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手段已經在我國的中小學教育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是通過信息科學的方法和原理來實現信息的獲取和處理的一項技術,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地很快,進入中小學課堂教學已然是一種趨勢,并且給教育事業提供了新的動力,在新技術的引領下,廣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打破了傳統地教學模式,與新穎的教育模式接軌,能夠更好地運用教學方法,有效地實現教學目的,同時學生的視野得到較大擴展,教學效率明顯提升。
1 通過信息技術,優化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1.1 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通過信息技術來進行中小學教育優化是我國教育的歷史性變革。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無疑為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及工作帶來了眾多的方便,只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就能了解全世界發生的事情,現在除了在網上沖浪以外,還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比如網上購物、手機點餐、實體超市送貨上門等等,很多你想不到的事情,利用信息技術都能夠辦到。但是給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擾和麻煩,個人信息泄露、網絡詐騙、病毒侵害等。所以,將中小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結合,要盡可能地放大信息技術的優點,利用它來實現教學資源的最佳獲取和整合方式,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整理自己的教學資料,網絡資源十分豐富,老師在備課時遇到地麻煩可以利用搜索資料進行解決,不但能夠提高老師的備課效率,還能夠做到全方位教學,使教師的知識面得到更好擴展,提升了教學的質量。
1.2 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每個學生的性格不同,決定了他們熱愛的事物有所差別,擅長的技能也不盡相同,同時也可能有所欠缺。通過信息技術與中小學教育的有效整合,一定地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視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不斷的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人特長,然后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幫助,為他們提供一些個人發展方向的指導。當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后,使得信心增強,在學習上會更加地刻苦努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畢竟每種方法都各有利弊,只有將好鋼用在刀刃上,才能發揮出更好地作用。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2 通過信息技術,優化中小學教育的具體策略分析
2.1 利用信息技術反饋,優化鞏固與應用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學生經常出錯的問題及時地進行反饋,讓學生準確、方便的得知自己的學習情況,老師也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教學中存在地問題針對性的解決。教師在信息技術運用過程中,可以不斷地發掘技術的優勢,信息技術不僅可以節省老師板書的時間,而且提高了教學的效率。通過信息的及時反饋,老師和學生都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進行改變。
2.2 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不斷地深化,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且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自身的作用。在中小學教育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能夠幫助學生圖片學習的重難點,知識掌握地更牢固。比如,在《開國大典》一課中,由于距離時間太長,學生們無法理解廣大群眾對新中國真正成立的那份喜悅之情,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開國大典》的片段及“中國成立60周年”的閱兵儀式,學生從真實地畫面中體會到新中國成立及閱兵儀式的自豪感,這就是該堂課傳遞給學生的信息。老師在講解過程中巧妙的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更好地實現重難點突破。
2.3 通過信息技術模擬現實,強化認知
現代信息技術能解決傳統板書教學模式難操作、不易表達的劣勢。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對虛擬現實進行模擬,引發學生去思考問題,豐富他們的想法,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中小學生活潑好動,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最開始都是從興趣愛好中產生的,新鮮事物能夠引發他們的強烈的好奇心,逐漸地形成自己的認知能力。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展示一個充滿好奇的世界,通過圖片、文字塑造出動靜結合的效果,讓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吸引他們的目光,給課堂教學一個更為寬廣的空間。
2.4 培養和創新教師的信息技術整合能力
在教學中,老師是占主導地位的,通過信息技術來優化中小學教育,老師是最直接的參與者,他們的信息技術整合能力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優劣。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中小學教學優化,培養和創新老師的信息技術整合能力是十分關鍵的。信息技術整合能力中主要有信息素養、教學設計及實踐能力、教育價值觀等,老師要在專業的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和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總結錯誤,不斷地反思,完善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
3 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中小學教育的整合,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更大進步。通過信息技術優化中小學教育的過程,是不斷摸索前進的,要找準前進的方向,把握住信息技術的尺度,結合現代教育的總體特征,發揮出信息技術的最大作用。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北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