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昕
【摘要】唐朝時期在東方諸國形成了以中國為文化軸心的東亞文化圈。這一時期唐朝的經濟、文化、政治都發展到了古代的頂峰,與此同時古箏文化也發展到了古代歷史中的高潮時期,由于這一時期的治國者的治國政策開明開放,古箏也在國與國的派遣交流之間被帶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一種世界共有文化,與此同時,我國的箏文化也在交流中不斷成長發展。在這一時期,東亞地區的箏文化尤為燦爛。
【關鍵詞】古箏文化;交流;發展變化;東亞地區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古箏是我國發展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之一,相傳從秦代就開始流行起來,至今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它的外形,名稱,演奏技法,曲式風格等都隨各地的風土人情發生了演變,并在交流碰撞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當地箏文化。其中,唐朝時期的東方箏的發展主要是指在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這四個國家。
一、唐朝時期中國古箏的發展
唐朝是一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的時期,其統治者奉行對外開放的治國方針,并且與他國不斷地進行派遣交流,不斷的吸收著他方的優秀文化,再加上有魏晉時期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作為奠基,以及統治者對于樂律的重視,使這一時期達到了古箏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無論是在古箏的演奏,還是古箏的創作與古箏文化的傳播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唐代較為常見的箏有十二弦和十三弦之分,唐箏從整體上看比較細長,面板呈圓弧形,底板是平直的。在宮廷、民間多用的是十三弦箏。
在這一時期,上至天子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很喜愛箏樂,“箏樂聲聲,處處皆聞”的這一種描述就體現出在唐代古箏藝術被廣泛的普及。唐朝的詩人白居易就曾在自己的詩《聽崔七妓人箏》中說到“花臉云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這里所描述的十三弦指的就是唐朝時期的十三弦箏。唐朝建立了分工明確的音樂機構,包括太常寺,教坊和梨園。為古箏專業的演奏及傳播人員的培養與數量發展方面提供了支持,在這一時期也涌現了許多著名的古箏演奏者,如薛瓊瓊、李青青、李從周、崔七等人。這時的箏樂風格除了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顛沛流離,內憂外患的情感特征,更多的是增加了平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的關注。開放融和、兼收并蓄是這一時期文化藝術的特色,也是中國唐代箏樂發展的重要特征。
二、唐朝時期日本箏的發展
唐朝時期中國注重與他國的互相派遣交流,在這一時期,古箏被入唐學習的使者帶回日本,收到日本人民的熱烈歡迎,并在日本境內從宮廷至民間掀起了一陣學習的熱潮,到現如今,古箏已經在日本發展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箏文化體系,日本人稱之為koto(日本箏)。由于是從唐朝時期古箏傳入日本,因此日本箏的弦數上繼承了唐代箏的十三弦特色,但是不同于中國古箏弦粗細不一的特點,日本箏的十三根琴弦的粗細相等,因此在整體的音色上就顯得更加渾厚短促。除了琴弦的細微差別,在箏體的外形制作上也與唐朝箏有不同之處,日本箏的下方少一塊底板,支撐琴的琴架也更加的短小,這就決定了KOTO的演奏者需要將箏的一方撐起,另一頭擺在平面上坐臥彈奏。
由于古箏本身的音質特點,日本箏都以五聲音階為主,但是由于中國和日本兩國的歷史文化背景熏陶不同,因此在兩國的箏曲風格上也有較大的差別。箏起初傳入日本時,主要是作為一種人們歌唱的伴奏樂器使用,到十六世紀之后才出現了獨立的日本箏曲,日本箏在曲式風格上更加傾向于民族風格。記譜時,日本箏的十三弦分別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為、巾”來代表這十三根弦的位置和音名,相傳這種記譜方法與我國廣東潮汕地區的二四譜的記譜方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與中國古箏的流派劃分方法不同的地方是日本箏的流派劃分是按照整個箏史的發展時間段來劃分的,因此并未出現中國各派之間爭奇斗艷的情況。
三、唐朝時期朝鮮箏的發展
朝鮮與中國自古來往就很密切頻繁,因為兩國地理位置上的距離優勢,朝鮮的民族文化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朝鮮的伽倻琴至今為止也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相傳,這種樂器是當時伽倻國的國王仿制中國的古箏制造而成的。《三國史記》中曾有記載說:“伽倻琴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其外形和演奏形式與中國的古箏大致相似。但是也具有它本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手法技巧。唐朝時期的伽倻琴發展逐漸成熟,也受到了中國唐朝宮廷的重視,將其加入到中國的樂部體系當中,并將演出的內容上面增加了許多朝鮮風格的箏曲,例如:《歌芝棲》《舞芝棲》這一系列作品等。
朝鮮另一較有特色的弦鳴樂器是牙箏,與伽倻琴不同的地方是牙箏是拉弦樂器,演奏方式是由琴弓在琴弦上拉奏產生聲音。中國的唐朝是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四鄰各國都受其影響,牙箏就是朝鮮人民根據中國傳入的古箏,加入自己的民族智慧,對古箏進行了改良,創制的一種朝鮮族拉弦樂器。《高麗圖經》(卷四十)“樂律”條中就記載有:“今其樂有兩部,左曰唐樂,中國之音,右曰鄉樂,盍夷音也。”因為牙箏在唐朝末期才逐漸開始進行改良,所以這一時期對于牙箏的描述也很少,在此就不做過多贅述。
四、唐朝時期越南箏的發展
按照歷史記載,越南箏最初也是在唐朝時期由中國傳入,因此越南箏大致與唐朝時期的古箏相一致。但是不同的是,越南箏的外形尺寸要比中國的古箏小得多,但是在外形裝飾上,多用鑲嵌的貝殼來作為裝飾,這與當時當地的制作工藝有關,在琴弦的采用上,不同于中國與日本的尼龍弦,越南箏多采用鋼絲弦,因此它的音色也較中國箏來說更加的清脆透亮。越南箏在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中都得到了較大空間的發展,它的音樂派系是根據地區來劃分,主要包括北方的嘲音樂,中部的順化音樂和南部的“才子—改良”音樂,這些音樂的演奏形式都是唱演加上樂隊伴奏的演奏形式 。越南箏的演奏具有特色,演奏者的腳下會踩著一個像木魚的似的用來伴奏的樂器,一邊彈,一邊用腳踩發出很有節奏感的“得,得”的樂聲,具有越南的當地音樂特色。
五、總結
箏文化起源于我國,在歷史長河國與國的交流活動中,各國之間的文化也發生了碰撞,而箏文化就是文化碰撞中所出現的一顆小火星,正所謂“源相同,類不同”,箏文化在達到各地之后,與當地的經濟,工藝制作水平,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相結合,所形成了各個國家不同的箏文化流派。箏文化在兩千多年的發展史當中經久不衰,依靠的不僅僅是人們對它的喜愛之情,還因為箏這種樂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時代群體的審美觀念,并代表著一段時期的文化發展程度,我們說它是統治者用來宣傳文化的一種工具也不為過。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種樂器文化想要長久持續的發展,必定要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充實改變自己本身的內容,并且不能固守陳舊的思想,要勤于交流。只有不斷的推陳出新,才能保持著存在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謝明.唐代箏樂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
[2]雷敏.中日兩國古箏音樂的異同[J].飛天,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