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陳陳
【摘?要】 目的:研究規范化鎮靜鎮痛對ICU機械通氣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某三甲醫院2017年至2018年88例機械通氣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傳統鎮痛鎮靜方法,觀察組依據《2012成人ICU患者疼痛、躁動、譫妄處理臨床實踐指南》實施規范化鎮靜鎮痛,對比兩組患者舒適度及機械通氣依從性。結果:觀察組舒適度評分為(77.97±4.57)分,機械通氣依從性評分為(30.37±6.47)分;對照組舒適度評分為(67.20±4.67)分,機械通氣依從性評分為(26.24±8.32)分,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規范化鎮靜鎮痛模式的實施可以提高ICU機械通氣患者的舒適度,提高機械通氣依從性。
【關鍵詞】 規范化鎮靜鎮痛;機械通氣;舒適度;護理依從性
ICU患者病情危重,治療護理措施密集。隨著人文護理理念的不斷深入及拓展,要求護理人員在專業領域的各個方面滲透人文護理的理念、關注患者的感受。鎮靜鎮痛,是提高ICU機械通氣患者舒適度及依從性的常用手段,研究規范化的鎮靜鎮痛,旨在通過護士參與、本著人文理念,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及治療依從性,為改善患者的預后打下良好的基礎。研究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本次研究的88例患者在ICU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均為某三甲醫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入組后以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納入標準:1)入組前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2)機械通氣時間>48h,且生命體征穩定。排除標準:1)嚴重顱腦損傷、神經肌肉疾病、意識障礙和嚴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2)妊娠及哺乳期婦女;3)患有精神類疾病的患者;4)對藥物有過分依賴的患者。對照組患者44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32~57歲,平均(44.50±4.25)歲;觀察組患者44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32~59歲,平均(45.50±4.29)歲。兩組患者各項數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較。
1.2?干預方法
對照組:護士單純執行醫囑,即醫生主導鎮靜鎮痛,評估鎮靜深度,制定方案調整藥物劑量。觀察組:醫護協作,成立醫護鎮靜鎮痛小組,醫師制定總方案及確定鎮靜鎮痛總目標,護士對鎮靜鎮痛評分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適當調整用藥劑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喚醒方案。干預實施前,對全科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考核,確保培訓效果及規范化鎮靜鎮痛方案的實施。干預的展開依據《2012成人ICU患者疼痛、躁動、譫妄處理臨床實踐指南》給予如下措施:1)全面評估患者,選取合適的鎮靜鎮痛藥物,統一藥物濃度配方。2)將評估結果與目標值對比,當各項指標達標之后維持當前藥物的使用劑量,若不達標時應適當地進行增加,當各指標過高時應適當減少使用劑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直至控制目標理想。3)每日喚醒,在每天上午九點時停止使用鎮靜藥物,責任護士喚醒患者,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與精神狀態,針對存在躁動癥狀的患者應靜脈推注負荷量藥物維持原劑量持續泵入;鎮靜鎮痛超過7d或給藥劑量較大的患者按照逐漸減量的原則撤離。4)做好規范化鎮靜鎮痛質量控制,設質控組長1名,每周檢查,利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改進規范化鎮靜鎮痛質量。
1.3?評價標準
1)用Kolcaba簡化舒適狀況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舒適度評價,該表分為心理、生理、環境、社會文化4個維度,共25條目,采用了Linker 4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舒適度越高[1]。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總的Cronbachs值為0.96,內容效度指標為0.86[2]。2)利用自制的機械通氣依從性調查表對兩組依從性進行評價,共4個條目,總分4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對機械通氣的依從性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納入SPSS 18.0統計學軟件中實施分析,對舒適度、依從性相關數據進行t檢驗,以P<0.05為各項數據之間具有統計學差異的標準。
2?結果
2.1?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
對照組在心理、生理、環境、社會文化上的舒適度評分均比觀察組低,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2.2?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
對照組44例患者鎮靜鎮痛前依從性評分為(15.32±5.37)分,觀察組44例患者鎮靜鎮痛前依從性評分為(14.28±4.24)分,組間比較依從性評分無顯著差異(t=1.0206,P=0.3075);對照組44例患者鎮靜鎮痛后依從性評分為(26.24±8.32)分,觀察組44例患者鎮靜鎮痛后依從性評分為(30.37±6.47)分,組間比較依從性評分差異顯著(t=2.6206,P=0.0117);對照組患者鎮靜鎮痛后依從性評分高于鎮靜鎮痛前,差異顯著(t=7.3975,P=0.0000);觀察組患者鎮靜鎮痛后依從性評分高于鎮靜鎮痛前,差異顯著(t=13.9360,P=0.0000)。
3?討論
ICU患者病情重,經口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機械通氣過程中諸多因素會造成患者疼痛等不適,甚至造成強烈的應激反應。鎮靜鎮痛治療是目前應用較普遍的提高患者舒適度及機械通氣依從性的手段,但過度的鎮靜鎮痛可能導致呼吸受到抑制,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影響患者預后,增加死亡率[3]。
傳統鎮靜鎮痛方案以患者醫囑為主,然而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易出現評估不及時、監測不到位及不同患者用同一方案、不動態調整用藥、不落實每日喚醒措施等問題,同時,傳統方案中護士未經過系統培訓、被動落實、自主性差。本研究中規范化的鎮靜鎮痛改變了傳統醫生單獨主導的劣勢,成立規范化鎮靜鎮痛小組,科主任、護士長、醫護共同參與,制定培訓方案、操作流程,設質控組督促方案的落實,強化護士培訓考核[4],確保規范化的落實。護士掌握鎮靜鎮痛評估工具的應用、理解鎮靜鎮痛方案的意義、動態調整鎮靜鎮痛的策略,對患者起到了提高機械通氣期間舒適度、依從性的作用。
規范化鎮靜鎮痛的實施促進了《2012成人ICU患者疼痛、躁動、譫妄處理臨床實踐指南》的學習與推廣,可提升護理專業化水平,增進醫護溝通協作,也是一次成功的學組式專科實踐。
參考文獻
[1] Kolcaba K,Wilson L.Comfort care:A framework for perianesthesia nuring[J].J Perianesth nurs,2002,17(02):102-111.
[2] 朱麗霞,高鳳莉,羅紅輝,等.舒適狀況量表的信效度測試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05):57-59.
[3] 沈荷娟,王濟緯,王燕.醫護合作方案對急診患者鎮痛鎮靜效果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4):96-99.
[4] 唐曉琴.以護理為主導實施的鎮靜鎮痛方案對機械通氣重癥肺炎患者s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6):2669-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