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民 孔令燕


【摘 要】 目的:比較小兒疝氣患兒行小切口手術和傳統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于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小兒疝氣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手術治療,觀察組患兒則采取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對兩組手術療效、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高,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小兒疝氣患兒行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具有手術耗時短、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及術中出血量少等顯著優點。
【關鍵詞】
小切口微創手術:傳統手術:小兒疝氣:療效
小兒疝氣是小兒腹股溝疝氣的簡稱,也被俗稱為脫腸,可分為直腸與斜腸兩種,其中斜腸比較常見[1]。小兒疝氣的治愈可能性較低,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因疾病特點、患兒的特殊體質,如果采用傳統手術治療,不僅手術切口與耗時較長,且存在諸多并發癥。本次研究通過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小兒疝氣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后分別采取小切口手術與傳統手術治療,旨在探討小兒疝氣的最佳手術治療方案,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小兒疝氣患兒,將其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所有患兒經相關檢查均符合腹股溝斜疝或直疝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3個月~6歲,平均(3.50±0.95)歲;疝氣類型:斜疝28例,直疝12例。對照組男31例,女9例;年齡4個月~7歲,平均(3.65±1.10)歲;疝氣類型:斜疝27例,直疝13例。排除標準:存在嚴重臟器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者。兩組患兒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兒取仰臥位,行全身麻醉、消毒后,于恥骨外環口體表、結節外側做一條長度為3.0~4.0cm的手術斜切口,確定疝囊位置,完成切除、結扎、止血及切口縫合等一系列操作。
1.2.2 觀察組 取患兒仰臥位,分開雙下肢并略微屈固定,使用氯胺酮行靜脈麻醉。在患兒患側恥骨結節處和外環口體表投影處做一條長度為0.8~1.0cm的橫切口,向內下側方向對皮下組織進行牽拉,充分外露起腹股溝外環。切開腹外斜肌腱膜顯露患兒精索。提睪肌行銳性或鈍性分離,剪開白色膜狀物,提起并切開疝囊,會見內流出少量清亮液體。切開小疝囊,鈍性或銳性將之剝離至內環后,徹底剝除。對陰囊處的大疝囊,可以在內環高位處縫合并結扎。根據疝囊頸的大小,可考慮內荷包式縫扎,重建外環口。逐層縫合皮下及其組織。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自主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手術指標。同時統計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發生,評估其臨床療效。
1.4 療效判定標準
將患兒恢復情況作為評估標準,分為有效、顯效及無效。有效:經治療后,患兒咳嗽、腹股溝腫塊消失,身體恢復明顯;有效:經治療后,患兒癥狀改善明顯;無效:經治療,患兒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χ2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更低,且手術時間、自主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較短(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前者明顯高于后者(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兒共發生相關并發癥8例,其中2例為腹脹,3例陰囊腫脹,1例疝復發,2例繼發鞘膜積液,綜合并發癥發生率20.00%(8/40)。觀察組患兒共發生相關并發癥2例,其中1例為疝復發,1例陰囊腫脹,綜合并發癥發生率5.00%(2/4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
3 討論
小兒疝氣是一種兒科較為常見的疾病,當前最被接受的是小兒腹壁肌肉的力量相對成人較弱,在其哭鬧、咳嗽等情況下腹壓會有升高的表現[2],最終引起了疝氣的形成。疝氣可以分為兩種,分別為直疝與斜疝,臨床則是以斜疝為主,較為明顯的表現是小兒腹股溝內側能夠看見可復性腫塊,在咳嗽、排便及站立時該使腫塊會呈增加,但在平臥時會不見。相關臨床研究指出[3],斜疝的存在會使患兒的生長發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對于男性患兒來說其后果要更為嚴重。
目前臨床對于小兒疝氣的治療主要是采取外科手術,隨著最近幾年微創手術的迅猛發展,因其切口小、并發癥少及恢復快等顯著優勢,在治療小兒疝氣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肯定[4]。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兩組小兒疝氣患兒分別采取傳統手術與小切口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經比較發現,采用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的觀察組與傳統手術治療的對照組相比,前者能夠將切口位置與切口長度的改變來對疝囊進行清除,這樣做不僅能夠減少患兒損傷,提高治療效果,同時對于患兒術后康復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在本次研究中,所得數據結果的對比分析也充分表明了將小切口微創手術應用于治療小兒疝氣患兒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小兒疝氣患兒行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具有手術耗時短、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及術中出血量少等顯著優點。
參考文獻
[1] 李輝,徐業鳳,陳焰,等.小兒疝氣治療中腹橫紋小切口手術的應用及效果評估[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12):1233-1234.
[2] 傅朝春,張杰.腹橫紋下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疝500例臨床分析[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32(09):54-56.
[3] 黃仲昭.腹橫紋小切口手術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對照研究[J].吉林醫學,2013,34(24):4902.
[4] 孔亮.傳統手術與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效果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