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摘要〕?中國和東盟擁有內涵相似、形式互補的養生文化資源,養生產業合作開發能夠為中國和東盟開辟新的合作領域和區域經濟增長點,對促進中國和東盟各國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加深中國和東盟各國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和東盟各國應該立足各國擁有的養生文化資源基礎,以產業生態圈思維為導向、以跨區域養生文化園區為空間載體、以產業鏈垂直整合為手段、以產業政策優化為保障,通過雙邊的深度合作,共同進行養生產業開發。
〔關鍵詞〕?養生文化;產業化;中國-東盟
〔中圖分類號〕C12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2-0044-08
“養生”古稱“攝生”“道生”“保生”,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和醫事活動。〔1〕養生產業,又被稱為健康產業,是借助傳統與非傳統醫學治療使人的身體得到健康和放松,使工作壓力得到緩解的一種方式,學者們較認同養生產業的基本內涵是“以人為本、康養為業”,即養生產業的產品是為顧客提供的健康體驗服務,并充分發揮當地特有的生態資源和康養資源,把康復療養、健康養生作為一項產業來進行培育。〔1〕
養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和東盟各國共同擁有的重要財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和東盟國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演進道路,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東方養生文化。在新時代,中國與東盟各國應充分利用養生文化資源,做好產業化開發,促進無形的文化資源向有形的養生產品服務轉變。雙方還應充分利用其內涵相似、形式互補的養生文化,通過科學規劃、共同發展為中國和東盟各國開辟新的合作領域和經濟增長點,促進中國東盟自貿區穩定發展、加深中國和東盟各國的交流合作。
一、中國-東盟養生產業化開發的背景分析
1.人口老齡化趨勢日趨顯著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全世界面臨的普遍現象,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訂版)數據顯示,近年來世界大部分國家的生育率都在下降。與此同時,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大部分國家人口的預期壽命在增長,較低的出生率與預期壽命的延長使人口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測算,到21世紀中葉,全球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翻一番,到21世紀末期,將是當前老年人口的兩倍。從地區結構上看,全球65%的老年人口將出現在亞洲。〔2〕僅以老齡化趨勢較為顯著的中國為例,在全國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老齡化速度亦有所加快,老齡化趨勢更加顯著。1982~2002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長219.3萬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長人數達到333.7萬人,且近十年年均增量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萬人。2018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來源于國家統計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將極大增加對于醫療、養生等產品的需求,也為養生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
2.亞健康問題得到高度關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部分人口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呈現出“亞健康”狀態,即在沒有器官、組織、功能病癥和缺陷的同時,出現身體疲勞、精力不足、反應力下降等問題,情緒上出現煩躁、焦慮等狀態。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預測性調查表明,全世界亞健康人口總的比例已占到75%,因心理亞健康導致的抑郁癥在全球每年約有2億到4億人。〔3〕“亞健康”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干預和調整,將給身心造成較為嚴重的實際損害,如各類慢性病癥和心理疾病。近年來,抑郁癥等問題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原因,而其中,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則是重要誘因之一。在社會壓力無法在短期內消解的前提下,各類養生方式是目前醫學界較為認可的對抗“亞健康”問題的重要手段,發展養生產業已經不僅僅在于其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能夠為人類健康提供有效保障。
3.環境污染的危害已經顯現
隨著經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已逐步發展成為影響人口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全球環境污染問題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總體而言,污染仍呈加劇趨勢。環境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環境污染問題也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無法避免工業化對環境的破壞,因此,環境污染對人口健康的危害更為顯著。以中國為例,根據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數據顯示,過去30年中國人因惡性腫瘤標化死亡率由75.6/10萬上升至91.24/10萬,〔4〕尤其是與生態環境、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呈上升趨勢,環境污染對人自身的危害逐步凸顯。
