人才
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電商創業脫貧帶頭人、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大學生村官等,制定電商培訓計劃,大力實施遠程教育,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強化農民的信息意識,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充分調動起農村青年的創業熱情,對他們進行網店農產品交易的專業培訓,從而拓寬渠道,形成相互學習和競爭的創業環境,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霜.電商扶貧:“互聯網+”時代扶貧模式的新探索[J].才智,2018(36):234.
[2]王玉榮.不發達地區電商產業扶貧模式創新及選擇[J].全國流通經濟,2018(35):6-7.
[3]嵇新浩.農村電商精準扶貧視角下的大學生職業理想培養研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5-8.
[4]陳孝強.“精準扶貧”視域下山區農村電商發展研究——以十堰地區為例[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 53-57.
[5]劉琳琳,馮濤.“互聯網+”視域下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創新模式研究——以景德鎮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