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麗蓉
摘 要:隨著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步伐加快,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與核算范圍擴大,特別是增加的公共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等固定資產,建設周期長,管理環節多,無疑加大了對固定資產管理的難度,對外投資由收付實現制改為權責發生制后增加了會計核算的復雜性,所以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監督與政府會計制度改革銜接刻不容緩。本文分析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監管不力、職責不清、重購輕管、內控缺失等主要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給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資產管理;內部控制
一、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國有資產在取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缺少預算或預算剛性約束不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取得主要依靠的是財政預算資金,但由于縣市級財力的不穩定和體量偏小,基本上停留在保工資保運轉的水平,安排年度部門預算時僅考慮人頭工資、公用經費、民生支出及一些必保支出,即使單位履行完政府采購程序但由于財力緊張,也不被納入年度預算,即使納入預算也不能如期執行。在這種情況下,部門往往會嫌麻煩,不愿意履行政府采購程序,造成支出與預算脫節;政府一些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論證不充分,在預算資金不能充分保障的情況下盲目上馬,修修停停,無法形成完整的固定資產,造成巨額浪費。
(2)部門之間缺少聯動和溝通。部門中途采購資產得到政府采購部門審批后,采購部門未及時將信息反饋財政,未及時履行預算追加程序。大型基建項目由業務部門負責,對資金籌措、使用到最后資產移交、登記,財政沒有介入,卻要履行監管責任,有些勉為其難。管理部門看似很多,但缺乏一套有序、連貫、完整的工作機制。由于多頭管理而造成權責不清、推諉扯皮。財政部門內部科室之間也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管預算的不掌握資產存量情況,管資產的不了解資金使用情況,重復購置和超實際需求購置資產的行為時有發生。
(3)同級或上下級調撥、捐贈資產管理存在漏洞。近年來,省級主管部門給縣市級部門配置電腦、專用設備、給村鎮配備健身娛樂設施等業務逐漸增多,但由于是省級采買調撥給地方,調撥手續不能及時傳遞或者手續缺失,加之接收單位責任心不強,不及時記賬,建立資產卡片,導致資產信息不全,為管理埋下隱患。捐贈類資產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2.使用方面缺乏有力的內控措施
業務主管部門和資產占用使用部門負責人對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清,對政策知之甚少或者思想上不重視,同時單位缺乏具備較高財務知識和業務技能、較強責任心的資產管理人員,形成“重貨幣、輕實物,重采購、輕管理”的思想,導致資產使用環節浪費、閑置嚴重。在使用過程中重貨幣資產、輕實物資產,導致各單位及監管部門把大量精力放在貨幣資金管理及小金庫查處上,而對其他非貨幣資產疏于管理,對一些車輛、辦公設備資產早已報廢或損毀但不及時核銷;對應收款項不及時催收長期掛賬;對存貨類資產不及時盤查清點。加之缺乏合理的資產余缺調劑渠道,又疏于考核,造成資產閑置,利用率低。
3.會計核算重數量輕價值
由于缺乏合理的資產配置標準或者資產配置標準缺乏可操作性,導致執行乏力,資產配置不公、資產總體結構失衡和分布不合理等現象。會計人員不參與前期購置決策,僅履行事后處理,缺乏事前監督,對過度配置或超規格配置、一些質次價高資產,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另外,從現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規定上就體現出不重視價值管理,比如對無形資產、捐贈類資產取得時以名義價值入賬、資產減值增值不予處理,這樣的核算很難真實反映出資產的價值。
4.資產處置隨意
部門僅對資產享有占有和使用權,資產處置必須報財政部門批準或備案。但實際情況是,許多部門擅自做主,自行處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變價和殘值收入均屬于國家所有,但一些單位不執行非稅收入管理的規定,未將處置收入上繳財政或納入部門預算,未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由單位自由支配,脫離了財政部門的監管。
5.資產信息系統有待提升
目前各縣市資產動態信息系統全面建成,但在運行過程中表現出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更正和處理。在原始數據采集過程中由于工作人員不認真,后期查詢過程中能看到明顯信息錯誤,而且在單位資產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管理人員不及時更新系統數據,造成賬實不符;資產動態信息系統、財政年終決算報表系統、單位賬務系統未實現數據交換、共享,還需要人員手工輸入,造成表表不符;資產信息系統設計考慮缺乏全面性,系統只考慮到資產在行政事業單位之間的調撥,而未打開資產向國有企業劃撥的通道。
6.監督檢查形同虛設
中央要求建立各級政府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匯報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文件已經出臺,國有資產監管的外延擴大,監管規格越來越高,充分說明了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地方各級人大正在緊鑼密鼓的貫徹實施,但還處于起步階段,尚在探索之中;各地市審計部門日常審計和各種專項審計工作業務量大,加之人手較少,對各單位不可能做到按年度審計,在對賬務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時,對被查單位固定資產全面盤查力量不夠,同時,審計結果顯示的問題,未引起單位負責人重視,并且審計結果不能及時反饋給紀檢、組織、人大等部門;年終領導干部考核工作也未將該項考核納入履職內容,沒有作為干部履職考核的重點,造成管理上的空當。
