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美育教育的一個方面,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人文主義關懷及藝術修養的培養任務,是核心學科中至關重要的一門。俄羅斯音樂教育體系可以說從1949年以來一直影響著我國音樂教育的方方面面,上至政府政策制定,下至學校的具體音樂教育實施,普遍存在著“以俄為師”的烙印。而在“一帶一路”的政策影響之下,為促進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需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世界視野。
【關鍵詞】音樂教育;俄羅斯;比較教育;文化傳統
【中圖分類號】G6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文化事業交流,始終是一衣帶水,互相尊重的。“一帶一路”政策下的中俄音樂教育交流一定會更為緊密,在傳承與培養觀念下的“命運共同體”思路也更加清晰,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目標和方向也更加的清晰。地緣上的接壤使我們接受著俄式文化的熏陶,尤以黑龍江地區為軸心,輻射整個中國;與前蘇聯的向心力仿效,使學校制度政策深深刻下了俄式培養體系的烙印,也充分說明了文化背景下的音樂教育事業是相通且相互借鑒的。隨著國家教育改革事業的不斷深入,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事業應具有怎樣自我形式與對未來的展望,筆者想,在這樣情況之下,比較俄羅斯音樂教育的培養是有所裨益的。
俄羅斯重視音樂的傳統,使俄羅斯音樂充滿了符合國人的氣質和風格。在格林卡的創始下,俄羅斯民族音樂在西方音樂史上占有了一席之位,其光輝和貢獻甚至使歐洲大陸的民族主義音樂黯然失色。“強力集團”的卓越貢獻,柴可夫斯基的創造力,拉赫瑪尼諾夫、肖斯塔科維奇等等諸多音樂家,使俄羅斯音樂在19世紀以來的光輝日益閃爍。俄羅斯的音樂教育事業中,從馬卡連柯的集體式教學,蘇霍姆林斯基的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思想,到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樂教學大綱》,俄羅斯音樂傳統不僅僅貫穿在學校教育之中,甚至是逐步深入到家庭教育之中,俄羅斯音樂教育事業熠熠生輝。
一、俄式建構體系與主題性音樂教育
俄羅斯音樂教育之所以具有勃勃的生機,是與其符合人類發展的音樂教育思想分不開的。在卡巴列夫斯基的努力下制定的《蘇聯普通學校音樂教學大綱》,一直以來就是指導俄羅斯音樂教育事業的綱領性文件,依托他教育理論形成的音樂教育體系,也使得世界人民看到了一個俄羅斯式關懷。布賴寧曾說到:“卡巴列夫斯基在世界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和貢獻是無可估量的,他創新了俄羅斯的音樂教育思想,沒有他,俄羅斯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也不會參與到世界音樂教育運動與發展中。”
建構主義影響下,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為支撐,俄羅斯的音樂教育既符合兒童發展心理狀態,又切實體現了兒童在發展進步中對“自我感知”的運用。這種體系發展下的兒童,不存在“揠苗助長”的趨勢,而是一種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用切身體驗來教授兒童音樂的基礎技能,在學校教育中,則采用了符合兒童可能性發展的教學方式。提供切實可行的音樂活動,創設適宜的難度,參與社會音樂活動,這都是俄羅斯音樂教育形式,也是皮亞杰所推崇的教育。借鑒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創設良好且符合兒童能力范圍的音樂教育活動,依托俄羅斯豐富的音樂資源,開設多種形式的音樂教育和音樂欣賞的活動,所有的公民在認知能力范圍之內能夠欣賞到豐富的世界音樂文化,這種文化環境的創設既是國家的支持,也是人民內心的渴望,不僅推廣了本民族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
音樂課程的主題性,則就音樂的主題,分門別類的進行學習,以主題式原則開展教學,由淺入深,體現了音樂豐富多彩的內容和音樂教學的基本形式。文化的多樣性造就了豐富多彩的世界,依托音樂教育手段下的主題性教育使得尊重文化、重視音樂的觀念在俄羅斯逐步蔓延。
在我們審視俄羅斯音樂教育的基礎之上,反觀我國的音樂教育,我們會發現,我國的音樂教育在十幾年的課程改革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也是始終向前的。
二、中式核心素養與終極關懷音樂教育
核心素養的觀念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為廣大國家所接納而且提出了進一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初步設想。核心素養也逐步成為了世界性的話題。2006年歐盟關于核心素養的議案,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核心素養”的觀念,都是核心素養能力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的例證。由此,不難看出,核心素養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基礎上建立的核心素養觀念,更是以現代觀念直接影響著各個國家政策的制定。早在2000年,教育部組建《課程標準(實驗稿)》研制團隊之時,就已經將“核心素養”作為各個科目和培養階段的改革核心,筆者是伴隨著這十幾年課改而成長起來的,于筆者自身來說,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階段,都可以切身感知“核心素養”理念之下對于人才能力培養的實際價值。
無論國內國外,核心素養的根本觀點,就是逐步地將邊緣化的藝術類教育融入到核心課程之中,這也是發展素養的最基本因素。尤其是音樂藝術對于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人的意識、行動、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力可見一斑。而今,《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的出臺,更是印證了在十幾年的課改歷程中“核心素養”觀念對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這樣貫穿于整個培養體系始終的“核心素養”觀念,是國家政策方向的指導,是教師教學觀念的疏導,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引導,是教育管理部門評價標準的風向標。音樂的核心素養,是基于音樂本身應有性質,以實踐教學為教學導引,集欣賞、情感、技能、思維、創造性為主要培養方面,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至關重要之處。
“核心素養”下的培養是基礎,建立在終極關懷下的人文素養是目標,這樣以基礎立標,以升華為建的音樂教育思路,正是我國課程改革的最終落腳點。
三、總論
俄羅斯音樂教育體系早在五六十年代對我國影響是深遠的,以俄式音樂教育培養體系出來的作曲家、教育家仍然是我國音樂事業的中堅力量。但是,就我國音樂教育事業蓬勃興起的面貌來看,我們已經具有了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思路,在這樣思想的指導之下,中俄就此研討音樂教育的新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俄羅斯音樂教育體系的成功之處,是有目共睹的,“人人皆善樂”的環境之下,以建構體系為依據,主體性培養為原則的培養體系正是我們教育改革正在努力的方向。面對現代化的社會,我國實時提出的核心素養體系和終極關懷的培養理念,又是國家在千年的文明土壤中成長出來的現代化理念。
而今,面對世界多元化的發展,就“一帶一路”建設合作的設想和實踐之下,發展和共創應就是我們今天的論題。以創作為出發點,以借鑒為學習點,以合作實績為最新事業的創造和突破點,是當今所面臨的最重要話題。
參考文獻
[1]郁正民.中俄音樂教師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丁嫚莉.卡巴基列夫斯基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作者簡介:張佳碩(1993—),男,漢族,河北北方學院學科教學(音樂)在讀碩士研究生,師從于喬春霞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學理論、中小學音樂教育及音樂教學法研究;通訊作者:喬春霞(1972—),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河北北方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