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彩霞
近年來,隨著甘孜州依法治州戰略的不斷深入推進,尤其是貼近農牧民群眾的特色“菜單式”普法活動不斷深入推進,甘孜州法治體系逐步健全、法治良序基本形成。但從調研結果來看,甘孜藏區居民的法治意識現狀離全面建成法治社會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其中對甘孜本地的習慣法和宗教慣性影響重視利用度不夠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如何利用甘孜當地本土習慣法等資源塑造甘孜藏區居民法治意識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1 法治意識概念及其養成意義分析
目前,中國學術研究法律、法治及其意識的文章很多,但具體措辭不一而足。有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意識等描述,具體含義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論,法律意識是指人們對法律這種社會現象的心理、知識、思想和觀點的總和。而法治意識是則是人們在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法治的心態、觀念、知識和思想體系的總稱,是符合法治社會建設要求的法律意識。法治意識更強調人們對于法的本質、法的價值、法的終極目標的認識。而法治觀念與法治意識的內涵應當是一致的,均是現代社會追求法治與推崇法治信仰時代的公眾層面的正面表達,表現出來的是法治所顯現的正面姿態與積極意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深化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法治社會范疇包含價值、秩序、制度和觀念四個維度的面向。而法治意識普及則是法治社會的四維表征之一——觀念之維。因而,居民法治意識培養是建設法治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培養藏區居民包括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有助于厘清法治意識與宗教精神的關系,加強宗教法治建設與管理,有助于維持地區穩定。
2 甘孜藏區居民法治意識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甘孜州依法治州戰略的不斷深入推進, “誰執法誰普法、誰主管誰負責”的工作責任機制進一步落實,“七五”普法規劃全面實施、尤其是貼近農牧民群眾的特色“菜單式”普法活動不斷深入推進,甘孜州法治體系逐步健全、法治良序基本形成。○1
為了了解藏區居民法治意識現狀,本文從法治意識的層次結構即法律認識、法律認同、法律依賴這三個方面入手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分析如下:
2.1 法律認識方面
以甘孜州得榮縣茨巫鄉的調查結果為例,高達42%的被調查者完全不知道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高達87%的被調查者不了解我國的國體和政體,26%的被調查者對于刑法的基本制度如刑事責任年齡等規定全無概念。81%的被調查者對藏區的相關法律規定表示不了解。
2.2 法律認同方面
同樣是在甘孜州得榮縣茨巫鄉的調查結果顯示,68%的被調查者認為法律面前未能做到人人平等。36%的被調查者認為法律在當地的實施效果不理想。66%的被調查者認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不大。在甘孜州鄉城縣尼斯鄉的調查結果顯示,23%的被調查者認為法律與自身無關;35%的被調查者認為法律可有可無。
2.3 法律信賴方面
在甘孜州鄉城縣尼斯鄉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發生糾紛時,當地居民選擇法律途徑解決的比例為44%,其余人則選擇尋找德高望重的活佛或其他僧人進行調劑,或者選擇武力或金錢和人情關系來解決糾紛。而在丹巴縣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8%的被調查者對國家公檢法機關持完全信賴態度,51%的被調查者持比較相信的態度,余下的31%的被調查者則持信心不足或不相信的態度。52%的被調查者認為訴訟是不光彩的事情。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來看,甘孜藏區居民法治意識所表現出來的法律認識、法律認同及法律信賴結果雖然較以前有了長足進步,但離完全建成法治甘孜社會仍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有當地普法活動效果不到位、法治教育有所欠缺、執法人員執法不嚴造成負面影響等因素外,還有一個影響甚深的因素就是當地的傳統習慣的慣性影響。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是,藏區傳統習慣做法給當地法治建設及當地居民法治意識培養帶來的不只有阻礙作用,也同樣有著積極影響的一面。如因為宗教影響,甘孜當地諸多自然資源如山川河流被冠以“神山”“圣湖”的稱號,而一旦披上了這層“神”的色彩,我們發現,當地有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在當地的認可度就大幅提升,貫徹落實效果較好。因此,如何利用好當地的習慣法資源來提升當地居民法治意識,促進當地法治社會建設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3 藏區本土習慣法資源資源利用的必要性及主要內容分析
