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來源的先導性也就是它的引導者;音樂本就是心靈的產物;‘音是聽覺而‘樂是感覺,當兩者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是唯心主義,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也是因人而異的;本文從西方的古典主義維瓦爾第和莫扎特的作品風格,西方浪漫主義威爾第和比才的歌劇藝術,普契尼的真實主義,來簡要闡述出音樂來自心靈的先導性。
【關鍵詞】音樂;心靈;情感;先導性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音樂對于人類而言是與生俱來的,還未出生時,人們就可以聽到母親哼的催眠曲,音樂就滲透到生命之中,無時無刻的伴隨著人們。當心情愉悅的時候,哼的是輕松的調子,尤其是當你自己一個人處于一個寬廣美麗的大自然中時會肆無忌憚地吼唱,或許當你的指尖觸摸到黑白鍵上也會不自覺的按下不知名的但從心里覺得美妙無比的歌曲。音樂就是這樣天然且自然的,不摻雜塵世中的混亂,是純粹的,屬于情感的心靈的。哪怕再細微復雜的感情音樂都可以表達。也就是常引用圣桑的那句話“音樂始于詞盡之處,音樂能說出非語言所能表達出來的東西,它使人們發現自身最神秘的深奧之處;它能傳達出任何詞不能表達的那些印象和心靈狀態”。
對于不是音樂人的角度來說,身處音樂中時,是純粹用心靈去感受音樂的。不會像有些音樂人一樣先專注于技巧其次才是情感,而沒有學過音樂的人是多數的,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才是他們關注的,要想使音樂打動人心就必須讓音樂和自己的靈魂鍥合,從自己的靈魂中表達出來的音樂才被叫做音樂。《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它所表達的意思是要求建立心靈秩序的樂與建立社會秩序的禮相互配合,雖然古人的思想具有封建性,但對于音樂這方面來說,也傳達了很多。
一、從西方古典主義的角度
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那種吸引力和那種樸素沁人心靈,那種崇高的,生機勃勃的,熱情洋溢的,像是奔跑著的自由的少女,她帶有蠱人心魄的笑容,用她的活力震動著四周,她腳下的花似乎也是笑著的。但是他的作品大多是炫技的,他用他華麗的小提琴的技巧奏出了很多美妙的曲子,但最打動人心的也只有《四季》了。與之相比還有海頓的《云雀》。他出身于貧寒的家庭,可他用自己不懈的努力用他敏銳的觸覺和疾如奔馬而又神出鬼沒的想象力創造出更具有生命力的交響樂《倫敦》《驚愕》他的為人與他的作品一樣健康充滿對生活熱情。也因為有他的成果成就了另一個天才,被稱為‘音樂的莫扎特。他的音樂讓人聽著會進入一個神奇的國度。德沃夏克說過“莫扎特就是我們的太陽”哥德也說過“像莫扎特那樣的一種現象,實在是無法解釋的奇跡。”傅雷談到“在整部藝術史上,不僅僅在音樂史上,莫扎特是獨一無二的”為什么他的音樂就那么令人尊敬呢?因為莫扎特的音樂是由心靈傾訴出的,他作曲就如寫信一樣輕松自如,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他的音樂中沒有生活的羈絆,更突出了他靈魂的純粹。沒有痛苦的掙扎,沒有對命運的不平與不滿。反而優美,單純,天真,狡黠,似乎是看透塵世的恬淡,更是想把他自己在生活中向往的美好通過音樂來傳達給我們。
二、從西方浪漫主義角度
在浪漫主義時期,生來就帶有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威爾第,就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了,他的歌劇搏動著剛健的生命活力,表現溫暖明朗的人性。他并沒有像其他的音樂家一樣寫的是理想的世界,他寫的是人,是人生,是熱情的代表和現實的犧牲品。他的著作《茶花女》在當時因素的影響下,無法散發光芒。但威爾第用他的激情和冷靜的批判精神,堅持在自己的音樂中追求樸實而豐滿的人性。在他的歌曲中,聽到了他心靈的聲音,那是一種對生命的渴望,對陽光的向往,對前方道路的無畏勇敢,是他的風格,是他的姿態。還有一個陽光的音樂家比才,柴可夫斯基稱他的音樂為可喜又可親的“好的音樂”。他的音樂淳樸開朗,散發著濃郁的人情味,生動活潑卻又蘊含著粗狂的美和親切自然的美。