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鳳麗

【摘 要】 目的:探討精神科藥物對患者肝臟損害測定中超聲的應用價值。方法:對2016年1月到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超聲檢查,同時,留存有完整檢查信息的10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超聲檢查數據進行整理并作為研究的基礎資料;將其中長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的500例患者納入到觀察組,將500例剛確診或使用抗精神疾病藥物少于1個月的患者納入到對照組;采用PHILPS公司提供的HD 11 XE型超聲儀對患者進行超聲肝臟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有94(18.8%)例患者被診斷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臟超聲異常情況,對照組有12(2.4%)例患者被診斷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臟超聲異常情況(P<0.05);長期服用抗精神分裂藥物患者超聲影像顯示,肝臟異常區存在散在性或者是局限性的不規則回聲減弱、增強、光點密集以及變粗或變細等現象。結論:采用超聲診斷方式對長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患者的肝臟受損情況進行測定,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精神科藥物;肝臟損害;超聲檢查
近年來,我國精神疾病患者在絕對數量上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而在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中藥物干預較為常見。由于精神疾病的治療周期較長,因此,患者往往也是長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但是,長期使用抗精神疾病藥物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其中,對患者的肝臟損害最為明顯[1]。為明確精神科藥物對患者肝臟損害的情況,臨床上提出了采用超聲診斷分析的方案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為進一步探討超聲診斷的應用價值,為此,本文作者結合本院精神疾病患者的臨床檢查數據,對超聲檢查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對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超聲檢查,同時,留存有完整檢查信息的10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超聲檢查數據進行整理并作為研究的基礎資料;將其中長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的500例患者納入到觀察組,將500例剛確診或使用抗精神疾病藥物少于1個月的患者納入到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性257例、女性243例,年齡30~56歲,平均年齡(42.59±10.25)歲,BMI指數22.3~27.5kg/m2,平均BMI指數(24.26±0.45)kg/m2;對照組:男性251例、女性249例,年齡30~56歲,平均年齡(43.10±11.30)歲,BMI指數22.5~26.8kg/m2,平均BMI指數(24.35±0.46)kg/m2;兩組性別、年齡、BMI指數等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超聲肝臟檢查,采用PHILPS公司提供的HD 11 XE型超聲儀,探頭設置3.0~6.0MHz,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專業醫師進行檢查。檢查前要求患者禁食8h,患者取平臥位,重點檢查患者的肝臟形態、大小、內部結構以及肝臟表面的光滑程度等內容。
1.3 評價指標
根據患者肝臟超聲診斷的異常情況及其類型,來判斷抗精神疾病藥物不同使用時間長度,患者的肝臟受損情況;同時,對長期服用抗精神分裂藥物的患者超聲特點進行探討。整體超聲異常效率=超聲檢查異常例數/總患者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0.0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超聲診斷異常情況對比
通過超聲檢查可知觀察組有94例患者被診斷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臟超聲異常情況,異常診斷率為18.8%,其中脂肪肝占比89.36%(84/94);對照組有12例患者被診斷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臟超聲異常情況,異常診斷率為2.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長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的肝臟超聲特點
超聲檢查顯示,有53例患者呈現肝臟左葉囊性無回聲區,但后方有較強回聲,壁薄而光滑;20例患者可見肝增大與脂肪肝(中度)現象,患者肝臟實質回聲的前場明顯增強、增密,而后場出現明顯衰減,肝臟結構的影像模糊;29例患者可見肝臟出現實質性彌散改變,肝臟實質回聲增粗、增強;可見32例輕度脂肪肝患者其肝臟后方結構雖然模糊但是隱約可見。
3 討論
受到先天性因素與后天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精神疾病患者的總量在不斷增加。在當前的治療方案中,長期的藥物干預是較為普遍的現象。肝臟是抗精神分裂藥物的主要代謝臟器,由于患者長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疾病的藥物,也使得其肝臟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為更好地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必須對患者的肝臟受損情況進行檢查,從而為后續藥物使用調整做出依據[2]。目前,在精神科藥物對患者肝臟損害測定的方法探討上,超聲檢查因其高效、無創傷性、操作簡單、需要患者的配合度相對較低、檢查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而獲得臨床上的認可。劉覃俊[3]在其研究中也指出超聲診斷方式對于判斷精神科藥物對患者肝臟損害的情況具有直接的促進意義;同時,作者也指出長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的患者在超聲影像上有較為明顯的異常特點。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94例患者被診斷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臟超聲異常情況,對照組有12例患者被診斷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臟超聲異常情況;長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的肝臟超聲特點主要表現為:肝臟囊性無回聲區、可見肝增大與脂肪肝(中度)現象、肝臟出現實質性彌散改變等一系列異常病變現象。由此,也進一步表明,長期使用抗精神疾病藥物與未使用或短期使用抗精神疾病藥物的患者相比,其肝臟受損程度較大;提示,醫務人員在進行用藥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強化對藥物使用方式方法與種類的干預。蔡偉等[4]指出通過超聲診斷可以幫助醫務人員明確精神科藥物對患者肝臟損害的程度與類型,從而指導醫務人員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降低肝臟損害程度。
綜上所述,采用超聲診斷方式對精神疾病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的肝臟受損情況進行測定,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古麗·阿不都克然木,王艷.探討長期服用抗精祥病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肝臟超聲檢查結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08(31):45-46.
[2] 安家瑤,谷忠悅,周歆.肝臟不同健康狀態日月穴定點超聲肝臟內部組織結構檢出率比較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11):2748-2750.
[3] 劉覃俊,余曉梅.超聲影像學檢查在藥物性肝損傷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胃瘍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7,26(03):303-306.
[4] 蔡偉,劉茂春.超聲診斷對長期服用抗精神分裂藥物引起肝膽損害患者的觀察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37(09):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