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順應全球化趨勢發展,探究藝術文化跨時空跨地域的碰撞已成為一種新的方向,對于藝術的理解我們也應該有著多領域多維度多時空的跨越,這種跨越體現在對于藝術用基于世界的視角來進行探索和分析,宏觀和微觀互相切換,進一步加深藝術之間的脈絡聯系。本文筆者就西方音樂為出發點,用世界視角來進行探索,從而探索西方音樂世界化的發展。
【關鍵詞】西方音樂;發展史;世界化
【中圖分類號】J616.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追溯西方音樂的發展,西方音樂最早是產生于歐洲的音樂,并長時間影響于歐洲。但隨著音樂的發展,西方音樂已走向世界舞臺,影響的范圍不斷擴散,在這種形勢發展下,西方音樂已被稱為世界音樂。劉天華先生曾經說:“介紹西樂,以為改進的輔助,并想效仿西樂,配合復樂,并參用西洋樂器,以器與世界音樂并駕齊驅。”[1]由此可見,西方音樂的影響力之深。全球化的今天,更應該討論西方音樂之世界化,以下將從西方音樂世界化的發展過程、世界化的影響因素來進行整合分析。
一、縱觀西方音樂世界化的發展
只有從世界的角度出發,多維度追溯音樂的發展史,才能感受每個時期音樂的魅力,體會音樂間那種非獨立的聯系,以下將以時間為主線,討論“歷史事實”,所謂“歷史事實”主要是指資料所指向的過程[2],以下將討論西方音樂發展的“歷史事實”。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
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音樂被稱為是音樂之源,主要指的是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400年這個時期的音樂,由于時間較為久遠,所能證實的音樂資料只能依靠考古資料,階段所存留的樂譜依稀可數,但就從同時期的繪畫、雕塑、詩歌、哲學作品中仍能感受它所曾經的輝煌。荷馬史詩將文學和音樂相結合,奧林匹克運動會是隨著音樂而開展,斯巴達用音樂來輔助教育和國事活動等都從側面反映了音樂的身影。
(二)中世紀時期
黑暗中世紀的典型特征就是宗教的籠罩,宗教像無形的力量控制這一切,影響力貫穿于政治、經濟、文化。音樂也透露著濃厚的宗教氣息。音樂主要受基督教的影響,很多歌詞都來源自于圣經,音樂的形式為了服務宗教,功能性較強,頌歌形式出現,這類音樂,前期階段旋律大都平緩和樸實,很少和聲做基礎,整體高低起伏小。直到受安布羅斯的影響,推行雙聲合唱,引入和聲,教會音樂才得到發展和豐富。之后,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編出系列禮拜曲目,并發明記譜法,再利用法律來強制音樂傳播。
(三)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運動宣告著人性解放,在人文主義思潮下,人們開始聆聽內心的聲音,表達內心的情感世界,與此同時,五線譜的完善,印刷術的發明,更讓音樂能夠進行廣泛傳播和快速交流起來,為西方音樂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該時期產生了許多風格獨特的樂派,其中以尼德蘭樂派、威尼斯樂派、羅馬樂派為例,但宗教的身影依然貫穿其中。
(四)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是貴族執政掌權的時期,一切藝術形態都盡顯精致和奢華,同時期的音樂創造也趨同如此。音樂都為上流社會所服務,極盡展現貴族的財富和權力,力求刻畫出奢華之態,尤其以宮廷音樂為代表。音樂具體表現在大量裝飾性的音符,力圖營造音樂的強烈和動感,整個旋律精致而律動,借此也讓即興創作和數字低音成為巴洛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一時期,讓主調音樂得到發展,復調和和聲性表現也愈加明顯。
(五)古典主義音樂
古典主義音樂既是對洛巴克音樂的繼承,更是對洛巴克音樂的發展。體裁上,古典主義音樂出現了多樂章的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多種體裁;曲式上,奏鳴曲式和螺旋曲式成為常見曲式;樂隊編制上,巴洛克時期樂隊的編制尚未標準化,但古典時期,樂團已形成標準化的編制,由指揮帶領。之后雖然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發生,對古典音樂造成一定的影響。
(六)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主義音樂更多的是強調一種風格和一個時代(1830-1850),更注重感情的流露和想象力的體現,少了一份形式感和結構感,回歸音樂創作的本身。其中貝多芬作為代表,有機的將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實現繼承與發展,打破旋律為主的統一性,更大程度地利用和聲、轉調手法和半音來創作,讓音樂的情感流露更加細膩。浪漫主義音樂的出現,對于整個西方音樂的發展是意義深遠的。
(七)新古典主義音樂
這個音樂紀元主要是受后浪漫樂派和印象樂派的影響。前期,還存在前衛與傳統的明顯劃分,后期逐漸相互包容,相互接受,讓這個紀元的音樂種類增多,這個時期的音樂發展,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托社會形態以及技術發展,技術革新產生了錄音和回放設備,讓音樂的載體更加多元,媒體的發展也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動力支持,音樂的身影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影響人們的生活。
(八)新世紀音樂
新世紀音樂指的是1970年出現的一種音樂形式,起初是用于冥思,凈化內心和保持內心安寧,但隨著音樂的發展,功能和創造已不受限制,更加多元。它的出現,是一種別具風格的出現,象征著新紀元的到來,刻畫了時代的變遷與發展。
二、整合西方音樂世界化的因素
(一)技術的發展
技術的發展是整個西方音樂進行世界化的動力驅動。這不僅體現在樂器的先進和多樣化的過程,更多是體現在音樂的載體的豐富和發展。從源頭來講,印刷術和造紙術的發明,為樂譜印制奠定了基礎,這使得整個西樂的傳播有個基礎的載體,后來的工業技術革命,促進媒體的發展,再加之先進的載體發明都讓音樂從錄音到刻制,再到傳播,有了技術支撐,讓音樂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走進人們的生活,深入人們的日常。
(二)社會形態的變化
音樂作為藝術,始終受社會形態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形態服務,在西方音樂的發展前期,因受制于社會的宗教氣息,讓音樂的形式和內容都始終為宗教服務,后來的上層貴族執權,讓音樂又受上級控制,整個形式凸顯奢華,服務上級統治,之后西方音樂又受到各種革命和政權的變化的影響,讓形式和內容都發生變化。直到現在,全球化的今天,追求藝術間的碰撞與交流,讓整個西方音樂釋放活力。
(三)意識形態的影響
藝術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很大程度上都作為表現階段性意識的表現形式,寄予人們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宗教的束縛,權貴的壓迫,以及解放人性,追求內心世界等這一系列的變化,都讓音樂形式和內容產生了變化,人們在音樂追求的道路上,越來越追求精神的滿足,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新世紀音樂等都是最好的例證。將目光投向今天,高速快節奏的生活,音樂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追求物質基礎的時候,也開始講究精神消費,生活離不開音樂,音樂不再分國界。
三、小結
西方音樂世界化是西方音樂自產生之初,在某些歷史條件下的相互往來,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的一種國際性文化成果[3]。這種國際性的文化成果是依靠諸多因素共同產生的,且因素之間相互聯系,互相影響,不能夠獨立存在而實現的。只有用世界化的視角來解讀西方音樂的發展,才能更深刻的進行理解。
參考文獻
[1]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
[2]高士杰.從“世界的文學”想到“世界的音樂”[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88(2):1-6.
[3][德]卡爾·達爾豪斯,楊燕迪.音樂史學原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58.
作者簡介:倫曉虎(1986—),男,漢族,山東壽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