他的歌劇《比才》是溫暖的,正如秋天濃郁的金黃色。從他的音樂中可以感受到他脈搏強烈的跳動。命運雖然給了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但他依然熱愛著生活,他的音樂中沒有生活帶給他的困難和苦楚,反而是溫暖和率真。他就用他的音樂來熱情的,快樂的生活和歌唱。 在這個時期還有一個獨特的音樂家羅西尼,他的曲風洋洋灑灑,自由灑脫,似乎像是有個說書先生抑揚頓挫的調侃著,引滿座皆歡。就例如《塞爾維亞的理發師》的序曲,本不是這部歌劇的序曲,而是他把原序曲弄丟了,臨時找的和歌劇相符的曲子。還有他大段大段漸強的寫作手法,雖有些高調的俗套但卻是十分直白歡快,無憂無憂,給人感覺馬馬虎虎并不嚴謹的音樂。而他這個人就如他的音樂一樣自由,隨著自己的意愿而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三、從西方真實主義角度
普契尼西方真實主義最具有代表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將現實社會中人的愛恨,歡樂與悲傷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它將底層人物的情感刻畫的真實細膩,充滿戲劇性。《藝術家的生涯》《蝴蝶夫人》《托斯卡》《圖蘭朵》這之中每一個主角的形象都是那么豐滿,他的音樂傷感優美,流暢生動,在他的筆下的女性形象凄慘,深情,凄楚,柔軟,就例如托斯卡、咪咪等。在普契尼的一生中,音樂就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熱情,他的音樂始終充滿著難忘的旋律和沸騰的激情。
四、情感的先導性
這三個重要時期的代表音樂家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用生命來熱愛音樂,他們的曲子都是從他們的靈魂中抒發出來的,是來源于心靈的音樂。
這些音樂家是想把自己心中的聲音用音樂表達出來,而現在人們卻過多的去關注的是作曲家用這些和弦的技巧性。我不禁想發問,是不是沒有學過音樂的人就不能唱出好的音樂或者不能寫出好音樂?當然也不是不能,音樂并不只是音樂人的應該是所有人的,音樂的技巧只是輔助音樂表達的一種形式。如果在音樂中只有技巧的存在,那就只能是披著音樂的外套。現在總是先關注技巧后再去關注情感,可音樂本就是由情感產生的,每一個音符都是心靈的音符。不去由心發出的音樂則更不能被稱作音樂,沒有感情的音樂更是沒有靈魂的空洞的。現在人們開始崇拜技巧和形式,以為花里胡哨是創新,以為亂紅迷眼是生命,而忘掉了情感是一切音樂的原動力。現在會有很多人這樣想,在小時候音樂是快樂的,自由的。但長大了以后音樂就被加了條條框框,不再隨心所欲,甚至于不自信的時候音樂就成了包袱,是個負擔。但音樂本身應該是幸福是快樂的,所以當真正地沉浸在音樂中時,就如夢幻一般,享受它帶給人美妙的、真誠的、熱情的、幸福的感受。
五、結語
作為音樂的演繹者,認為把歌曲的每一個音符都放到他應在的位置上是應該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歌曲表達的不是一個一個的音符,而是作曲家的內心的情感,而作曲家就是用著這一種平臺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若是只是把單純的音符搬到大舞臺上,那就是空空的音樂殼子,沒有實質的靈魂,而作曲者原意并不是這樣,所以應該重點關注的是歌曲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以情帶聲認認為這是每一個歌者都應該做到的,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學習音樂會快樂很多,簡單很多。音樂是心靈的產物,是靈魂的產物。說不出的感情,音樂會替人們表達。音樂的力量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它是一個人生命的清澈的回聲和延續。
參考文獻
[1]吳維忠.我的音樂手冊[M].長沙:湖南省文藝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雒嬋玉(1994—),女,河南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