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龍?劉明輝
〔摘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作為西部貧困地區,貴州塘約村的脫貧致富經驗值得從理論上進行總結和提煉。塘約村脫貧致富的實現機制和經驗可以概括為:黨建優先和“村社合一、合股聯營”的新型集體化道路,合作社內部市場化的治理和競爭約束機制,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政府有形之手的助力機制和跨區域的地區性幫扶機制。塘約村的脫貧致富的探索進一步豐富了精準扶貧的經驗和理論,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多樣化的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脫貧致富;集體化道路
〔中圖分類號〕F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2-0052-09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并且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進一步明確了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主要內容、重點任務和具體要求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黨中央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解決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戰略舉措。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在全省的“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中脫穎而出,走出了一條“村社合一,合股聯營”的農村集體化道路,兩年多內實現了脫貧致富,目前正在探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西部貧困地區,塘約村既是新時期加強黨的領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典范;也是在“窮則思變”思想指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典范。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下,塘約村的經驗值得從理論上總結和提煉,從而為西部貧困地區因地制宜和創造性的完成宏偉的戰略任務提供重要借鑒與有益啟示。
二、塘約村富民富村與鄉村振興實踐探索的初步成效
塘約村位于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距樂平鎮3.5公里,轄10個自然村寨,11個村民組。2018年,塘約村全村921戶3392人,全村耕地確權后面積4860畝。〔1〕2014年以前,塘約村還是一個省級二類貧困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體經濟不到4萬元,共有貧困人口138戶645人。為改變“村窮、民弱、地撂荒”等現狀,塘約村以“黨建引領、改革推動、合股聯營、村民自治”為主線,探索出“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發展模式,形成村集體與村民“聯產聯業”“聯股聯心”的發展格局,極大程度地釋放了改革紅利。2016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30元,村集體資產達202.45萬元,實現了從省級貧困村到小康村的蝶變。
如今的塘約村實現了三方面轉變,其一,從貧困村轉變為小康村,建成了村文化廣場、林蔭小道、健康步道等基礎設施,80%農戶戶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50%以上農戶建起了新房,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被評為貴州首屆“十佳美麗鄉村”。其二,從后進村轉變為先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近200萬元,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人心變齊。其三,從封閉經濟到開放經濟的轉變,農業產業園區和合作社的運輸公司、旅游公司等經營實體,保障全村勞動力就業,外出務工人員從860人減少至50余人。
三、塘約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機制
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塘約村能夠從一個省級二類貧困村發展為小康村,目前正在進一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脫貧致富的實現機制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1.黨建優先和“村社合一、合股聯營”的新型集體化道路
塘約村以“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成立“金土地”合作社,突破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傳統模式,走向了新型集體化道路。合作社下組建公司,將全村的勞動力組織起來進行優化配置,社員在合作社務工,經營所得收益按比例分成,形成了責任明確、產權明晰、集體化、市場化相互補充的發展新格局。塘約村以村“兩委”為核心,由村干部帶頭,以專業合作社為載體,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塘約村這種村社合一的集體化道路,既發揮了黨的領導在農村集體化道路中的核心指導作用,有利于小規模的村子發揮人財物的集中優勢;又有利于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合作社這種經濟組織,按照市場的競爭原則辦事,提高了合作社的組織效率和工作成效。這種“黨建+市場化運營”的組織模式,類似于我國國有企業的現代化改制之路,即將加強黨的領導和市場化運作結合起來,起到保障發展方向和提高運行效率的雙重目的。當然,塘約村“村社合一”的集體化道路不同于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時期“政社合一”的集體化道路。塘約模式是“黨建+市場化運營”模式,黨支部的領導與帶頭示范作用是關鍵,但是這種領導只對合作社的內部人具有約束力,具有半強制性,其主要目的是實現富農富村與加強鄉村治理。而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化道路,是將基層的政權組織和經濟組織合并在了一起,對外代表全體社員,對內具有超強制性,其主要目的是基層政權穩定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塘約村村社合一的集體化道路,用黨支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和黨建的組織領導作用培養了集體經濟發展的帶頭人,保證了集體經濟發展的目的是富民富村;又用合作社這種市場化的經濟組織方式解決了集體經濟組織的運行效率問題,保證了集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所以說,黨建優先和“村社合一”集體化道路是塘約村能夠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和組織保障。
