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彬塬
[摘 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國家人才培養戰略工程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當今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對機械加工專業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因此,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身上肩負的責任也就越發重大了。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與工業的快速進展,還必須深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大膽進行創新實踐,推動中職教育更快發展。在此對中職機械加工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機械加工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探索
當前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國家的建設與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也對我國的教育教學事業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各個學段、各種學校的教師都需要積極創新、勇于實踐,不斷采用更加新穎、更加注重實效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不斷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崗位意識和責任意識,為學生未來走出校門,走上工作崗位,適應工作發展的需求奠定更為牢固的基礎。
一、拋錨式教學模式在中職機械加工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拋錨式教學模式是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創設某種情境或者引入某種實際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然后設定一定的學習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就如同輪船上拋出了錨,把整個學習的走向固定,然后針對這一問題的解決進行實際探究,組織不同環節的活動。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機械加工專業教學中,采用拋錨式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明確感知,在學習中開展針對性的活動。例如,教師首先針對班級中有學生喜歡玩跳棋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一個使用數控機床制造跳棋子的教學目標,用自己制作的跳棋玩游戲,徹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針對具體的實施步驟,教師設計了跳棋子的三維實體模型的設計、自動編程的設定、特形面以及錐度的混合件車削、復雜圓弧零件的數控加工等多個教學環節,逐個環節的開展教學,當學生在上一個環節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之后再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這樣逐漸推進、穩扎穩打,保證了學生學習效率的循序漸進、逐次提高。
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中職機械加工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未來畢業之后都將走上實際的工作崗位,從事專業化更強的實踐工作,所以,在中職機械加工專業教學中,教師需要在不斷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理論的前提下更加重視學生實訓能力的提升。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專業發展形成更加強大的推進力。例如,在學習數控機床的編程與加工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到實訓車間,真正走上車床操作臺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車工基本操作的實戰演練,有了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把理論同實踐聯系起來,達到理論、操作水平同步提升的目標;另一方面學生在實際體驗中獲得了知識和技能,又避免了單純的理論教學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對理論掌握不扎實進而制約實訓教學效率的情況出現,對中職機械加工專業教學實效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中職機械加工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也是一個合作的社會,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閉關鎖國的情況下實現更大的發展與進步,還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同世界接軌,以保證各領域建設事業的長足進步。中職生是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更加需要具有強烈的合作意識,具有強烈的團隊精神。例如,在數控銑床進行工件加工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經常會遇到機床超程故障,或者出現OILlow指示燈點亮的狀況,或者刀具之間出現彼此干涉,或者程序編制出現錯誤等問題,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實踐就會陷入困頓之中,導致后續的學習無法開展。而教師畢竟只有一個人,單槍匹馬對待一個班級中如此眾多的學生,有那么多的問題需要教師一一指導和解決,教師往往有心無力,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受到制約。而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把學生按照每4人到6人為一個小組的形式進行劃分,每個學習小組負責一臺數控銑床地操作,當發現問題或者發生故障的情況下,整個小組的學生可以集體針對問題進行商討,集思廣益之下制定出合理的解決策略,不僅促進了教學實效地提高,同時,還讓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培養,配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當前國家建設所需要的是技術含量高、能力素質優、工作理念新、創新意識強的綜合人才,所以,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機械加工專業教學中,教師必須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采用多種有效策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教育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國家的發展注入更加充沛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雷鳳寶,程明哲,LEIFengbao,CHENGMingzhe.中職學校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6(2):88-89.
[2]王云.中職機械加工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研究[J].成才之路,2016(29):44.
[3]潘雪梅.淺談中職機械加工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J].時代教育,2013(12):1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金華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
(編輯:田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