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紅 師琦
自從具備交互性和虛擬性的新媒體推廣應用過后,我國民眾既有的交流和思維模式等發生了系統性的變化,在此期間,高職生作為新媒體使用的核心群體,他們獨特的意識形態、價值理念等開始得到全面傳播,無形之中給高職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更大的挑戰?;诖?,本文在強調新媒體概念和傳播特征,高職院校思政工作中融入新媒體技術必要性的基礎上,探討高職思政工作新媒體特色渠道的實踐方法。
自從新媒體出現之后,高職生可以利用其進行個性張揚、各類認知結果傳播,不過同步狀況下亦會因為甄別能力不強,而經受相關不良網絡信息的侵蝕。這便要求高職思政教育及時組織新媒體特色渠道的實踐活動,在力求減少網絡中不良思想對高職生內心的沖擊、豐富高職思政教育模式之余,大幅度提升高職院校各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1 新媒體的概念和傳播特征
所謂新媒體,實際上就是數字化媒體。早期被強調為網絡媒體,可以細化為數字化的廣播、報紙、雜志,移動電視、手機網絡等等;廣義層面上,屬于寬泛的傳媒項目,兼容傳播技術、媒介、內容,而隨著時代進步,一直被賦予全新的內容和含義。就好像是一三年的手機4G技術和光纖網絡技術等,如今已經被順利列為新媒體的基礎結構。至于這類媒體的傳播特征則表現為:
基于數字技術的傳播、市場的主導等作用,進行傳統媒體傳播模式和傳播內容系統化調整,換句話說,就是在精細劃分受眾群體、專業窄播基礎上,滿足個體隨時娛樂應用、情感互動表達等需求。新媒體可以充分凸顯人們應用新媒體的目的性、主動性之外,更呈現出內容更新速率快、消耗成本費用不高、信息含量龐大、檢索方便快捷等優勢特征,可以很好的滿足高職生的日常消費和操作習慣。就好比是新浪微博,每年參與該媒體話題類活動的高校學生數量高達上千萬。
2 高職院校思政工作中融入新媒體技術的必要性
2.1 有助于拓寬思政教育路徑
傳統形式的高職思政教育,強調使用室內多媒體和教材,這樣單一化的教學方式,難免會出現信息閉塞的現象,無法引導學生關注最新的社會發展動態之余,令學生的思想意識變得愈來愈落后。而融入新媒體技術之后,則可以全面革新既有的思政教育路徑,避免令學生思想意識和社會發展進程相互脫節。
2.2 有利于完善思政教育內容
以往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內容長期限定在教材范疇之中,并沒有涉及較多的時事政治因素,其間學生想要獲取最新的思政知識,就必須要透過互聯網或是深入圖書館進行查詢。而新媒體普及應用后,則能夠在短時間內豐富高職思政課程內容,令學生可以配合新媒體的互動性、多元性進行隨時隨地的檢索和補充。
3 高職思政工作新媒體特色渠道的實踐方法
3.1 做好新媒體和思政工作的聯姻工作
雖然如今高職院校紛紛展開網絡思政教育團隊建設和思政主題類網絡交流活動,不過其網絡化思政教育始終無法緊跟新媒體技術的革新發展速率。基于此,高職院校須時刻督促思政教育人員熟練掌握微博、微信等學生熱衷的社交程序,能夠第一時間內了解當下潮流話題并實時性關注學生互聯網發布的動態,進而更加自然的向學生傳授標準性的價值、人生、發展觀念,令學生們得以快速完善馬克思主義經濟和哲學理論體系。除此之外,高校還應該獨立開發適合學生應用的新媒體工具,即在融合微博、社交、論壇等主流Web2.0應用的同時,基于師生需求開發出思政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務的功能,并提供電腦網頁和手機客戶端等不同訪問路徑,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專門性訪問和學習。
3.2 設計出健全可靠的思政工作網絡生態系統
歸根結底,就是借助互聯網當中便捷性的交流平臺與數據資源,進行可供師生自主學習和自由表達交流的空間創建,諸如微信群、網絡論壇、教學資源數據庫等等。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及時從中獲取富有代表性的理論內容和時事案例,制作出更加實用的課程內容并向學生移動客戶端中推送;而學生也可以借助微博和微信等和教師進行潛心交流,如闡述日后課堂上想要關注的時事類型,下載自身十分感興趣的電子課程等等。久而久之,促成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線上交流和線下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開創出新媒體思政教育的組合拳。
3.3 加大對新媒體信息的監督管理力度
為了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支持服務作用,實踐過程中還必須同步創建嚴格的信息監督管理機制,即在嚴格遵循誰管理-誰負責的規則基礎上,維持信息的權威、時效、合法特征。如高職院校領導須以身作則,不斷加大對新媒體思政教育信息監督的重視力度,隨后安排不同院系一把手來擔任監督團隊的隊長,直接承擔起必要的監管職責。
綜上所述,關于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新媒體特色渠道的實踐方法,著實繁瑣,不單單要致力于新媒體和思政工作的聯姻事務、快速創建有效的思政工作網絡生態系統,并且還要專門樹立相關機制來加大對新媒體信息的監管力度。希望日后有關工作人員能夠合理借鑒筆者意見,并實時性予以補充,相信長期堅持下去,勢必能夠大幅度提升我國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水平,為各行各業培養輸送更加優秀的人才。
(作者單位: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