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蓓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大學生系統地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主渠道,在把一代代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雖然國家從2005年起就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但是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還存在著較多問題,所以本文就主要針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實際情況,提出相關對策,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效果。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教育教育事業獲得迅猛的發展,尤其是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也大大的提升了我國教育的質量。職業院校發展的過程中,其專業設置越來越合理,除了設置專業相關的課程之外,還都設置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但是由于對一些學生來說,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不是專業的課程,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重視,因此很難達到要求的學習效果,所以本文在分析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借鑒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成果,從歷史和現實的高度,從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入手,展開對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更好地為提升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
1 影響因素分析
1.1 社會環境的影響
伴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的興起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完善,處于社會改革大潮中的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育人環境和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受到技術革命、改革開放和現代意識三位一體的歷史潮流的沖擊。從高職育人環境看,高職教育在“培養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指揮棒驅動下,傾向于“科學技術教育為主”的辦學理念。因此,進入新世紀,國家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出臺了諸多舉措進行改革。2004 年以來,中央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尤其是16號文件,拉開了新世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大幕。2005年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要求。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論述了高等教育的極端重要性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義,在論述高校的功能定位的基礎上,提出了“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命題。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特有的逐利性與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道德觀念相抵觸,在消融思想政治教育所樹立的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的同時,所引發的思想領域的混亂與迷茫的問題,非一朝一夕形成,其改變也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個長期堅持努力的過程。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育人更是一個復雜的工程。當前國家自上而下的各項改革措施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從實際情況來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前沿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效果與黨和國家的期望、大學生的思想實際仍有很大差距。
1.2 教師因素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受”同樣重要,這是一種雙向的過程。除了思想政治理論水平這個必要條件以外,思政課教師的教育理念、師德師風、智力和文化水平、教學能力和心理狀態等也是影響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因素。但是一些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甚至錯誤,教師的“教”趨向于知識的單向掘進,更多的強調知識的工具性和對個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知識的價值性和對社會的意義,出現了教學中的去思想化傾向,于是在課堂教學中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當成主體和中心,這一違背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學行為往往是思政課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主要原因。同時,“重才輕德”的社會風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業獲得感與榮譽感,從而降低了思政課教師的教學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其中具有內隱性、潛在性、長期性特點而導致難以量化的師德師風較教學能力、理論水平等,在具體的思政課教學中,更容易被忽略。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的思政課教師難以在教學中有效運用各學科知識來選擇具體教學情境中的教學行為,也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思政課教師如果僅僅具備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學科知識,卻缺乏靈活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實施具體教學任務的能力,那么,提高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就是一句空話了。同時,思政課教師如果帶著負面情緒和消極心態進行教學,則容易背離教學目標和教學價值,不但會弱化自身的職業認同感,還會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感和興趣度大打折扣。由此可見,如果不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對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因素進行整體的系統的分析與把握,沒有從“教”與“受”這雙向的過程中進行深層次的探究,是無法真正達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的目標的。
1.3 學生因素
從“受”的層面來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積極的、主動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于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了技術革命、改革開放和現代意識三位一體的歷史潮流的沖擊。大部分學生的“受”趨向于對待知識的主客對立態度、以理性排斥感性的思維模式、將真、善、美絕對割裂的互不干涉的情緒傾向,出現了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無用”的思維定式。也由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科學技術教育為主”的辦學理念所導致的“單邊主義”和“工具人”現象,學生對于非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動力不足。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般都是大班課,學生上課人數多,傳統的考勤方式難免有漏洞,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很難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而因材施教,以及相對比較寬松的考核方式,于是逃課、玩手機、睡覺的現象大量地出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中,甚至在思政課的實踐環節,也嚴重存在應付、逃避行為。
2 對策分析
2.1 高職院校要確定正確的教育理念,確保人才培養的整體素質。
近年來,各普通本科院校已經意識到加強人文環境建設的必要性,紛紛建立了相關的人文教育基地,旨在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從實施的效果看,的確對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有一定的成效,增強了大學生應對社會問題的能力。相比之下,高職院校在這方面明顯存在不足。就高職院校的情況看,較普遍地以“科技理性”為育人觀念,從課程設置到學校管理都處處體現著職業化教育的特征,忽視人文素養的教育。應該說,在高職院校中加強專業技能課程的建設,這是具有合理性的,也是符合高職院校自身辦學目標和特點的。關鍵是各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在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實用性建設人才的過程中,自身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要從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考慮來確立學校的教育理念。近兩年來,各高職院校紛紛提出“大思政”、“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以及思政課“價值引領、能力本位”的教學設計理念,符合我國國情與傳統文化的課程設置、散發各種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的塑造等,這種“科技理性與人文善性同構”的“完人教育”,就是完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趨勢。
2.2 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應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引導,而非系統的理論灌輸。
高職院校要正確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承擔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 “教”的層面上,應該強調開放型的教育理念,對各種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社會思潮進行深入研究、對學生所關注的問題有所了解,結合相關的學科知識,通過系統的理論教學引起學生的共鳴,澄清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的模糊認識,最大限度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應該是把教育者的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和學生的獨立思考有機結合起來的過程,經過自我咀嚼與消化的理論才能構筑起理解的基石,從而落實為學生內心堅定的信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重塑教學理念,改變“單打獨斗”為“雙邊關系”,重視受教育者的文化結構、特點和取向,尊重學生主體及其文化心態,使學生在產生共鳴的基礎上主動自覺地認同與接受。這其實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帶給學生應有的思想能力的體現。只要正確把握、科學運用,就會逐漸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學會理智地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由此帶給學生的是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人修養的完善,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2.3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學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體,所以在實際教學的工作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最用,要強調開放性的學習理念和“知行合一”的學習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僅僅囿于一個封閉的文化系統中,其結果只能是坐以待斃。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應該是一種開放系統中的主動同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不是政治教化工具,學習目的不僅僅在于接受信息,而在于將其轉化為個人的思想、觀念、態度和能力并最終形成個人的素質。學生只有從被動走向自覺,從“知行分裂”走向“知行合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效果才能有望得到提升。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引導破除成見,幫助學生克服狹隘的知識觀和對待知識的主體至上原則;并引導學生開闊文化視野,構筑開放的文化系統,通過與不同學科文化、民族文化及外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做出符合自身成長目標和時代要求的文化選擇和重構;最后,轉變思想走向自覺,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環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知識、智慧、道德的關系,進一步認識到人格力量乃是保證知識正確運用的前提,從而改變學生的習慣思想和思維定式,激發其主體意識并走向自覺。
3 結束語
本文主要對影響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的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改進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