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寶明

【摘 要】 目的:分析在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中應用CT影像診斷的價值。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72例直腸癌患者為例,回顧性分析其基本資料,并采用CT影像技術展開術前分期診斷,對比并評價CT與手術病理學的診斷結果。結果:經統計,對于直腸癌術前T1~T2期、T3期以及T4期,CT影像診斷的準確率分別為80.0%、78.8%、75.0%,各分期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中應用CT影像學技術,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可為臨床手術治療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 直腸癌;CT影像診斷;術前分期價值
直腸癌為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多發于45歲左右中年人群,主要由直腸組織惡變引起,發病部位為乙狀結直腸交接位置到齒狀線的范圍內。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攝入的動物脂肪及蛋白質的量不斷增加,使得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嚴重危害到了患者的健康與安全[1-2]。基于此,本文作者以本院72例直腸癌患者為例,就在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中應用CT影像診斷的價值展開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72例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分別有43例與29例;平均(53.6±3.7)歲;平均病程(0.8±0.2)年。經檢查,所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瀉、便秘、血便、腸梗阻以及會陰疼痛等癥狀。采用CT影像技術對患者進行檢查,并以CT診斷結果為依據,在1周后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操作。本組72例患者經術后病理檢查,均被確診為直腸癌。
1.2 檢查方法
首先,指導患者做好腸道準備工作。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在CT檢查前48h進食流食,前24h口服濃度50%硫酸鎂適量,飲用2000mL左右的清水。在檢查當天,囑咐患者禁食,用濃度0.9%的氯化鈉溶液實施灌腸操作;正式檢查前的1h,將10mg的山莨宕堿以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到患者體內。
正式檢查時,采用64排螺旋CT掃描儀,將管電壓與管電流分別設置為120kV與3000mA,重建層間距及層厚均為0.625mm。指導患者采取側臥的體位,對其展開常規掃描,以膈頂為掃描的起點,以恥骨聯合下緣為掃描終點。對比劑采用碘伏醇共100mg,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入患者體內,動脈期與靜脈期分別需要在30秒以及60~80s內注射完畢,延緩期則需在240s內注射完。待掃描結束以后,將得到的CT影像圖上傳至工作站。
1.3 術前分期標準
以ACS(美國癌癥聯合會)制定的TNM分期標準,對直腸癌患者展開術前分期,具體標準如下所示。
T1~T2期:患者的腸壁增厚達到0.5cm以上,腫瘤局限于內層,存在明顯的強化情況,外緣光整,外周脂肪層清晰,腸腔狹窄情況不明顯;
T3期:腸壁增厚達到0.5cm以上,腫瘤侵犯外層,腸腔有狹窄的情況,腸壁的外緣不夠光滑,結節凹凸不平或突出至外面;
T4期:腫瘤病灶從腸壁外層突破,使得腸壁存在明顯的增厚、變形,腸腔有狹窄情況,病變部位的腸管與周圍臟器之間不存在脂肪間隙。
1.4 統計學分析
本實驗所得的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 21.0軟件展開統計學處理與分析,計數與計量方面的數據分別應用百分比與平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統計,對于直腸癌術前T1~T2期、T3期以及T4期,CT影像診斷的準確率分別為80.0%(12/15)、78.8%(26/33)、75.0%(18/24),各分期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結論
經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直腸癌在我國有著較高的發病率,發病群體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主,且相比于女性,男性發病率要更高些。具體分析,直腸癌的發病部位以直腸中下段為主,由于該病在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使得不少患者在檢出時,便已經到了中晚期,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大大降低其生存概率及預后效果。現階段,臨床主要采取手術的方法對直腸癌患者進行治療。有研究報道顯示[3-5],對于Ⅲ期與Ⅳ期直腸癌患者,其術后五年的生存率分別為45%與13%,考慮到每位患者的情況均有所不同,臨床醫生可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在將其疾病復發率大大降低的基礎上,以促進治療效果的有效提升。而為確保手術治療的順利進行,首要任務便是做好術前的分期工作。
臨床以往在診斷直腸癌時,通常采取腹盆腔CT以及直腸指檢等檢查方法,但這些方法無法及時觀察到患者腸壁的病變、腫塊位移、腸腔內具體生長等情況,導致術前分期診斷結果不夠理想。近些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CT影像技術也日益發展成熟,并憑借快速掃描、容積成像以及多維成像等顯著優勢,被廣泛應用在了臨床中。通過采用CT對直腸癌患者進行掃描,可將其腫瘤的形態、大小、與周邊組織之間的關系等情況清晰地呈現出來,為臨床診治工作提供重要參考。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螺旋CT掃描之前,患者應做好腸道準備工作,包括清潔灌腸以及注射對比劑等,待充分擴張以后,便可有效提升CT圖像質量,同時也可具體顯示出正常直腸與病變的相關情況,從而充分促進直腸癌術前分期的診斷準確性。通過選用多層螺旋CT,可對患者展開大范圍薄層掃描,并且通過聯合應用多平面重組圖像技術,可對腫瘤局部浸潤程度做出有效判斷。本實驗中,通過采用CT影像學技術對直腸癌患者進行術前分期診斷,結果顯示,患者術前T1~T2期、T3期以及T4期的診斷準確率分別達到了80.0%、78.8%、75.0%,各分期差異不明顯(P>0.05),進一步證實了CT影響診斷對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的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中應用CT影像學技術,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可為臨床手術治療提供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 許平平.直腸癌的微創治療進展[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4,(02):37-39.
[2] 郭建平.64排螺旋CT對結腸癌的診斷價值[J].吉林醫學,2014,(33):7438-7439.
[3] 朱榮濤.直腸癌術前螺旋CT分期的應用價值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09):1544-1548.
[4] 林成業,劉璋,王博,等.螺旋CT及其后處理技術在直腸癌臨床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6):4170-4172.
[5] 曹益晟,葛海燕.早期結直腸癌局部切除與根治性術后生存比較[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05):8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