2.合作社內部市場化治理和競爭約束機制
塘約村“金土地合作社”內部構建起法人治理結構與競爭約束機制,以實現有效的市場化運作,主要表現在:合作社以村委會、組委會為引領,設立理事會、監事會,理事會大部分都是由村民推選的優秀黨員組成,監事會是由黨支部的監事會進行監督,對于黨員實行積分制考核,對村干部實行駕照式管理,駕照式管理主要是參考駕照積分方式對村干部的德能勤績等進行積分,以積分來計算年終的工資績效。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并舉,獎罰制度分明;合作社下設了市場營銷中心、農技培訓中心、婦女創業會、運輸隊、勞務輸出中心、建筑隊,設立項目制,項目管理層實行競爭上崗,設定了高級管理層、中級管理層,實行績效薪酬制,公司的管理層由村民大會推選,并由村委會認定即可,公司所得收益按70%、30%比例分紅給合作社、公司,公司的職員都為本村村民,村民所得收益分別來源于入股分紅、務工收入及自由兼職收入。合作社內部按照市場化原則,開展土地入股、水權入股、林地與水利工程抵押貸款,將“沉睡資源”變成“鮮活資產”。
塘約村合作社內部引入委托代理機制,以“黨建+市場化運營”的模式降低合作社治理的內生交易費用,在小規模且利益一致中實現委托代理的低成本,提高社員的利益最大化,實現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塘約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在運行過程中委托人與代理人都實現了自身的利益目標。入社農戶作為委托方,經營者作為代理人,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股入社,全村4881畝土地全部入股,募集股東921戶,農戶通過村民大會選舉和罷免理事長、執行監事以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等制度設計維護自己的權益,并對經營者的行為形成約束和監督,有效制約機會主義行為的形成,同時以村兩委及相關規章制度規范農戶入社行為,以利潤分紅機制滿足農戶的經濟利益需求,這種激勵約束機制滿足了農戶的權益需求。合作社內部聘經營者,外部聘項目管理者、公司管理者,經營管理者一方面受“網格化”制度、黨員及村干“駕照式”考評制度、“條約式”制度的約束,另一方面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業績考核和獎罰機制提高了經營者的積極性,經營機制和決策機制的合理設計防止了集體資產的流失,從而實現了集體經濟的壯大和農民脫貧致富。
3.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
塘約村致富的關鍵在于走新型集體經濟道路,構建了合作社、農戶、公司之間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村民的土地入股收益由合作社、村集體、村民按照3∶3∶4的比例進行分成。水務公司收益由村集體和村水務公司按6∶4進行分紅,村集體收益的50%再量化給全體村民,20%用于貧困戶幫扶,30%用作村水利發展基金。合作社下設的公司經營性收益按照7∶3的比例分給合作社、公司,山東壽光集團以技術入股合作社,獲得合作社30%的股份,實現合股聯營。這些利益分配結構實現了合作社、公司、農戶多贏,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探索出了富民富村的新道路。
塘約村在村兩委的引領下構建了合作社、公司、農戶為主體的“資金共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保障了各主體之間穩定的利益關系。合作社、公司、農戶作為主要的經濟利益主體,通過合作組織之間的財務核算制度、有效的風險調節制度、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激勵機制等將三者的經濟利益鏈接起來。農戶既是合作經濟組織的生產者,又是合作社的股東,通過股份分紅、務工工資、經營性收益分配獲取經濟利益,真正保障了其公平參與分配的權力。同時,村民大會民主選舉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以及農戶參與合作社產業化經營中的民主管理、決策和監督,確保了農戶權益得到充分體現。塘約村以村集體名義構建的金土地合作社,實質上是在行政權力基礎上的“村社一體”,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統”的功能,公司憑借技術、資金入股也獲取了經濟收益。這種土地、資金、技術入股分紅與經營性收益分紅等利益分配機制,實現了合作社、公司、農戶、村集體的利益一致,充分調動了利益主體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化、產業化和規模化,為塘約村集體經濟的壯大與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4.政府有形之手的助力機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求充分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2〕塘約村的蛻變發軔于政府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技術服務、智力支撐和基礎設施投資等,尤其是精準扶貧、特色鄉鎮等戰略實施提供的發展平臺起到關鍵作用。村“兩委”在政府頂層設計的架構下共譜塘約村發展新面貌、共商塘約村發展新未來,探索并實施了“省縣決策、村鎮實施”的鄉村發展新模式。在安順市政府搭建的對口幫扶平臺下,青島市農業公司以產業幫扶為接口,與塘約村農業專業合作社共建高效山地蔬菜產業園,青島市投入幫扶資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智教”資源平臺、山東壽光公司的技術入股等,變“輸血”為“造血”,支持塘約村的建設發展。在政府的鼓勵下,平壩信用社加強對塘約村合作社的金融扶貧力度,并且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為平壩區政府打造了金融扶貧的“塘約村模式”。塘約村合作社堅持市場和政府的有機結合,始終立足于培養特色產業、提升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成為塘約模式運營的關鍵主體和培植村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組織。塘約村緊抓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政策機遇,積極開展“七權”同確工作,通過確權頒證確保“三權分置”得以實施。塘約村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村制度改革為核心,積極開展農村地區產業扶貧、金融扶貧、集約扶貧、結對扶貧、精準扶貧,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富裕之路。
5.跨區域的地區性幫扶機制
“結對幫扶”“借力脫貧”是塘約村實現從“貧困村”到“小康村”蛻變的重要經驗,也使得塘約村成為落實精準扶貧戰略的成功典范。山東壽光公司以470萬技術入股塘約村合作社,并無償提供700萬幫扶資金,以及青島的農業公司提供相應的幫扶資金、技術服務和智力支持等推動塘約村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打造“村集體+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實現村民致富增收。