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1.加強溝通完善機制
財政部門在國有資產監管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先要在單位內部建立職責明確、有序制衡的業務流程,同時要加強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銜接,主動作為,為管好國有資產打牢基礎;其次要做好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再次要抓住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契機,以新準則的使用為突破口,要求相關部門通過建立涵蓋各類資產的報告體系、制度體系和管理體系,引導資產合理布局。同時,通過完善儲備資產、文物資產、保障性住房資產以及受托代理等固定資產制度體系,從制度上維護資產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明確自然資源資產價值認定和核算辦法,全面實現資產價值管理,科學引導單位資源合理配置。
2.加快內控體系建設
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快推進內控體系建設,認真梳理各類經濟活動業務特別是預算業務、政府采購業務、資產業務、建設項目、對外投資業務等環節內控制度建設,系統分析活動風險、確定風險點、選擇風險應對策略、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并督促相關人員認真執行,確保資產管理工作有規可依,有責必究。
3.推行預算績效管理
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監管上也要堅持“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原則,從立項審批開始就要嚴格設定績效目標,按照“誰申請資金、誰設定目標”的原則,特別是對重大項目建設要建立項目支出績效目標,對無效目標或績效目標偏低的,不予安排或相應消減預算,優化預算配置,提高資金效益。引導部門用好績效監控這一手段,倒逼各單位提高資產管理效益,確保資產購置、項目建設等環節績效目標如期實現,真正實現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結合。
4.加速閑置資源整合
地方政府是各類國有資產資源的管理者,高效利用配置各類資源資產,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閑置的固定資產量比較大,加速加強閑置資源整合,避免國有資產流失,財政部門是主體,經常性地組織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對價值較低的資產直接處置,對土地、房屋、設備等價值較大的資產梳理統計后可報請地方政府以實物劃撥形式注入國有企業,減少中間環節,打通行資與企業國有資產通道,多渠道盤活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充實國有企業資本,提高資產利用率,讓資產在國有企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5.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管理科學化、信息化。建立信息交換平臺,實現“財政部門―主管部門―資產占用單位”監管體系信息的共享與交換。財政部門利用大數據分析,準確掌握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規模和分布,為預算管理、政府采購、資產配置和調劑等提供客觀依據,政府牽頭打破部門壁壘,建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動態監管系統、國庫支付系統、預算網絡監督系統、國資監管大平臺等系統聯網,拓展系統功能,實現資源共享,充分發揮信息一體化的整體效能。
6.完善聯絡溝通機制,增強監管合力
資產管理工作煩瑣復雜,就要求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行政事業單位自身要加強內部監督和評價工作,做好資產日常維護、使用、保管、處置工作,確保資產安全高效使用;財政部門要落實主體責任,從入口到出口進行全過程規范與管理,認真做好本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報告的組織、編制、上報等工作。審計部門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做好外部審計工作,將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相結合,日常監督與專項檢查相結合,建立健全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向人大常委會報告機制,自覺接受人大監督,確保審計監督發揮實效。各級人大要充分履行國有資產全面監督責任,建立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使中央對國有資產改革舉措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紀檢監察部門、組織部門要加大對審計結果的運用,完善干部考核任用機制,并實行嚴格的資產流失責任追究制度,將資產管理與領導干部考核掛鉤;只有各部門互聯互動、密切配合才能有力推動國有資產監管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孟獻霞.基于內部控制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模式研究.財會學習, 2016(12).
2.龔珂青.政府采購和內部控制在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的應用分析.會計師, 2016,No.237(6).
3.梁小清.關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思考.當代經濟,2016(26).(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