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璟
1 案例描述
姓名:徐徐?? 性別:男?? 年齡:15周歲
生理特征:中等身高,偏瘦,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
性格特征:較外向,話多,好動,自我價值感低,不會尊重別人
家庭背景:父母均為普通職工,收入較低
父母文化程度:均為高中文化
家庭感情:自我封閉,基本跟父母零溝通,少交流
受教育經歷:中學在讀
2 案例陳述
內容提要:該男生系本校學生,剛進校時讀初一,發現他好動,話多,管不住自己,且自我觀念很差,經常擾亂課堂紀律,不會尊重別人,平時與父母零溝通。曾多次因為擾亂課堂紀律被叫到辦公室,但是他拒不承認錯誤,態度強硬,遂進行心理干預。
由于他一直拒絕溝通,所以剛開始的幾次干預效果較差,后來發現因為多次被叫到辦公室而導致成績下降,他很難過,遂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心理輔導。
案主自述:他從小沒有在父母身邊長大,且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媽媽甚至因為跟他爸爸吵架而在他面前自殺。等他稍大一點之后,父母之間吵架少了,但是經常冷戰,他媽媽經常跟他說的話就是: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要不是因為你,我現在過的不知道多好……所以他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個累贅,是多余的,覺得父母不關心他,不愛他,因此自我封閉,拒絕跟父母溝通。進入中學之后,他開始仇恨他的爸爸,覺得他的爸爸對他媽媽不好,因此會跟他爸爸對著干。
3 分析與心理咨詢
理論模式:認知行為療法(CBT)
基本概念: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理論假設:
(1)唐納德·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療法認為,一個人的自我陳述
與別人的陳述一樣能夠影響個體的心理和行為。
(2)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認知過程發生偏差的結果。
(3)通過改變自我認知,進而產生情感與行為方面的改變。
(4)該案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他的自我認知偏差,他覺得自己是
累贅是多余的,自我價值感較低,又沒有獲得父母的關心和愛,因此迫切希望獲得關注,而那些外顯的不良行為,如擾亂課堂紀律,話多,拒不道歉等等,只不過是他在變相的求關注。
咨詢目標:協助該學生更好的自我認識、改變自我陳述、提高自我價值感以達到自我認知的改變。
4 對案例的剖析
剛開始的幾次心理咨詢效果很差,因為該學生心理防御機制很重,后來借著考試退步為切入點,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長談,期間他一直選擇沉默,但是很明顯的感受到他內心的觸動。我盡量表現出我的關心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盡量讓他信任我,之后他開始向我敞開心扉。
該學生表面上是話多,好動,擾亂課堂紀律甚至仇視怨恨其父母,從而拒絕溝通。實質上,根本性的問題在于:其認知偏差,導致自我價值感低,以及關心和愛的缺失,從而導致他心理和行為上的異常。在家里,他拒絕跟父母溝通,性格倔強,有時候寧愿餓著,也不找父母拿錢吃飯。因為缺愛,所以不信任老師不信任同學,加上其自我價值感較低,內心一方面需要愛需要獲得關注,一方面又拒絕愛拒絕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因此干脆以沉默、封閉、逃避、壓抑等方式待人處事,以達到心理上暫時的平衡。
該學生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因此,引導他正確的認識自己,學會積極的自我陳述,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認知。
5 咨詢效果評估
由于采用的是認知行為療法,所以效果比較好評估。經過長達兩年的咨詢和跟進,該學生明顯變得自信、快樂多了。他開始學會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周圍的人和事,甚至重新認識父母和家庭關系。開始悅納自己,并接受父母的關系和愛。也不再出現那種變相的求關注行為,正確的自我認知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開始顯現,開始逐漸走向成長。
6 案例總結
6.1 由于該學生是本人自己所帶班級的學生,所以平時關注較多,
可以隨時跟進咨詢效果,因此咨詢效果較好。
6.2 從該案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理問題跟他的童年經歷有很大關系,鑒于其家庭情況特殊,本人建議還需要進一步的跟進和隨訪。
6.3 該學生即將面臨中考,學習壓力較大,偶爾會出現問題的反復,但是只要稍微強調一下就立馬能夠改正。
6.4 該學生領悟力較高,因此后期的咨詢很輕松。
6.5 咨詢進行到中期,有分別對其父母進行相關的親子關系心理輔導,其父母文化水平較高,因此很配合咨詢工作。
總之,這是一個咨詢效果良好的心理咨詢案例。咨詢的后期,將慢慢減少咨詢的次數以及關注的量,未來的路還很長,希望該學生能真正學會自我成長。
(作者單位:汕尾市城區新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