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勤?徐晶?侯蘇哲
〔摘要〕?以“兩山”理論發源地——浙江省安吉縣余村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利用SPSS與Stata,運用均值的T檢驗等方法研究140名村民就“兩山”理論如何促進鄉村振興的感知變化。研究發現,“兩山”理論提出前后四個時間段里,村民普遍對“兩山”理論促進鄉村振興的認知度較高,具體表現在對鄉村環境改善、明確村主導產業、村莊經過統一規劃、醫療機構完善、養老服務到位、能吸引外來投資等方面的滿意度均有所提高,同時村民生活質量也有了極大的提高。其中,明確村主導產業和鄉村環境改善都能大幅提高村民感知程度,而鄉村環境改善的影響更大,但村民對吸引外來投資的感知程度提升相對欠缺一些。
〔關鍵詞〕?“兩山”理論;鄉村振興;村民感知;t檢驗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2-0036-08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不少區域逐漸形成了“重開發輕保護、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認識偏差,自然資源開發過度、生態破壞加劇、環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突出問題愈演愈烈。〔1〕針對這一問題,早在2005年,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縣余村調研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兩山”理論的提出,讓一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逐漸不再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質量,從而留住綠水青山,讓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但是,更應該看到,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許多農村出現了空心化現象,而且這種現象日益嚴重。基于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成為新時代解決 “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那么, 在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村,“兩山”理論的實踐探索不斷深入,如何促進鄉村振興?本文以“兩山”理論發源地——浙江省安吉縣余村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聚焦“兩山”理論提出前與提出之后的四個時間段,觀察村民對鄉村振興的感知程度的差異變化,從而研究“兩山”理論如何促進鄉村振興。浙江作為“兩山”理論的發源地和鄉村振興的先行區,本文的研究可以為踐行“兩山”理論提供具體例證,為“兩山”理論與鄉村振興之間的理論關系提供經驗證據。
一、文獻回顧
已有學者對“兩山”理論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研究。黃祖輝(2017)通過丘陵山區減貧與發展的調查研究表明,“兩山”理論對扶貧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兩山”理論實踐促使村民對鄉村振興產生明顯的感知,但是不同的因素對村民感知程度的影響不同。〔2〕黃艷嫻(2018)在麗水開展的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調查結果顯示,“兩山”理論對鄉村產業發展有顯著影響。〔3〕周軍(2018)在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白沙村生態樣板的調查顯示,“兩山”理論對鄉村風貌與環境有重要影響,其中鄉村風貌與鄉村環境的改善對村民的認知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村民會選擇關注影響自己生活環境變化最重要的政策,而對于一些成效緩慢、不顯著的政策,村民對此感知度相對較低。〔4〕現有實證研究發現,“兩山”理論對鄉村振興具有明顯的成效。耿國彪(2018)則有不同發現,他通過研究2017年推出的大型電視訪談節目“兩山路上看變遷,綠色中國十人談”中所描述的中江地區鄉村振興成果,認為對于響應政策發展特色產業的村民而言,村主導產業明確比鄉村環境改善有更大的影響,而對于沒有跟隨政策發展特色產業的村民而言,鄉村環境改善的影響更大。〔5〕在其他影響村民對鄉村振興感知程度的重要因素研究方面,年齡與感知程度呈線性相關關系,其中51~60歲年齡組以及60歲以上年齡組個體對生活質量提高的感知程度最高。〔6〕性別對感知程度影響的分析尚存在爭議,有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的感知程度更高,因為男性會更加關注“兩山”理論或是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7〕學歷低的村民感知程度更高,因為學歷低的村民通常在當地生活謀生更久,對周圍的變化感受更深刻。〔8〕家庭月收入與主要收入來源也是影響村民感知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家庭收入較高或者響應政策發展特色產業的村民更能感受到政策帶來的福利與機遇,他們所提供優質的綠色產品和生態服務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要,也是當前人民群眾生活的實際需求,是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9〕家庭成員中是否有公務員、教師、企業主也顯著影響村民對鄉村振興的感知程度。〔10〕