對口幫扶通過采取雙方結對的形式實現互助合作,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扶貧方式,富有針對性、時效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雙方制定規劃,在資金支持、產業發展、干部交流、人員培訓以及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方面積極配合,發揮貧困地區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大力提倡企業社會責任,鼓勵企業采取多種方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3〕根據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要實現脫貧致富,必須借助外力作用。〔4〕現有的跨區域幫扶機制多以政府為主導,如山東通過產業扶貧和扶貧搬遷幫扶重慶14個扶貧開發重點縣脫貧,而社會組織之間的幫扶相對較少,且形式單一,如北京綠山谷公司通過農業科技援助內蒙古科爾沁沙地農民致富等。而塘約村脫貧致富的外力主要來源于公司等社會組織的資金、技術等支持,且合作模式多樣化,包括技術參股等,社會組織支持成為塘約村發展的重要外部力量。
四、塘約村脫貧致富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啟示
1.加強黨的領導,堅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集體化道路
塘約村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從一個省級二類貧困村發展為一個小康村,關鍵抓手之一是堅持了黨的領導,抓好了黨的建設,黨員在脫貧致富中發揮了帶頭示范作用;關鍵抓手之二是堅持了集體化的農村經濟發展道路,發揮了集體經濟的集中優勢和比較優勢。塘約村正是堅持了黨的領導,抓好了黨的建設,涌現出了像村支書左文學等這樣的帶頭人和能人,通過帶領群眾、團結群眾和依靠群眾,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小康路。在塘約村實踐中,如果說黨的領導是把握了脫貧致富的總體方向,那么黨的建設就是實現脫貧致富的組織保障。塘約村實行的對黨員的“駕照式”考評機制,是對黨員的激勵約束機制。這種精神激勵+物質激勵的積分制有力地保障了黨員的先進性和積極性。在中國農村改革實踐中,不僅僅是塘約村,江蘇省江陰市的華西村、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的南街村、四川省彭州市的寶山村等,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都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了黨組織的組織保障作用,發揮了致富能人的帶頭示范作用。這一點,在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過程中,是可以總結和借鑒的重要經驗。
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到底怎么走?有主張私有化改革方向的,也有主張堅持集體化道路的。從改革的實踐來看,貴州省安順市的塘約村,江蘇省江陰市的華西村、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的南街村,四川省彭州市的寶山村等都是集體化道路成功的典型。這些村的改革,既堅持了集體化道路,保障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公有制性質;又充分利用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是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村民的脫貧致富,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另外,如果以集體經濟為主的“蘇南模式”和個體私營經濟為主的溫州模式比較,會發現以集體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更有利于降低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5〕所以,當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改革方向,應當堅持集體化道路,但是在集體化道路的實現形式上可以多樣化。
另外,塘約村的村社合一的集體化道路也有可借鑒之處。當前,農村改革實踐中,有各種各樣的集體化實現模式,如村社合一模式、“合作社+農戶”模式和集體企業模式等,各種模式都是因地制宜而采取和發展起來的。塘約村是在人多地少、貧困程度較深,區位優勢不明顯等條件下,集中優勢資源,合理配置人員,走上了一條“小而全”和“小而精”的集體化組織模式。這種模式可以適應中小規模的集體經濟發展,能夠保障其發展方向是沿著集體化道路進行的,能夠保障組織運行的效率,能夠保障經濟組織的收益被全體村民共享。
2.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
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基礎制度、基礎性科學研究、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方面,從而成為后發國家利用好政府這只“有形之手”的成功典范。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也應該發揮好地方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幫助農村解決好基礎設施、基礎制度、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同時要引導和幫扶集體經濟發展。在中國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市場化改革一直是著力點。目前,在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像江蘇省江陰市的華西村、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的南街村、四川省彭州市的寶山村等一些典型的村子,都是既堅持了集體化道路,又注重了市場化原則。利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經濟效率,增強集體經濟組織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就需要在堅持集體化道路的基礎上,用市場化的原則組織生產和創造財富。
塘約村的脫貧致富過程中,同樣發揮了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和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共同作用。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在方向指引、平臺搭建、資源支持和制度供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從王宏甲先生的報告文學《塘約道路》的文字描述中,〔6〕還是實地調研的情況來看,地方政府在支持塘約村脫貧致富過程中功不可沒。在全國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和貴州省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的大背景下,針對塘約村這樣的貧困村,地方政府也積極作為,最大可能地發揮了政府調動資源的優勢,引導塘約村走“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農村集體化道路,協助塘約村搭建各類發展平臺,通過集中扶貧資金和財政資金等幫助塘約村解決鄉村道路、農田水利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問題,協助合作社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運行機制,以及引導塘約村建立完善的鄉村治理機制等。
