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全
摘 要:村支書作為國家與農民、制度與傳統、公與私的聚焦點與銜接點,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基于湖北省九個行政村的專題調研,將村支書在“個體-集體”框架下劃分四種類型:主動能人型、保守觀望型、期待資源型、有待發展型,在此基礎上,依據基層行政組織與村集體發展實情,推演出村支書需要擔當的五種角色。以期進一步深化對村支書群體的特性認知,并對相關政策有一個田野經驗的呼應。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支書;角色擔當;困境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3605(2019)02-0027-06
一、引言
村支書是村級組織的頂梁柱,是農村黨員隊伍的主心骨,同時也是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在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頭雁如何才能領好頭?筆者及所在團隊自2017年12月開始,于湖北省S市、Y市、X市、W市等地九個行政村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經過與各村支部書記進行半結構式和無結構式深入訪談后,充分認識到村支書領頭的基層領導班子在振興鄉村中的重要作用。
村支書角色與行為邏輯的研究,從費孝通開始的“雙軌政治”[1],到國家代理人和村莊當家人的“雙重身份”分析,是基于結構主義靜態視角予以理想化。吳毅在“過程-事件”的動態模式下,分析行為主體在不同環境下呈現的不同特質,認為村政環境以及自身理性選擇都會影響主體行為與角色形塑。[2]國家與農民互動實踐的中介張力,是村支書領頭的干部群體與村集體之間的制度性和結構性關系。在當下鄉村振興與社會轉型的力量之下,細化村支書這一焦點中介群體的身份定位,探討該群體在靜態框架下的角色回應,以期進一步深化對村支書群體的特性認知,并對相關政策有一個田野經驗的回應[3]。
二、“個體-集體”框架下的村支書類型劃分
學界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內涵有著不同的解讀,有的關注農村公共服務與推動鄉村振興之間的內在邏輯,[4]有的認為應將“三權分置”宅基地改革作為鄉村振興新抓手[5],有的探討壯大集體經濟與鄉村振興具體實施路徑之間耦合關系[6]。無疑,鄉村振興戰略五項總要求的深入貫徹都離不開鄉村個體與村集體的互動回應。“國家-村級組織-農民”三者之間的互動和反饋是聯動鄉村振興各個環節的基礎模式,而村支書是關聯“村集體-農民”的關鍵節點。農民作為鄉村主體,村支書作為國家和基層行政組織的代表人,一般是政治精英與經濟精英身份的單方或雙方重合[4]。同時非稅費時代,村集體進入“資本下鄉”階段,鄉村振興戰略必然為各方資源下鄉開啟新的契機,不同村莊也面臨資源密集或資源稀薄的現狀。我們將村支書置于“個體-集體”二維框架中,即從村支書個體能力與村集體資源、村莊發展關系視角,將村支書分為四種類型:主動能人型、保守觀望型、期待資源型、有待發展型。
主動能人型。這類村支書個體能力強,村集體資源下達量較為充足,集體經濟發展良好或具備潛力。主動能人型村支書在基層治理中能夠明確自身角色,將個體能力范疇內的社會資本與村集體資源高度匹配,對鄉村振興戰略有著獨到清晰的理解。如S市B村支書張某屬于能人返鄉,之前常年在外做生意積累了大量的社會人脈,當選村支書后發揮村莊集體用地優勢,積極發展油茶、牡丹、金銀花、特色水產等產業,目前集體經濟與農戶生產生活高度嵌入,個體與集體協同振興。
保守觀望型。保守觀望型村支書所在的鄉村資源相對密集,集體經濟態勢與村支書領頭的班子工作能力息息相關。此類村支書一般偏保守,持有大量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卻為鄉村環境、市場形勢所限,暫時處于觀望狀態。保守型村支書一般屬于在地培養,社會關系網絡要弱于能人型支書。如Y市L村處于城郊,近年村集體用地被大量征用,獲得數百萬征地款,但村兩委目前仍處于“按兵不動”的狀態。我們發現L村村干部包括支書兼業情況普遍,支書領頭能力欠佳兩委班子服務意識相對淡薄。
期待資源型。該類村支書所處村集體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狀況弱于上述兩種類型,但村支書個人能力較強,具備向主動能人型發展的潛力。期待型村支書一般了解村莊發展劣勢,積極向上向外“跑”資源。我們發現整體村莊資源欠缺的原因較為多元,如X市G村村支書為九村中唯一女性,個人威望、能力毋庸置疑,但行政村內部小組間資源分化嚴重且難以調和,使得村集體經濟難以發展。
有待發展型。有待發展型村支書面臨個體能力、集體資源雙重困境,此類村支書一般為在地培養,工作年限較短、工作能力有待培養。村集體自然資源或社會資源單方面劣勢突出,牽制了其他方面的資源開發利用。如E市L村和B村自然資源條件相對惡劣,使得國家資源、社會資源難以進入,村集體只能依靠自身單一的自然資源條件發展。同時單一資源劣勢也阻斷了能人回鄉這一村干部發展路徑。
三、村支書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角色擔當
后農業稅費時代,基層組織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黨和各級政府更為傾向維護農民利益。隨著基層組織與農民利益主體內在關聯被消散、農民個體性價值觀加重,使得基層組織與農民群眾之間互動性削弱。同時稅費取消伴隨著國家資源大量下達,基層組織、農民群體、市場力量與灰黑勢力都逐步納入利益鏈條之中,“謀私型”“共謀型”村支書不斷向鄉村治理場域中滲透,村支書與農民表征的基層政權與農村社會之間的張力,因轉型期基層組織角色的異化而加劇。調研九個村莊九位村支書(表1),集體經濟狀況各有不同,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村莊,村支書都要切實明確五種身份與擔當:
