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茹梅
【摘 要】 以多媒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平臺,具有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靈活、師生交互性強等優勢。它給教師教學、輔導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教與學的公共交流平臺,教師應充分利用平臺的優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 網絡教育平臺 課堂教學
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的時間、空間、資源等的限制,能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開展各種基于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學,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充分發展。以多媒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平臺,具有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靈活、師生交互性強等優勢。它給教師教學、輔導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教與學的公共交流平臺,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借助網絡教育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網絡教育平臺的運用使信息的傳遞越來越迅速便捷,也為教師和學生打開了知識信息之窗,學生可以從一個問題鏈接到另一個問題,他們可以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信息、學習感興趣的內容。筆者所在學校使用的是口語100平臺,在教學中,筆者通過平臺的智慧學習空間,聽說作業展示和泛試聽資源來進行熱身和導入新課,有趣的視頻資源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開端。
二、借助網絡教育平臺,促學生主動學習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課前任務單的目的正是如此。教師在精心設計任務單的整個過程中,都在考慮怎樣才能更好地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讓他們在主動學習過程中,在學習方法上深受啟發,領悟和體會到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如,在教授《新標準英語》(三起)(五下)M5 Unit 1 It?蒺s big and light.一課時,筆者布置以下學習單:
(一)完成下列思維導圖
(二)預習課文,完成下列練習:
1. Who are they?
A. They are Ms Smart and Amy.
B. They are Ms Smart and Lingling.
2. Where are they?
A. They are in the park.
B. They are at the Deparment Store.
3. What are they doing?
A. They are buying a bag.
B. They are travelling.
(三)和父母到商店或網上了解各種箱包相關信息和價格
通過平臺完成學習單,一方面,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引發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興趣,這也有助于學生形成適合他們自身的良好的學習方法,為新知的學習奠定適當的基礎;另一方面,讓老師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從而調整教案,設計科學合理的個性化教學,尤其在設計重難點的教學時,教師要選擇一種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來教學,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在課堂中讓更多的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借助網絡教育平臺,分層布置作業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家庭作業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鞏固并內化所學知識,教師根據當天課堂教學反饋,分層次設置作業,能力不同的學生分別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緊扣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借助網絡教育平臺,讓每個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比如,在執教《新標準英語》(三起)六(上)M2 Unit 2 It?蒺s in the west. 一課后,筆者結合網絡作業平臺布置了以下作業:1. 聽音,跟讀課文并能流利朗讀所學對話,注意模仿語音、語調;2. 閱讀平臺上教師布置的相關小短文。所有學生必須完成第一題,而第二題為選做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這樣的作業設計能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對該課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也能從中體會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作為教師,我們可以不斷嘗試、積極研究分層作業的設計,增加作業的真實性、開發性、趣味性,兼顧口頭作業與書面作業,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作業內容、形式的空間。我們基于作業平臺的大數據還可以進行學情分析,讓教學有據可依,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有正面促進作用。
四、拓寬語言學習空間
《英語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要求英語教學活動“應有利于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與聯系,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只有將所學到的新語言知識不斷地操練并將它們融入實際生活,才能達到語言學習的真正目的——交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既意味著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主動認知和探究,又意味著能創造性地進行語言輸出。 師生、生生之間的知識信息與思維可以充分地交流與共享,從而使學生在互動中達成了對知識的意義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