在老齡化、亞健康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不斷加劇的趨勢下,發展健康產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中國-東盟深入合作,雙方正逐漸構建起全方位的合作新框架。在此背景下,應通過多種方式的雙邊合作共同開發養生文化。發展養生產業已具備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資源基礎。
二、中國-東盟協調推進養生產業開發的基礎條件分析
1.中國-東盟養生產業開發的文化資源基礎
中國和東盟各國經濟文化聯系密切,歷史源遠流長,特別是文化交互影響較深。在文化傳統上,由于東南亞國家歷史上與中國的天然聯系,使得儒家文化在很早的時期就傳入東南亞地區,儒家思想對東盟國家的社會制度和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5〕在文化交互上,明朝鄭和下西洋的事跡至今仍在東南亞各國的民眾中廣為流傳,形成了“鄭和崇拜”的文化現象,〔6〕而古代中國南方特別是兩廣地區與東盟各國同屬“銅鼓文化圈”。中國和東盟養生文化也均源自傳統中醫藥學,但在不同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又形成了多種形式的養生文化,同源多樣的養生文化是中國-東盟養生產業化開發的重要基礎和文化資源。〔7〕
2.中國-東盟養生產業開發的自然資源基礎
從氣候條件上看,中國-東盟國家具有相似性又存在季節性互補,中國和東盟國家毗鄰的廣西、云南等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相對于中國中部和東部地區,冬季平均氣溫較高;而相對于東盟國家,夏季平均氣溫較低,而東盟國家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地區,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其中,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大部分為熱帶雨林地區;馬來半島以北和菲律賓群島中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總體而言,東盟國家四季如夏,常年氣溫在25℃~30之間,是世界主要的避寒度假勝地。因此,中國和東盟國家在空氣濕度、降雨量方面既具有相似性,又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中國西南地區適合春夏避暑康養,東盟國家適合秋冬避寒康養,為兩地發展養生產業提供了重要合作基礎。從物產條件看,中國-東盟地區物產豐富,是優質藥材、水果、稻米等重要產區。中國大部分地區有藥用價值的生物資源非常豐富,而東盟是“熱帶水果之鄉”,其中,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四季均可生產種類繁多的熱帶干鮮水果。〔8〕豐富且互補的物產也是中國-東盟具備發展養生產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3.中國-東盟養生產業開發的市場條件基礎
從養生產業市場認可度來看,中國西南諸省中醫和民族醫藥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廣西、云南、貴州等地的中醫產業進入迅速發展期。以廣西省為例,為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廣西先后引進華大基因、中國中醫科學院等機構,啟動“瑤藥雞血藤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等重大科技項目,〔9〕發布創新合作圈南寧宣言等,中醫養生產業影響力迅速擴大。而東盟各國依托旅游業發展康養度假、醫療旅游等產業,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重要影響力。以泰國為例,早在1997年,泰國就充分發揮其醫療服務、健康保健服務、傳統草藥產業的優勢,積極發展醫療旅游,打造“亞洲健康旅游中心”國際醫療旅游品牌,服務每年超100萬人次的醫療旅游產品消費者。〔10〕近年來,泰國的旅游醫療服務每年可以創收將近1200億泰銖,并且保持持續增長態勢。良好的旅游產業市場基礎和高度的康養產品市場認可度使中國-東盟在養生產業領域具備了良好的合作基礎,為雙方共同建設養生產業生態圈提供了必要的外部市場環境。
4.中國-東盟養生產業開發的雙邊合作基礎
在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交流方面,中國和東盟已經建立了穩定的雙邊合作框架。2005年8月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政府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標志著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2006年9月,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代表共同簽署了《南寧宣言》,并對“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達成了普遍共識。〔11〕2008年,中方向東盟方面提交《中國-東盟文化產業互動計劃》,并在2009年東盟內部文化信息會議上通過,成為中國和東盟國家開展文化產業交流與合作的指導性文件。〔12〕2010年10月,在河內舉辦的第13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又通過了《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2011—2015)》。2015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展在廣西省桂林市舉行。總之,現階段中國-東盟養生產業建設不僅具備必要的市場環境,而且雙邊持續發展的貿易合作和旅游產業合作為雙方進一步合作建設養生產業生態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中國-東盟養生產業開發面臨的主要阻礙
