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龍


【摘 要】 目的:研究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本院闌尾炎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研究組、常規組(每組39例),常規組采用傳統三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研究組采用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及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腸功能恢復時間均較短,有效率較高(P<0.05)。結論:對闌尾炎患者采用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能有效縮短其住院時間與手術時間,促進患者腸功能恢復,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
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臨床療效
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外科疾病就是闌尾炎,其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主要發病機制為闌尾管腔狹窄造成患者細菌感染或闌尾血供不足,主要臨床癥狀為轉移性右下腹痛、惡心嘔吐或反跳痛等,如果不能對該疾病患者及時進行治療,則可能對其生命質量造成直接影響。為分析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本院展開如下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闌尾炎患者78例,隨機分組,每組39例。研究組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為(40.58±8.26)歲;常規組男性30例,女性9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為(40.31±7.14)歲。兩組患者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較。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兩組患者經檢查發現,均與闌尾炎相符,符合診斷標準[1];患者臨床均表現為右下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患者治療前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合并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具有原發性腹腔疾病、免疫功能缺陷及對本次研究不配合患者排除。
1.3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傳統三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首先患者取仰臥位,采用全麻氣管插管,在患者臍上緣位置行5mm左右的切口,建立人工氣腹,將腹腔鏡逐漸置入,同時對腹腔內臟器與結腸位置加以探查,明確闌尾位置,將其充分暴露后,對闌尾系膜血管加以離斷,利用無損傷抓鉗將闌尾根部提起并用圈套器對其根部加以結扎,然后將超神刀離斷的闌尾裝入標本套,在手術視野下觀察患者是否有活動性出血,最后將切口妥善關閉即可[2]。研究組采用經臍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術前準備工作與麻醉方式與常規組一致,首先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在其臍右下緣位置行5mm左右的切口,將腹腔鏡置入其中,同時明確主操作孔為觀察孔上緣3mm處穿刺5mm,然后將無損傷抓鉗置入,將闌尾根部提起,選擇圈套器結扎其根部,并且選用超神刀將闌尾離斷,裝入相應的標本套,自切口取出,相關醫師最后在手術視野下觀察患者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出現,將器械逐漸退出,最后將切口妥善關閉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術后12h內患者能食用流食,同時嚴密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3]。
1.4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及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腸功能恢復時間:統計兩組患者術后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腸功能恢復時間。時間越短,出血量越少,治療越好。
臨床治療效果: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病灶清除率在80%以上;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病灶清除率在50%以上;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病灶清除率低于50%;無效,治療前后病情無變化,有加重跡象。有效率越高越好[4]。
1.5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臨床治療效果用(%)表示,行卡方檢驗;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腸功能恢復時間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各指標時間較短,出血量較少(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 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有效率較高(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從臨床實際情況來看,闌尾炎患者往往采用手術治療,但是傳統手術創傷大、術中視野受限,導致最終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隨著我國醫療事業不斷改革深入,臨床上治療該疾病往往采用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其對患者具有較小的創傷,手術視野開闊,可全面探查患者盆腹腔,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及時處理,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情況,從而促進患者病情早期康復。與傳統三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相比,經臍單孔腹腔闌尾切除術相應的操作步驟較為復雜,對相關醫師專業技能提出較高的要求,需要結合患者病情實際情況嚴格把控手術適應證,該手術往往在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并無腹部手術史患者、慢性闌尾炎或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患者中被廣泛應用,如果該疾病患者具有以下情況出現,則需要采用開腹手術:處理患者闌尾動脈效果并不理想,難以控制活動性出血;患者闌尾屬于盲腸壁內異位或者盲腸后位,不能有效分離;在手術過程中患者出現血管或腸管損傷;無法處理闌尾根部壞疽穿孔,單孔手術往往需要由患者臍部將腹腔鏡鏡頭及手術器械刺入腹腔,很難形成操作三角,因此在手術過程中相關醫師需要對穿刺鞘深度基位置不斷調整,減少其與器械之間的碰撞,同時充分利用可吸收夾處理闌尾根部,減少操作步驟,避免絲線結扎與縫合等操作,使得最終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顯著提高臨床療效,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復[5]。
在本次研究中,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腸功能恢復時間均較短,有效率較高(P<0.05)。由此可證,對闌尾炎患者采用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能有效綜合其住院時間與手術時間,促進患者腸功能恢復,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 張俊雄,方楚錕.研究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臨床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06):19-21.
[2] 黃坤.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對慢性闌尾炎的治療價值探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7):74-75.
[3] 宋浪,冀強,閆軍.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發展與現狀[J].臨床醫藥實踐,2015,24(08):613-615.
[4] 方錫明,羅健,陳旭輝,等.經臍單孔腹腔鏡輔助闌尾切除術773例[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15(06):531-532.
[5] 陳闖,蔣厚文,郝立俊,等.懸吊式免氣腹經臍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5,20(0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