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清
【摘要】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學習的重要內容。在音樂鑒賞中,學生不僅可以感知音樂的審美,感受音樂表現,而且可以深刻理解音樂文化,提高自身藝術修養。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掌握音樂鑒賞方法,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強化音樂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因而,本文進行了提高高中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方法探索。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方法
【中圖分類號】J616.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情的藝術。而音樂鑒賞則是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藝術,學習音樂歷史和文化,來感悟和理解音樂作品的深層次含義,從而提高欣賞和評價音樂能力的一門實踐性課程。然而,實際上高中音樂鑒賞課的開課率并不足且教學模式單一,這就導致學生缺乏學習音樂鑒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形成音樂鑒賞能力。音樂鑒賞能力又是進一步培養學生音樂愛好,發展審美和文化素養的必備能力。所以,培養高中生音樂鑒賞能力是學好音樂的必要條件。針對此,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提高高中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方法探尋。
一、設置適切問題,緊密聯系學生情感
實際上,音樂鑒賞是一種自發行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在傳統音樂鑒賞課上,教師“盲目”為學生減輕“負擔”,采用知識灌輸的方式進行音樂鑒賞,違背了鑒賞規律,導致學生缺乏鑒賞興趣,無法形成鑒賞能力。因而,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路,以學生為主導進行音樂鑒賞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經歷鑒賞過程,提高鑒賞能力。為此,教師需要以問題為鑒賞教學切入點,設置適切的問題,促使學生積極進行思維活動,建立與音樂作品的情感,感知音樂風格,體悟音樂情思,逐步提升自身音樂鑒賞能力。
例如在鑒賞教學“生命之歌”時,為了促使學生主動了解音樂與生命的關系,理解搖籃曲、婚禮進行曲和葬禮進行曲的風格特點,感悟生命的美好,從而提升音樂鑒賞能力。我設計了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引發學生與音樂在情感上的共鳴。問題一,音樂在人生中有什么作用和意義?問題二,《檳榔樹下搖網床》在節奏和旋律上有什么特點?問題三,《婚禮場面》傳達了怎樣的情緒和氣氛?問題四,送葬主題旋律與《兩只老虎》在速度、節奏和情緒上有什么不同?問題五,搖籃曲、婚禮進行曲和葬禮進行曲在音樂表現風格上有什么不同?而在系列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討論、想象、搜集資料,進一步掌握了旋律、節奏、結構、調式等音樂表現要素,建立了生命美好、珍惜青春、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如問題四的探究,首先,學生自由結成了學習小組,就這一問題,組內成員制作了一個《兩只老虎》和《獵人的送葬行列》的對比表格。然后,聆聽音樂,就兩首音樂在速度、節奏和情緒上的不同進行了對比體驗,如速度上《兩只老虎》稍快而《獵人的送葬行列》卻是中速。節奏上《兩只老虎》和《獵人的送葬行列》都是4/4拍。情緒上,《兩只老虎》體現了歡快的音樂情緒,而后者表現了朦朧、悲傷的情緒。在對比之后,學生對音樂要素所表現的音樂情感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可見,設置適切問題,學生可以逐步提升音樂鑒賞能力。
二、理解音樂語匯,深切體會音樂思想
音樂語匯是指音樂中包含的技法、藝術形式和文化特征等,如巴托克的《小宇宙》中“不同的調式調性”“復雜的節拍節奏”“新的演奏方法和記譜法”“和聲特點”等都屬于音樂語匯。因為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和音樂感知能力,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音樂語匯,升華其音樂素養,從而挖掘音樂背后隱藏的思想、民族文化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
例如在鑒賞教學“多彩的華夏之音之民歌篇”時,為了提高學生民歌鑒賞能力,我引導學生理解了民歌的節奏、旋律、歌詞藝術特點等音樂詞匯。如《上去高山望平川》這首民歌的鑒賞。首先,我問學生:“這首歌中有很多這樣的語言,如‘者喲啊呀‘哎喲望平了川呀,這些語氣詞和形聲詞在音樂中叫做襯詞,其存在在山歌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提出問題之后,學生進行了歌曲的聆聽體會。在聆聽中,學生感受到這些詞匯具有調劑節奏的作用,它細分了節奏,使歌曲產生了變化。我又問:“除了調劑節奏,它還有別的作用嗎?”學生搖了搖頭。此時,我播放了課前準備的改編版的《上去高山望平川》,這一版去掉了這些襯詞。而此時學生再聆聽,明顯感受到了不同,其不僅失去了地域特色,不像山歌,而且失去了樸實、真摯性,情感傳遞變弱了。而在山歌語言藝術鑒賞中,學生深刻理解了山歌的意義和作用,感受了山歌的魅力。其次,引導學生學習了“花兒”這一山歌特有的音樂詞匯,理解了其曲調。如“花兒”的曲調具有濃郁的抒情性,演唱時用寧夏方言,有濃郁的地方氣息;“花兒”唱詞和曲調分“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類等等。在介紹了“花兒”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識譜演唱,進一步感受山歌高亢悠揚、開闊起伏、舒展自由的節奏特點,體會了山歌傳遞的音樂思想。而在整個過程中,通過理解音樂詞匯,學生掌握了音樂鑒賞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鑒賞能力。可見,理解音樂詞匯,可以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
三、組織旋律模唱,解析音樂作品結構
音樂鑒賞課上的每一首作品都有其自身的曲式結構。然而,由于曲式結構是一種抽象的現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而為了打破這一難點,提高學生音樂鑒賞實力,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總結了旋律模唱的教學方法。所謂旋律模唱,就是帶領學生對作品的旋律進行簡單的哼唱,減少了理解空洞的現象,提高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結構的整體把控力。
例如在鑒賞教學“時代變遷中的中國音樂之光明行”時,為了提高學生音樂作品分析能力,我組織了旋律模唱,輔助解析音樂作品結構。如《光明行》,首先,對這首進行曲進行了結構分析,即這首樂曲共分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聲。在民族音樂傳統慣用的循環變奏的基礎上,采用了西洋的復三部曲式的特點,結構嚴整。此外,作者還在這首樂曲中使用了功能性很強的五度關系轉調,調性明亮,使得音區的遞換富有特色;其次,在分析完之后,引導學生進行了模仿哼唱,使學生“化身”成音樂的一部分,切身體會《光明行》音樂結構的作用,如樂曲第一段,第5-8這四個小節是一個重復句,學生在模仿跟哼中,感受到了句頭的重音,體會到了這兩句在音量上的漸弱處理效果;在模仿跟哼第9至16小節時,學生通過句頭的重音,感受到了音樂的激昂情緒;在跟哼第18小節兩拍連弓的十六分音符時,學生感受到了這樣設計的連貫、柔美性。在整個模仿哼唱的過程中,學生對《光明行》的音樂結構設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這種音樂結構帶來的情感震撼,感知了音樂結構對音樂風格走向的影響力。可見,組織旋律模唱,輔助分析音樂作品結構,可以促使學生強化自身音樂知識和音樂素養,形成個性化音樂審美,繼而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總之,在音樂鑒賞課上,教師必須找到音樂鑒賞的切入點,如音樂語匯、音樂結構、音樂問題,引導學生以點帶面,鋪展開來欣賞音樂,感受其技巧的高超,感知其情感的曼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增強自身的藝術修養和人文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繼而提高自身音樂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韓黎.遙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J].快樂閱讀,2016.
[2]陳耀華.如何提高高中生的音樂鑒賞能力[J].中國民族博覽,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