中國和東盟各國養生產業合作開發具備良好的資源基礎和要素條件,但是跨國文化產業合作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然而,近些年來,受國際政治環境和經濟趨勢影響,中國和東盟之間的交流合作仍然存在著一些難題和障礙。
1.歷史遺留問題引發的政治摩擦增加了雙邊合作風險
中國和東盟部分國家之間存在著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在特定環境下,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可能會成為影響雙邊交往的重要負面因素,進而阻礙雙方文化產業合作開發。如中越、中菲之間的南海問題爭端。由于領土領海問題涉及面很廣,而且由于區外大國勢力的介入,使得雙方或多方爭端問題更加趨于復雜化。這些歷史遺留問題的存在,可能降低中國和東盟國家及人民之間的互信度,使彼此之間缺乏相互的信任感和認同感,將損傷雙方國家間積累的信任。〔13〕
2.東盟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增加了雙邊合作難度
東盟十國成員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和發展戰略差異較大,使中國和東盟各國協同開發養生產業面臨一系列現實困難。如新加坡經濟發達程度高,以制造業、服務業和旅游業為其特色產業;泰國旅游業較為發達;而菲律賓則重點發展工業、農業、貿易、金融和服務業;馬來西亞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為主;柬埔寨、老撾、緬甸三國的經濟發展則相對滯后,缺乏文化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中國和東盟國家合作發展養生產業,將面臨較大困難,必須要努力尋找到雙方文化產業合作的契合點。
3.產業投融資制度環境的不穩定障礙了雙邊合作預期
養生產業化開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需要穩定的投融資環境。然而由于部分東盟國家的政治局勢總體缺乏穩定性,降低了投資者積極性。從國內金融體系發展來看,近年來,中國對文化產業、休閑旅游度假等產業高度重視,但金融市場的管制較嚴格,導致銀行信貸資金相對缺乏,造成中國對文化產業資金的供給嚴重不足。因此,目前中國和東盟文化產業合作的融資機制仍不太完善,使雙方文化產業合作缺乏牢固而穩定的物質基礎和資金支持。〔14〕
四、中國-東盟養生產業合作開發的路徑選擇
1.總體思路
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和東盟發展規劃對接,以打造更高水平的戰略伙伴關系、構建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共同開發養生文化資源,合作探索養生產業發展路徑。以產業生態圈思維為導向、以跨區域養生文化園區為空間載體、以產業鏈垂直整合為手段、以產業政策優化為保障,集聚優質要素、培育產業生態,建成養生產業生態圈,為推動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全面深入發展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
2.戰略目標
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實現資源要素有效集聚、新型主體協同共生、產業鏈完整高效、產業間互動融合、產業新城功能完備,建成主題鮮明、要素可及,資源共享、協作協同的養生產業生態圈。
(1)完成產業空間優化,建成空間布局科學合理的現代養生產業園區。積極對接東盟各國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戰略思路,著眼產業生態圈長期發展,進一步優化養生文化園區規劃布局,建成以重點產業為核心、具有較強人口與要素集聚能力、功能配套完備的現代產業園區。
(2)完成產業鏈垂直整合,形成完整高效的特色養生文化產品產業鏈。補齊園區優勢產品產業鏈缺失環節,通過招商引資、培育本土主體、跨區域合作等方式補齊前端、強化中端、延伸后端,完成優勢產品產業鏈垂直整合,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3)完成產業配套協作,實現以產業生態圈集聚優勢資源的良性循環。強化各產業園區和綜合體建設,吸引優質要素向園區集聚,引導經營主體多維合作,推進產業園區向主題社區轉變,以園區和優勢產業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及相關產業,形成產業生態圈整體競爭優勢,吸引尖端技術、高端人才、頂端企業。
3.路徑選擇
中國和東盟應充分發揮各國同源而互補的養生文化資源優勢,積極利用中國-東盟良好合作傳統和自由貿易區為養生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采取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建立起深度而持續的產業合作開發關系。
(1)以產業園建設為載體構建養生產業生態圈。注重以已建成的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園、青年產業園、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中新天津生態城等產業園區為基礎,積極總結并借鑒既有園區建設和管理經驗,在中國和東盟國家選擇適宜地區建立養生產業園區,并以園區為載體,不斷集聚養生文化資源、企業、資金和人才,形成相對獨立的養生產業生態體系。積極創新園區建設和管理機制,建立多國共建、多元投資、獨立運營的市場化園區建管機制,最大限度減少非市場因素對園區運營的干擾。明確園區獨立法人主體地位,由出資主體按照出資份額共同組建管理團隊,按照現代公司制度進行園區管理,為園區內企業提供服務。