總體而言,已有研究就“兩山”理論對鄉村振興的影響有了一些認識,但基于“兩山”理論的提出地——浙江省安吉縣余村的研究卻并不多,同時也缺乏系統分析。基于此,本文就浙江省安吉縣余村的當地村民為調查對象,通過對比鄉村產業發展,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感知變化,研究“兩山”理論如何促進鄉村振興,從而為其他地區的鄉村振興實踐提供借鑒。
二、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1.數據來源
本文設計了村民就“兩山”理論對鄉村振興感知的調查問卷,并對余村的全體村民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分為四部分:受調查者的基本信息調查、“兩山”理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兩山”理論實踐是否促進了鄉村振興、“兩山”理論成效的滿意度等。調查采用普查的方式,以每個家庭發放一份問卷,并當面填寫問卷的形式進行,共發放251份問卷,收回194份。由于存在一個家庭重復調查的情況,刪除掉重復調查的問題后,本文最后得到有效問卷140份,樣本有效率72%(詳見表1)。??在本次調查中,男性占53.57%,女性占46.43%;年齡階段主要為31~60歲之間,大于60歲和小于30歲的村民只占24%;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以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為主,但有接近58%的家庭有大學生(大專及以上學歷)。在受調查者中,90%是本地村民,以3人以上家庭為主;家庭月收入40%以上達到1萬元以上,其中接近50%的收入來源于個體經營,有55%的家庭擁有汽車。這說明安吉縣余村村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村民主要以創業獲得收入,且收入水平較高,大部分家庭擁有汽車,生活水平也較高。
2.變量選擇
一是關于鄉村振興方面。問卷針對鄉村振興的具體現表現,主要采用以下13個問題來體現:(1)人民增收快;(2)村主導產業明確;(3)村莊經過統一規劃;(4)交通基礎設施完善;(5)地方人文特色鮮明;(6)能吸引外來投資;(7)娛樂設施良好;(8)醫療機構完善;(9)養老服務到位;(10)完成改廁改衛;(11)更新村容村貌;(12)生活質量提升快;(13)村民滿意度高。同時,本文利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將1、2、3、4、5分別表示“非常不明顯、不明顯、一般、明顯、非常明顯”。
二是關于“兩山”理論方面。在問卷中,專門針對村民對“兩山”理論成效滿意度情況,詢問“兩山”理論的貫徹程度、“兩山”理論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兩山”理論促進鄉村環境、“兩山”理論促進鄉村特色、“兩山”理論促進村容村貌、“兩山”理論促進村民收入、“兩山”理論總體實施效果等這7個問題。本文同樣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將1、2、3、4、5分別表示“很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比較滿意、非常滿意”。
三、結果分析
1.“兩山”理論促進鄉村振興的感知分析
從表2可知,村民對“兩山”理論的了解情況,分為四個時間段:2005年之前、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至今,根據140個被調查者的數據取平均值,得到以下結論(詳見表2)。
從經濟方面看,可以用“人民增收快、明確主導產業、村莊經過統一規劃、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地方人文特色鮮明、能吸引外來投資”6個問題來體現。從四個階段村民的感知來看,前三個時間段均呈現上升趨勢,在近五年出現增速下降趨勢。但整體來看,“兩山”理論提出之后的各個時期,村民對經濟方面的感知均高于“兩山”理論提出之前,說明“兩山”理論對余村的整體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力量,讓村莊的主導產業明確、村莊得到較好的規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外來投資持續進駐,本地特色逐漸體現出來。
從社會方面看,村民對娛樂設施、養老服務和醫療機構的整體感知也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但整體還處于改善和提升中。社會服務功能完善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表現,特別養老服務的完善,會讓村民感知到社會服務體系的完善。從環境衛生方面看,村民對村容村貌和改廁改衛方面的變化感知較好地體現了“兩山”理論給村民的生活環境帶來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還在持續提升。??從村民生活質量整體滿意度來看,村民感知從2.65到最后的4.09,可以看出村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在村民滿意度方面,村民感知從2.67到最后的4.21,結合數據和其他方面的綜合調查,這說明了村民的滿意度在逐年上升。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村民對余村變化的滿意度不斷增加,說明余村這些年的變化是受到村民認可的,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說明余村在這些年的不斷改變中實現了鄉村振興。
2.“兩山”理論促進鄉村振興的t檢驗分析
