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華
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本文在明晰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的演進歷程進行了梳理,進而就新時代如何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做出理論探索。
1 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識形態,同一國家,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也有著不同的主流意識形態;辯證唯物主義也認為:“當一種歷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歸根到底是經濟原因造成的時候,它也影響周圍的環境,甚至能夠對產生它的原因發生反作用。”理論是革命的先導,科學性的理論在為廣大群眾所掌握后,就會產生精神變物質的巨大成果,推動社會的變革與發展。
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注重思想建黨,是我們黨發展中的一條鮮活的經驗。1929年古田會議提出并確立了思想建黨的原則;改革開放初,鄧小平同志提出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設為改革開放方向的正確性提供了根本保證。十八大后,國內外形勢風云變幻,針對新的形勢和挑戰,習近平同志做出了 “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工作”的重要論斷,十九大又提出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要求,這為新時代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指明了方向。
2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地位的歷史演進
2.1 1949年-1978年高度認同期
毛澤東思想在經歷了中國革命長期實踐的檢驗后,成為當時國內唯一的意識形態。加之當時社會內部經濟利益關系較為單一,階級階層也沒有出現明顯分化,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不容質疑,但高度認同期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而終止。在反思和評價 “文化大革命”的過程中,曾出現全盤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思潮,針對這些錯誤思潮,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地位做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2.2 1978年-2012年思想分化期
改革開放后,我們不在通過意識形態指導現實政策,而是通過發展經濟來追求自身的合法性,舊的意識形態對改革推進產生羈絆,之后開展的思想解放運動,目的就是要去意識形態化;對外開放也使外來文化和思潮開始涌入,蘇東劇變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民眾的整合動員力開始弱化,加之,黨內腐敗、貧富差距、社會階層分化等問題的加劇也使一些人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感下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遭到挑戰。
2.3 2012年至今地位重塑期
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為嚴峻,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西方“普世價值”“憲政民主”“公民社會”等社會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產生激烈交鋒。黨中央多次召開與意識形態工作相關的會議,習總書記提出一系列重要觀點,使全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關注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3 新時代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的路徑探索
3.1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21世紀的中國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源于其科學性。我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坐標,主動回應廣大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推動這一思想深入人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前最重大的時代課題。我們要通過構建學用新思想的大格局來凝心聚力,共創民族復興大業。
3.2 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引領作用。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讓它家喻戶曉、眾人皆知。其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從青少年著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藝作品中等等。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增強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
3.3 努力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來源,近代以來,對西方學術話語的大量引入,在擴展中國學術視野的同時,也造成了中國學界西化的傾向。自2004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來,曾經一段時期出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萎縮的趨勢得以扭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進一步完善。但是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人才保障,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此外,要利用好網絡平臺,在拓展宣傳渠道、創新宣傳形式上下工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網絡宣傳體系;還要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守護好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 。
(作者單位:同煤集團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