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
【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新興的作曲理念和作曲技法不斷涌現出來,這對于傳統的音樂作曲方式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結合了現代電子技術和音樂作曲方式的電子音樂也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本文從傳統音樂和電子音樂的概念以及作曲技巧兩個層面對這兩種作曲方式進行了對比分析,旨在為作曲的方式以及音樂創作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傳統音樂作曲;電子音樂作曲;技巧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都屬于音樂創作的范疇,是眾多音樂創作形式中運用比較廣泛的兩種。盡管這是兩種不同的作曲方式,但是這兩種作曲方式在創作觀念以及創作技巧方面又有一定的聯系。立足于音樂創作的實際,綜合性地評價這兩種音樂創作的形式,對于研究音樂創作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傳統音樂與電子音樂作曲發展概述
(一)傳統音樂作曲方式的發展
傳統音樂的作曲方式作為音樂創作形式的一種類型,但并非是一種老套固定的作曲方式。這種音樂作曲方式是以中世紀到浪漫主義時期創作風格為主體的創作形式。作曲的風格與現代作曲的風格相對應。對于傳統音樂作曲的看待,應該采用辯證主義的觀點,既要看到其時代的階段性,又要從發展的眼光看待其延伸價值。因此,在感知和理解傳統音樂作曲的時候,需要從傳統和發展兩個角度來看待這種作曲形式。
在傳統音樂作曲不斷地發展過程中,最先有所改變的是節奏和旋律方面。中世紀早期的音樂創作類型主要使用的是多聲部音樂方式,為了改善節奏的不完善以及作曲方式的不足帶來的問題,傳統音樂作曲方式得到不斷地發展。尤其是從奧爾加農開始的復調音樂形式出現之后,傳統的音樂作曲形式既可以表達的華麗繁復,又可以表達的簡單質樸,從而通過形成鮮明的對比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這之后的音樂創作中,音樂作品創作的重點落在了節奏與韻律相互結合的體現方式上,而且這種創作方式一度成為傳統音樂創作形式的重點。伴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傳統音樂的創作形式有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西方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之后傳統作曲手法進一步發展,進入了更規范、相對成熟的音樂創作模式:音樂曲式的形成與運用。音樂曲式的形成:傳統音樂第一次出現“曲式”這一概念是在巴洛克時期,這一時期傳統音樂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創作者嘗試將主調音樂與復調音樂融合到傳統音樂的創作過程中,再通過結合交響樂的演奏形式,將傳統音樂的表現特點鮮明地體現了出來。音樂曲式結構的發展:傳統作曲在音樂曲式、結構上的進一步發展是在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時期,現今仍較為常用的奏鳴曲式以及其中的小步舞曲就是當時音樂創作手法運用中典型的代表。特別是在浪漫主義時期,傳統音樂作曲的形式和結構開始崇尚簡潔,新的音樂形式如回旋曲和變奏曲也開始有了一定呈現。
(二)電子音樂作曲方式的發展
所謂電子音樂作曲,就是指創作者利用現代電子設備進行曲目創作的形式。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音樂創作形式,電子音樂作曲的創作風格具有一定的多變性,電子音樂的創作需要運用大量的電子音樂設備來完成。結合電子音樂的創作形式可知,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使用的音樂設備都是與電子相關的。
從整體上看,電子音樂的發展可根據電子音樂設備的運用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電子音樂發展的萌芽期,這一時期的電子音樂發展主要依靠的音樂設備是錄音機。創作者通過錄音機將外界的聲音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進而創作出不同的聲音,初步形成了電子音樂這種創作形式。然后是電子音樂的成長時期,伴隨著電子合成器的出現和被廣泛應用,作曲工作者可以利用電子合成器結合計算機技術的形式來進行音樂創作,同時相應地產生了唱片公司這一工作機構,這些機構對于促進電子音樂的發展來看,無疑是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最后一個時期被稱為電子音樂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音樂創作者對計算機這一新興技術的使用更加廣泛和熟練,再加上更加具有時代特征的數字化電子技術的出現,電子音樂的創作效果和社會反響越來越好,從而得到了世界性的發展機遇。電子音樂發展的三個時期體現了現代科學技術在音樂領域內的廣泛應用,同時這也使得人們能夠跟隨著不斷提高的科技水平用更加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作曲風格的轉變,這也是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體現。