“兩山”理論如何促進鄉村振興是一個政策評估的問題,一般采用雙重差分法(DID)、斷點回歸法和合成控制法,但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所得到的數據是離散型數據,不適合上述方法。本文運用Stata軟件,采用t檢驗分析方法,分別對“兩山”理論提出前后不同時期進行感知差異分析。t檢驗的基本可以為三步:第一步,建立檢驗假設。在本文的研究中,假設“兩山”理論提出的后一個時期與前一個時期相比,村民對鄉村振興的感知沒有差異;第二步,利用Stata的“ttest”命令進行檢驗;第三步,根據P值做出推斷。根據上述步驟得到表3的結果,我們據此作以下推斷。
首先,對比“兩山”理論提出后五年與提出之前的村民感知差異,可以看出村民在鄉村振興相關的13個方面感知均顯著得升。其中,提升最高的是村莊經過統一規劃、娛樂設施良好、更新村容村貌三個方面,村民感知均提升1個點以上;人民增收快的村民感知增長相對低一些,只有0.49,也接近了0.5,其余的9個方面也都增加0.5~1。其次,對比“兩山”理論提出后第二個五年與第一個五年之間的村民感知差異,除了對能吸引外來投資的感知在下降外,其余12個方面的鄉村振興感知呈現顯著提升。其中主導產業增長是最快的,達到1.31,說明在2011-2015年期間余村的主導產業得以確立,主要發展旅游業,從而給村民帶來了收入增加(0.5),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質量(0.51),村莊的規劃更好(0.39),娛樂設施得以改善(0.34)、村容村貌得以更新(0.23)、醫療機構完善(0.31)、養老服務到位(0.31)、村民滿意度高(0.31)、地方人文特色逐漸鮮明(0.28)。再次,對比2016年之后與前五年的村民感知,發現各項指標均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前五年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個方面已經較為完善,繼續提升的空間并不大。但是從每個具體方面的均值來看,都處于3~4之間,說明這個階段各個方面仍然在提升,只是沒有前一段明顯而已。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通過設計問卷,對浙江省安吉縣余村140名家庭進行調查,并采用差異分析方法,就村民對“兩山”理論促進鄉村振興這一問題進行感知調查。結果發現,“兩山”理論提出前后四個階段(2005年前、2006~2010年、2011~2015年和2016至今),余村的鄉村在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第一個五年鄉村改善還不太明顯,在第二個五年,鄉村得到較大改善,不管是經濟方面,還是社會治理方面,以及生態環境方面;第三個五年,村民的感知還是在提升的,只是沒有前一階段提升得快。具體分析發現,人們明顯感覺到生活受“兩山”理論影響,其中鄉村風貌與鄉村環境在理論提出初期的變化感知程度最高,變化最大。調查顯示村民在鄉村確定主導產業、外來投資、鄉村宜居性、村民幸福感和社會保障情況的滿意度上的感知程度均有所提高,同時村民的生活質量伴隨著村中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后也有了極大的提高,村民的滿意度隨之上升。從本文的分析可以發現,“兩山”理論的實踐能夠明顯提高村民對鄉村振興的感知程度。一方面,鄉村環境與鄉村風貌的改善能夠明顯提高村民的感知程度,另一方面,“兩山”理論指導發展特色產業和確立主導產業的都提升了村民的感知程度。
本研究還嘗試調查村民收入增速對鄉村振興的影響,但由于出現多次被調查者不便透露或者回避具體收入的情況,無法具體分析村民收入增速對村民于“兩山”理論促進鄉村振興的感知程度的影響。據此,還需要分析具體生活情境下的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對村民感知程度的影響。性別與村民感知程度的相關關系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吳太平.讓自然資源真正成為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J].中國土地,2017,(12).
〔2〕黃祖輝,姜?霞.以“兩山”重要思想引領丘陵山區減貧與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17,(08).
〔3〕黃艷嫻.“兩山”重要思想引領下麗水農村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18,(1):33-39.
〔4〕周?軍.臨安市積極踐行“兩山”理論打造生態文明新樣板[J].綠色中國,2017,(15).
〔5〕耿國彪.聚焦衢江,暢談森林康養鄉村振興——大型電視訪談節目“兩山路上看變遷,綠色中國十人談”聚焦“兩山”思想的衢江實踐[J].綠色中國,2018,(02).
〔6〕劉麗華,林明水,王莉莉.新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的角色感知與參與意向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1).
〔7〕唐?浩.鄉鎮干部如何駕馭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湖南省33個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的相關調查[J].理論探索,2019,(01).
〔8〕章軍杰.互聯網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基于梅家塢村的調查研究[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8,(04).
〔9〕陳忠斌,陳兆洲.鄉村振興背景下戶籍收入差距的再探討——基于職業隔離的視角[J]. 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9,(01).
〔10〕黎祖交.“兩山理論”蘊涵的綠色新觀念[J].綠色中國,2016,(05).
(責任編輯?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