(2)以產業融合為主線推動六大養生產業協同開發。加快構建以養生文化資源開發、養生文化產品研發與生產、養生文化產品品牌開發與維護、養生文化產品市場銷售等環節共同發展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根據目前可開發資源和產業發展基礎,可以探索將養生文化植入房地產業、醫療服務業、旅游業、教育培訓業、運動產業等領域,推動以養生地產業、養生旅游業、養生醫療業、養生教育業、養生食品業、養生運動業六大產業為主的產業協同開發機制,〔13〕通過養生文化與相關產業的融合促進養生產業化發展,同時提升相關產業價值。
(3)以平等開放為理念培育多元養生產業組織主體。各類經營組織是養生產業化的微觀主體,實現養生產業化開發和持續發展需要培育多種形式的經營組織,通過多元主體間的公平競爭、合理分工形成互利共生的良好產業生態也是養生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應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通過建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采取入股、重組、兼并等多種手段,引導企業做大做強。繼續引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積極引導創新創業、眾籌發展等經營方式,對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提供差別化的政策支持,鼓勵中小企業以產品、資金、技術等要素開展聯合與合作。〔15〕
(4)以精準支持為目標構建養生產業政策體系。制定并落實養生產業發展服務體系建設行動計劃,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堅持公益性和市場化結合,圍繞產業布局和經營主體現實需求推進生產服務經營、經營主體培育、現代營銷推廣、金融服務、質量安全監管、科技創新“六大體系”建設等。
(5)以多元化方式漸進推進養生產業國際合作。針對東盟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充分考慮合作范圍內各國的比較優勢和短板,制定差異化合作戰略;針對東盟內不同國家的資源稟賦、發展戰略、政治環境等,科學設計多種方式、多種類型的合作策略。如與經濟發達、政治穩定的新加坡等國家,應加強雙方深度長期合作,特別是在養生文化高端市場的合作,如中醫藥養生產品的研發、現代醫療養生服務產業建設、智能養生地產開發等;與經濟相對發達、政治穩定且養生度假旅游等產業較為成熟的泰國等,應以旅游產業合作為基礎,加強合作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通過鼓勵雙邊對外投資加強企業合作,并加強文化產業創新和人才培養;而對于經濟相對落后、存在政治風險的國家,則應以雙邊官方和非官方文化交流為主,做好投資風險提示和風險防范制度建設,在有效發揮雙方資源優勢的同時減少產業發展風險,漸次開展合作關系。
(6)以配套制度為保障構建穩定的養生產業合作基礎。共同價值觀對于加深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從而減少國際關系變化產生的政治風險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應加快形成以文化為基礎的共同價值觀。文化更多地體現為非正式制度,能夠深刻地影響各國在合作過程中的行為方式和利益訴求,國家間的合作也需要文化認同支持,就中國和東盟國家合作而言,文化認同的核心在于對“東盟方式”理解的一致性,即均認同非正式性、非對抗性、協商一致以及思想上的多邊主義與行動上的雙邊主義等組織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應及時建立完善以國際合作需求為導向的產業發展投融資體系,具體針對產業國際合作開發的周期性、風險性和初始投入較高等特征,積極進行金融創新,應用現代信息理念和手段,如云融資、大數據等,幫助產業主體破解融資難題。
參考文獻:
〔1〕李后強,廖祖君,藍定香,第寶鋒等.生態康養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5-18.
〔2〕聯合國發布修訂版《世界人口展望》報告[EB/OL].(2011-05-03).https://news.un.org/zh/story/2011/05/151232.
〔3〕馬?寰,張伯禮,雒明池.亞健康狀態的中醫學研究現狀[J].天津中醫藥學報,2002,(06).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主要情況[J].中國腫瘤,2008,(05).
〔5〕趙?鐵.中國—東盟合作框架下廣西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戰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6〕趙?潔.論新地區主義視角下中國與東盟關系的新發展及其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8.
〔7〕蔣玉蓮.影響中國—東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因素及對策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0).
〔8〕黃?信.與東盟聯手拓展世界市場[N].廣西日報,2016-4-20(014).
〔9〕李新雄.廣西積極構建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國際創新合作圈[N].廣西日報,2018-01-15(004).
〔10〕程宇航等.泰國醫療旅游是怎樣火起來的[J].老區建設,2017,(08).
〔11〕韋文武.冷戰后中國對東盟文化外交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12〕中國與東盟在10+3文化部長會議上簽署備忘錄[EB/OL].(2005-08-13).http://www.zjwh.gov.cn/dtxx/whrd/2007-08-04/46266.htm.
〔13〕李?紅,彭慧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中國與東盟文化合作:發展、特點及前瞻[J].東南亞研究,2013,(01).
〔14〕李?悅.產業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29-181.
〔15〕劉春梅.產業投資主體優化研究[J].商業時代·理論,2005,(32).
(責任編輯?肖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