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塘約村的脫貧致富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塘約村按照市場化原則組建了金土地合作社,成立了水務公司、勞務公司和旅游公司等。這些公司都是按照現代企業模式進行運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金土地合作社內部的市場化非常值得肯定。金土地合作社內部,有多個項目部,項目部分別負責勞務、水務、運輸、旅游等各種項目,每個項目設項目負責人,實行績效考核,體現“能者多得”的報酬原則。合作社內部的市場化運作,不僅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且提高了組織績效和經濟效率,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合作社成員的積極性。另外,對黨員的“駕照式”績效考核,也是以經濟激勵為基礎,黨員一般會被安排在重要的崗位,按月領取固定工資,同時也根據工作績效發放績效工資。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黨員和村級領導干部的積極性,體現了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的原則。塘約村還根據市場需求,開發了蓮藕種植、菌類種植和鄉村旅游觀光等項目,并按照市場化原則,通過土地經營權和集體資產抵押等方式獲得市場融資。
3.構建好共享型的產業發展及利益分配機制
在塘約村飛速發展過程中,共享型的產業發展及其分配機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塘約村踐行了貴州省“三變改革”中提出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價值內涵,將村集體的土地和農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來,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形成了金土地股份合作社,以村集體的水利設施等入股形成水務管理工程有限公司,實現了集體資源到集體資產的轉變;將支農資金和扶貧資金等財政資金量化到個人,然后入股到合作社,形成了資本到股金的轉變;農民將手中持有的資源和資金入股到合作社,實現了農民向股東的轉變。在“三變”改革過程中,塘約村的村民的收入,由“股金分紅+其他分紅+務工收入”等三部分組成,達到了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的。
當前,在中國的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塘約村共享型的發展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給我們提供了參考。要想發展好農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民的脫貧致富和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就需要有共享型的產業作支撐。共享型的產業發展起來了,才可能留住人,即產業留人。當前,一些地方的農村出現的空心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在種糧的比較收益很低時,農村中沒有合適的產業能夠支持農民就業和提高其收入水平。貴州省安順市的塘約村和江蘇省江陰市的華西村、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的南街村,四川省彭州市的寶山村等一樣,都是有了農村的集體產業且做大做強后,才留住了人,才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實現了共同富裕之路。共享型的產業發展機制,必須解決好利益分配機制問題。既要把事業做大做強,又要堅持按勞分配和按要素貢獻分配的原則,這樣才能夠提高農民的收入,才能夠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夠增強農村集體的聚合力。
4.發揮好“先富帶動后富”的幫扶和帶動作用
當前,利用“先富帶動后富”的地區間幫扶和合作機制是有利于解決欠發達地區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網絡等問題的。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閩寧東西扶貧協作模式”就是福建省通過“政府援助”“企業合作”“社會幫扶”和“人才交流”等方式幫助寧夏自治區的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典范。〔7〕對于像兩年前塘約村這類的貧困村要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除了政府的轉移支付、產業扶貧和智力扶貧等措施外,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發揮好“先富帶動后富”的作用不容忽視。一是內部的“先富帶動后富”,即村子經濟條件好的,能力強的致富能人帶動其他村民,尤其是處于深度貧困地區的村民組成合作社,“窮則思變”,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二是外部的“先富帶動后富”,即山東省壽光市龍耀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對口幫扶塘約村,通過無償提供幫扶資金700萬和470萬的技術股幫助塘約村組建農業產業園,現已經初具規模,后期的經濟效益也將持續顯現。這兩種“先富帶動后富”的形式都有助于塘約村集體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EB/OL].(2018-08-16).http://gzzgxy.org.cn/Web/NewsContent/Index/1004.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3-11-15).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2528179.htm.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Z].國務院公報2011年第35號,2011-12-02.
〔4〕羅格納.納克斯.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07.
〔5〕范從來,孫覃胡.新蘇南模式所有制結構的共同富裕效應[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7,(02).
〔6〕王宏甲.塘約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3.
〔7〕董?玲.深化創新“閩寧模式”東西扶貧協作煥發活力[J].新商務周刊,2015,(21).
(責任編輯?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