第一,作為黨中央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和實踐者,要穩抓黨建工作,使得基層“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強化。村支書一要抓工作機制,量化工作任務、明確工作目標,充分體現“一把手”的主體能動性;二要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形成學習型、發展型班子,強化黨員責任感,形成扎實的工作作風;三要增強基層黨組織感召力,村支書應豐富活動載體,建立健全關懷、激勵、幫扶機制,讓黨內黨外充分感知黨的號召;四要完善基層黨組織內部保障機制,通過制度約束來形成目標考核與督察。調研中發現,部分村子對基層黨建內涵的認知比較單一,部分村支書甚至對黨建僅理解為黨員管理。X市H村的支書對黨建的理解較為全面,認為除了黨員管理外,還應包括發展黨員、培養后備干部、日常的教育活動等,還認知到從以前的“南瓜黨員”“牛糞黨員”到如今新時代黨員的標準有了變化,但核心精神內涵是沒有變的。
第二,作為村集體經濟的組織者和掌舵者,要抓住農村產業發展機遇,轉變產業發展方式。鄉村振興要求下的“產業興旺”是“生活富裕”的重要推動力,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要將集體經濟視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突破口,要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視為鄉村振興的主要爪手。村支書應立足村情,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為集體經濟發展鋪路,為一二三產業融合尋求契機,挖掘村莊經濟發展潛力。我們認為,好的村支書,在村集體經濟發展方面,需要具備開拓精神,一方面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具體相關政策,另一方面要考量村集體資源實際情況,讓農村產業經濟“動起來”、鄉村振興“活起來”。“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鄉村產業發展壯大,離不開村支部、村支書的扶持與帶領,因此建好黨支部、選好帶頭人非常重要。S市H村目前正規劃打造鄉村旅游產業,村支書之前在外創業,在老書記的鼓動下,回鄉擔起重任。他將集體資源的規劃使用娓娓道來,歷數該村如何從偏遠農村發展起來。X市H村陳某也屬于能人回鄉,之前在外承包土石方、機械等類工程項目,回鄉后引進一家大型養殖企業,并著力發展特色茶產業。
第三,作為上傳下達的溝通者,要緊密銜接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信息渠道,使得雙方在互動中協同共進。“溝通者”與“信息員”是村支書兩位一體的角色擔當,在基層治理現代化轉型背景下,信息采集渠道逐步多元,對溝通有利有弊,利處在于行政任務時間成本降低,弊處在于與群眾直接溝通減少。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和大機遇下,村支書領頭的村兩委班子,只有真實了解群眾所需所想,才是最大程度地實踐鄉村振興的精神內涵。村支書作為鏈接政府和群眾的節點性人物,要了解群眾困難,主動為群眾發聲,為政府排憂解難,才能切實履行好溝通者的責任與義務。E市W村和L村都屬于山區農業型村莊,村支書都是在地培養,雖然較為年輕,但對目前基層治理現代化與信息采集任務顯得難以適從,他們都很依賴大學生村官的現代化辦公能力。兩位村支書認為與群眾溝通的一大難處,是村組合并后熟人社會邊界擴大,連小組長都難以同每家每戶熟知,干群關系離心化嚴重。
第四,要主動充當政府、社會資源的整合者,推進民主自治,將集體力量凝聚到鄉村振興上來。村支書作為共識意義上的鄉村精英,集聚了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如何將資源整合與配置發揮到最優狀態,值得思考。資源是“跑”出來的,這是主動型村書記的顯著表現。村支書應善于利用鄉村關系網絡為集體爭取國家項目和社會資本,一旦這類資源與村莊內生動力有機整合,鄉村社會各個方面的振興將被徹底激活。這要求整合者——村支書有高度智慧和領導能力。一方面要大力吸引資源,另一方面要合理公正地運用資源。這需要主動引進群眾監督機制,重大資源項目決議要充分公開公正、民主管理,讓群眾對決定資源使用的村務管理享有知情權和參與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量資源下鄉,對村支書領頭的干部班子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第五,要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始終保持黨員的先進性,以實際行動贏得群眾信任。農村是個人情社會,村支書為群眾辦了哪些事,群眾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群眾的利益訴求也會不同,真正地將農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方可贏得信任。如何充分調動村支書和黨員干部的積極性與先進性?一是要積極開展黨員教育活動。村支書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模范先鋒作用,彰顯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二是應讓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沒有沖突、協調發展。在給其空間和舞臺施展才華時,需要保障其個人基本利益,能夠讓他們放開手腳、放下包袱,為了群眾利益、為了崇高理想而奮斗。W市Z村村情較為復雜,該村長時間被黑惡勢力管控,甚至滲透到村兩委班子,黨建機制形同虛設,黨的基層威信和黨員群體先進性損害嚴重。自村支書朱某上任三年多以來,黑惡勢力基本被消散。他坦言回鄉的主要任務就是掃黑除惡,保一方安定,維護群眾根本利益。朱某有參軍經歷,學歷高,擁有保安公司,他將個體能力與村集體的需求高度耦合,可以預見Z村即將走上鄉村振興的正軌,具備發展潛力。