二、傳統音樂作曲方式與電子音樂作曲技巧的對比
(一)從創作理念角度分析
傳統的音樂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的創作理念是不同的。首先從社會普及方面來看,傳統的音樂作曲方式依靠的主要媒介是音樂會現場的方式,這種傳遞的方式具有單向性和不可逆轉性,屬于一種被動的傳輸方式。而電子音樂的傳輸方式則與之不同,由于電子音樂的傳輸主要依靠的是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手段,這為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式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人們不用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來選擇聽音樂的模式。因此這樣的傳播方式使得電子音樂較于傳統音樂而言,社會的普及度更加廣泛一些。這就使得音樂的受眾群體從單一的貴族、高層階級擴展到各個審美層次的人群,從而使音樂創作的風格也更加多元化、通俗化。
從兩種音樂形式的教育功能來看,無論是傳統音樂創作還是電子音樂作曲都存在一定的教育價值,但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傳統音樂的創作更多的是通過一種積極的形式和態度表現出來,在表現一種理想性質的人文情懷的基礎上,以提升聽眾對于傳統音樂的欣賞能力和鑒賞能力,同時重在向眾多聽眾表現美好,傳達美好并宣揚美好的生活態度,從而對人們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而作為電子音樂來講,其本身在人文性和社會性方面與傳統的音樂創作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這主要體現在電子音樂作品的立意、聲音材料的獲取以及音響結構的形式方面,這三種因素導致電子音樂的創作既有能夠體現社會美感的作品又有能夠表現出不同的審美觀念的作品,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更加具有多樣化和社會性。
從兩種音樂的表演形式對比來看,傳統音樂作曲的表演形式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更加能夠體現音樂作品的自身訴求,體現在音樂的意圖更加明顯。其次是傳統音樂作曲的表現形式更能夠體現表演者的審美追求,這為音樂表演者自身的發揮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最后是傳統音樂作曲的表演具有不可重復性,這種不可重復性恰恰為傳統音樂作曲增添了極大的魅力。對于電子音樂作曲而言,則要求表演者能夠熟練應用各種音樂設備,從而制造出一定的空間效果,加上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的應用,電子音樂的表演往往更容易達到良好的現場效果,更容易調動聽眾的情緒。
(二)從創作技法方面比較
從創作技法的層面來看傳統的音樂作曲和電子音樂作曲方式的不同,主要體現在音樂的創作來源和創作方式兩個方面。從音樂的創作出發點來講,傳統音樂的作曲更多是基于音樂表演者的發聲配合在一定情況下表演環境的噪聲,以及依靠演奏樂曲器發出的聲音。而電子音樂的作曲出發點則與之不同,電子音樂的素材來源更為廣泛,除了以傳統的樂音為主以外,還可以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噪音素材,或者是通過利用電子合成器等音樂設備來調制出全新的聲音素材。
從創作方式來看,傳統音樂的作曲方式較為固定,其創作的流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同時也受到很多規定的束縛。相對于傳統的音樂作曲方式,電子音樂的創作明顯更具有靈活性和多變性,經過對不同形式的音樂采集和加工,可以通過反復地處理來達到理想的效果,且這種處理方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從作曲的創作方式可以看出,電子音樂作曲的方式所帶來的現場效果的確更加具有震撼力。
總之,社會文明的進步和人們審美能力的提升影響和改變著音樂作曲形式的發展,電子音樂作曲的方式就是在社會文明發展下的直接產物,但這種新形式又與傳統的音樂創作形式息息相關。所以創作者應該采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不同的作曲方式,從而促使不同的音樂作曲形式能夠朝著更加穩定繁榮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師蕭霏.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及技法比較研究[J].音樂時空,2014(14):189.
[2]顧一鳴.淺析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觀念及技法比較[J].黃河之聲,2018(8):29.
[3]歐陽夢瑩.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之比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5):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