3.1 法治意識培養本土資源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憲法確認依法治國理念后,我國進行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立法,并以政府公權力為保障強勢推行。然而,在我國現代法律體系建立起來后,在偏遠的民族地區往往遭遇威信不立,實效不強的尷尬境遇。一般而言,秩序的形成途徑有兩種,其一是自下而上的自生自發秩序,這種秩序根植于民族的傳統與精神當中,與該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相適應。另一種則是自上而下人為塑造而成的秩序,具有人為建構性。這兩種秩序方式各有優劣,自生自發秩序更貼近群體現實狀況,因而更易傳播與被接受,但此種秩序的形成往往進展及其緩慢,容易脫離因改革而發展較快的外部社會。人為構建秩序的方式能大大縮短秩序形成時間,且方向易控制,使秩序的進化朝著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所需要的方向發展,但此種規范要落到實地,植入底層人民心中則可能遭遇重重困難。因此,將兩種秩序形成方式相結合,有意識地利用、引導、催化自生自發秩序的發展方向和進程,即以人為介入方式利用當地本土習慣法資源,塑造當地居民法治意識,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則顯得十分必要了。
3.2 習慣法內容及社會功能綜述
藏區習慣法主要表現在婚姻家庭、環境保護、刑事和解及糾紛調解方面。在婚姻家庭領域,習慣法主要體現在婚約的效力、家庭財產的分配、離婚時夫妻財產的分割及子女撫養權的分配、家庭成員之間的撫養、財產繼承等方面。其中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是僧尼師徒之間的擬制親屬關系和財產繼承關系。在相鄰關系方面主要體現在農場、草場、水源、蟲草等自然資源的分配和利用。在環境保護方面主要是對動植物及所謂“神山”“圣湖”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在糾紛解決機制方面主要是由德高望重的僧人或老人調解糾紛、“賠命價”“賠血價”等刑事和解機制。這些習慣法規范構成了藏區“金字塔型社會控制系統”的底層控制系統,對調整藏區社會秩序起著重要基礎作用,也深刻地影響了藏區居民對行為規范的認識及認同。
4 利用甘孜藏區習慣法培養當地居民法治意識的具體路徑分析
法治觀念的要素結構應當包括平等、正義觀念,權利意識、民主參與意識、法律權威意識等方面。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塑造當地居民法治意識:
4.1 挖掘擴大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的共同價值追求,強化平等正義觀
我們要注意的是,培養藏區當地居民的法治意識從根本上而言并不在于使其成為專業的法律工作者,對國家紛繁復雜的法律了然于胸。而在于使他們樹立具備國家法律所追求的價值觀,如在民商法領域能樹立絕對誠信原則。而事實上,藏區許多習慣法規則均蘊含著公正、平等、和諧等樸素但永恒的價值追求。如藏區廣泛存在“賠命價”、“賠血價”的習慣做法。有學者認為刑事領域是公共領域,應當由國家壟斷司法權,因而“以罰代刑”的“賠命價”、“賠血價”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基礎,必須進行現代化改造。但我們更應該注意到,“賠命價”、“賠血價”是對原始同態復仇的否定,有助于減少冤冤相報何時了的糾結,更是與當代刑事司法和解制度改革的趨勢相符合,其中蘊含著寬容、和解的精神智慧。又如藏區環境保護習慣法雖然宗教色彩濃厚,但所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內涵和我們現代環境保護法的價值追求更是契合一致。
因此,我們利用當地習慣法來培養當地居民法治意識時,則需注重從習慣法規則里挖掘出和現代國家法治一致的價值追求,并將此種共同因子擴大并不斷通過司法等方式運用到實踐中來。
4.2 挖掘當地宗教文化資源潛力
在西方歷史上,基督教在其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給法律注入各種精神,并成功地使法律制度適應人類的需要。諸多宗教教義及其道德精神演變成了西方社會法律原則和法律觀念。因為,宗教道德和法律在原則和精神層次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如自由、平等、正義、秩序等。西方這一經驗,可以為我們在尋找培養全民信仰佛教的藏區居民的法治意識時提供啟發。
4.3 通過共建共治共享,塑造當地居民民主參與意識
正如蘇力教授所言,能夠為人們所信仰的法律必須是能夠給人們或至少是絕大多數人帶來利益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被信仰的法律必須是功利的。因而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塑造當地居民民主參與意識。
4.4 規范本土習慣法的司法應用,增強當地居民法律權威意識
在保障國家制定法權威的前提下,當地法官要盡可能熟悉藏區習慣法規則,在審理具體案件時,自覺增強運用合理民族習慣法的司法意識。并適時地對藏區習慣法司法適用情況進行總結,形成合理的判例指導制度。如此一來,有助于減少當地居民的抵觸心理,并保障習慣法的司法適用具有一致性,防止其濫用,損害國家制定法權威。
(作者單位:四川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