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榮
【摘 要】 目的:探討PICC置管后導管堵塞的原因并提供護理對策。方法:通過對48例發生PICC置管堵塞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PICC置管后堵塞原因,并提出針對性對策。結果:PICC置管后發生堵塞的原因主要有血凝性堵塞、肺血栓性堵塞、PICC接口處污染及機械性堵塞。針對以上原因提出護理對策包括置管部位選擇、脈沖式正壓封管、非血凝性導管堵塞護理措施、建立PICC系統管理機制以及緊急管理措施。結論:通過積極有效的針對性護理對策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導管堵塞的發生。
【關鍵詞】 PICC置管;堵塞;護理對策
PICC全稱為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經外周靜脈途徑置管至中心靜脈的導管[1]。其主要應用于長期輸液且靜脈條件較差的患者;毒性藥物或刺激性強的藥物治療的患者以及長期臥床需要輸液的患者,具有保護周圍血管。降低靜脈炎,減少反復注射的痛苦,以及方便操作的優點。然而PICC置管后導管堵塞是置管后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引起非正常拔管的重要因素[2]。近年來研究發現積極有效的護理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堵塞的發生率。在本項研究中,通過對本院發生PICC直觀化堵塞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發生PICC置管后堵塞的原因并提供護理對策。
1 置管后堵塞原因分析
對本院進行PICC置管并發生導管堵塞的48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102例,女性78例,年齡32~78歲。鎖骨下靜脈置管21例,頸外靜脈置管14例,股靜脈置管1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4.0Fr 的PICC導管。通過對以上48例發生導管堵塞的患者回顧性分析,導管堵塞的發生原因主要如下。
1.1 血凝性堵塞
患者發生管腔內血凝性堵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胸腔內壓力的改變、患者由于體位的改變或疼痛造成的肌肉收縮、在輸液過程中壓力的改變,如輸液袋滴空等。
1.2 非血栓性阻塞
1.2.1 胃腸外營養支持的患者,由于通過血液途徑進行營養支持,營養液由于分子量較大而且需要長時間滴注,容易堵塞導管;而血管活性藥物,尤其是夜間長期補液后,使用1~2種血管活性藥物,液體流動減緩,易堵塞管壁;
1.2.2 脂肪乳劑與靜脈營養液中鈣磷發生反應,形成磷酸鹽等沉淀物,阻塞PICC管,甚至在管內可見到黃白色的沉淀;
1.2.3 PICC置管后,容易對血管壁上皮細胞造成機械性損傷,導致血管壁上皮細胞形成機械性損傷,局部血管發生炎性反應,血管內口周圍形成炎性沉淀物,從而堵塞;
1.2.4 藥物pH值的改變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藥物產生沉淀,在更換藥物時未使用0.9%的氯化鈉溶液充分沖洗管壁,藥物與肝素發生反應而出現沉淀堵塞管壁;靜脈營養液的pH值是決定脂肪乳穩定性的關鍵,pH值低于5可使其喪失穩定性,pH值高于6.6易產生大量的磷酸鈣沉淀,從而堵塞管壁;
1.3 PICC接口處污染,由于在置管過程中皮膚組織粘附于導管上在PICC表面形成纖維蛋白鞘,纖維蛋白鞘在24h形成1mm,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營養,同時使病原微生物受到纖維蛋白鞘的保護,為細菌的滋生提供庇護。
1.4 機械性阻塞
由于導管置管后患者體位改變等原因導致導管窩折,導管尖端沒有到達理想位置;導管移位至頸靜脈或對策頭臂靜脈,導管未固定好,造成的導管移位,還有部分患者存在夾斷綜合癥。同時PICC的管腔細,容積小(0.44mL),留管長,殘留的液體不能快速的被沖凈,也會引發堵管。
2 護理集束干預策略
針對回歸性分析導管堵塞發生的原因給予針對性護理。主要包括以下護理措施:
2.1 選取正確的部位置管
選取直靜脈、靜脈瓣少的貴要作為首選穿刺靜脈,其次選取肘正中靜脈,再次為頭靜脈。有研究發現選取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穿刺成功率可接近百分之百,而頭靜脈的穿刺成功率為78%[3]。
2.2 脈沖式正壓封管
在置管過程中應保持導管末端位置正確,使用正壓封管,脈沖沖管。護理人員嚴格遵守正確的沖管液、沖管容量及沖管頻率。封管方式采用SHSH方式(S為0.9%氯化鈉溶液、A為藥物注釋、S為0.9%氯化鈉溶液、H為肝素溶液,每100uL每毫升稀釋肝素),12H沖管一次,選取脈沖式沖管,在導管內形成漩渦,增強沖管效果,正壓封管。輸入高濃度液體、脂肪乳或血漿類的易沉著于管壁的藥液,需要充分沖管以減少PICC內的藥物沉淀,減少堵塞可能。間歇性使用肝素沖洗,保持肝素的最低濃度(50~125U/mL),減少對凝血的影響[4]。
2.3 非血凝型導管堵塞護理預防措施
選擇正確的導管及相應器材;在置管前給予充分、正確的導管沖洗、在更換其他藥物時要及時沖洗導管,并在置管后確認導管有無窩折、盤繞。每天更換輸液器,嚴格遵守藥物配伍禁忌,防止由于配伍不當引起的藥物發生相互作用而產生沉淀。對于特殊人群如高血壓患者靜脈壓過高或肺癌等原因導致的胸腔內壓力過大的患者,肝素封管注意PICC充分肝素化。
2.4 建立PICC置管系統管理機制
規范化的培訓制度是降低PICC堵塞的關鍵手段。PICC操作者及護理直接影響導管的放置水平及堵塞的發生率。因此建立積極護理規范,提高業務水平,加強PICC知識的培訓,如在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滴速控制在80滴/min,若滴速低于50滴/min,提示導管出現堵塞[5];在更換液體的過程中,應防止輸液瓶內液體滴盡所引起的血液反流。
2.5 護理流程的安排及日常維護
在置管前后應對患者及家屬做好宣講工作,使患者放松心態,配合治療。并對患者的手術患者進行耐心指導及護理。每天堅持對患者的巡視,導管固定是否牢固、有無打折、移動等情況。同時做好導管的消毒工作,防止感染,減少導管上附著物的產生。
2.6 緊急護理措施
若置管處出血較多,應急查患者凝血功能,是否出現異常;患者患肢出現發脹、皮膚發紫、蒼白的異常情況,應及時檢查患者是否有并發癥的發生;患肢出現紅、腫、熱、痛情況,應急查患者血常規,是否有感染情況,及時上報上級醫師,給予抗感染治療;若導管漏氣、脫落等情況,及時停止輸液,必要時拔管處理。
參考文獻
[1] 于雙美.腫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發癥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01(03):144-145.
[2] 呂琴.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處理對策[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7,(09):193-194.
[3] 吳玉芬,曾麗,羅艷麗,等.靜脈輸液工具的使用及穿刺部位選擇的調查分析[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4,(12):4-6.
[4] 張玉霞,王心迎,王如美,等.三種PICC肝素封管液濃度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01):75-76.
[5] 王凱,宋琦,孫文彥,等.不同途徑留置PICC的臨床使用情況總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9):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