四、村支書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角色困境與對策
在鄉村振興和農村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考察村支書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身份,我們發現了該群體面臨的一些困境:
其一,村支書的正副職難處。目前影響村兩委正職與副職的重要因素是,副職工作量不低于正職,但待遇與身份認同明顯低于正職。正副職常年“搭班子”,內部協調一致,對基層治理和諧至關重要。針對基層正副職困境,可探索一種流動彈性工作機制,讓正副職之間于任期內流動任職,副職間“能者上位”。這避免了正職長期“一家獨大”造成的工作慣性與惰化,讓副職干部獲得鍛煉機會,培養領導能力。
其二,村支書兼業化與發展問題。村支書處于“想讓馬兒跑,不讓馬兒吃好草”的經濟待遇困境中,提高待遇一直是基層呼吁的重要議題。不少村支書,尤其是副職干部出現在崗兼業甚至脫崗兼業情況。“泥腿子如何入龍門”是村干部的職業困惑,他們感到“政治上沒奔頭、工作上沒勁頭”。改善兼業化狀況的核心思路是提高待遇。應探索一條職業化管理路徑,建立完善績效考核、集體經濟增值分紅等激勵機制;同時制度層面上逐步放開村支書向上流動渠道,改善黨員群體老齡化結構,讓村支書后備軍有活力、有能力、有潛力去發展。
其三,村支書角色向服務型轉變之惑。在從稅費時代的管理型向當今的服務型轉變中,村支書感嘆干群關系疏離了。在合村并組政策變遷下,村組人數劇增,部分村支書表示連組長都難以認全本組村民,陌生感加劇了工作難度。村支書在服務型時期職權和權威逐漸減弱,要重新獲得群眾信任,要拿出“服務之心”與“服務之力”,但往往面臨“有心無力”的困惑。服務型角色困惑,需要始終堅持黨員教育引導,各級黨校機構要加強現代化轉型內容培訓,將服務理念深化下去。
其四,村支書權責困境。鄉村振興新時代,大量資源下鄉,村支書執掌資源配置權,與村集體經濟之間關系千絲萬縷。資源增加和權力集中,對該群體的責任和能力提出很高要求,但單純的農村生活,難以造就權利與責能相匹配的人才。對此,一是解決村支書職權監管問題。可從村組代表中選出村領導班子監督委員會或協理會,且能直接與鄉鎮職能部門溝通、舉報,這將有效提升村支書的角色自省能力;二是解決村支書責任和能力提升問題。上級黨組織一方面要對現任村支書進行精準教育培訓,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另一方面要增強崗位吸引力,吸納優秀人才,讓村支書隊伍整體能力素質得到提升。
五、結語
鄉村振興時代,傳統與現代制度交織下的基層治理實踐將迎來鄉村主體流動、公私利益分配、生產生活方式、民間價值觀念等多維度的持續轉變。村支書作為國家與農民、制度與傳統、公與私的聚焦點與銜接點,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面臨兩方面的機遇與挑戰:一是鄉村社會主體流失與邊界開放。隨著市場化和現代性的滲透,大量農村青壯年群體流出,鄉村主體性缺失為基層治理帶來老齡化危機;同時鄉村社會開放性加強、村莊邊界延伸,大量社會和國家資源進入,讓鄉村精英在市場意識的驅使下有了返鄉發展的動力。二是基層治理內容與效果的多元化需求加重。資源下鄉與治理現代化,讓鄉村主體對以村支書挑頭的基層行政組織有了更為多元的公共利益期待。我們認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村支書需要厘清個體與集體實情,明確自身的五種角色擔當,在機遇與挑戰中當好村干部和群眾的“領頭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層是主戰場,村支書要主動當好基層組織振興鄉村的“排頭兵”,在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社會中發揮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2-24.
[2] 吳毅. 雙重邊緣化:村干部角色與行為的類型學分析[J]. 管理世界,2002(11):78-85.
[3] 吳毅. 何以個案為何敘述——對經典農村研究方法質疑的反思[J]. 探索與爭鳴,2007(4):22-25.
[4] 賀雪峰. 村莊精英與社區記憶:理解村莊性質的二維框架[J]. 社會科學輯刊,2000(4):35-41.
[5] 鄭風田,于珊. 讓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成為鄉村振興新抓手[J]. 人民論壇,2018(10) :75-77.
[6] 張楊,程恩富. 壯大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原則與路徑——從鄧小平"第二次飛躍"論到習近平"統"的思想[J]. 現代哲學,2018(1):49-56.
責任編輯:王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