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開展效果,與學生對語文知識整體掌握的質量有著密切關系。本文對個性化閱讀能力培養的價值取向進行探討,并通過列舉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旨在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同時體現個性化閱讀能力培養的價值。
【關鍵詞】語文;個性化閱讀能力;價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采用獨具一格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然而,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得不到重視。基于此,加強語文個性化閱讀能力培養,是一個既能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又能提高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并獲得獨特審美體驗,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不錯選擇。
一、個性化閱讀能力培養的價值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斷探索閱讀能力培養方案,提出個性化閱讀教學理念。那么個性化閱讀能力培養的價值取向到底是什么?在對以往相關論文對比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其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閱讀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
在基礎教育階段,提高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一直追求的目標。那么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到底是什么?有學者認為: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強調“自主”二字。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求知、主動探究、獨立思考。因此,在語文個性化閱讀訓練中,光靠教師在課堂上單純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講解給學生聽,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難以達到教學預期效果。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選定閱讀任務、自主取舍閱讀對象、合作解決閱讀中難題的方法,是讓學生進一步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激發思考,加深對文章的關注與印象的關鍵。
在學習文言文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課文下面的注釋,組內協作疏通文意。然后,各組將本小組內難以理解的詞句,與其他小組交流解決。在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文章內容、寫作方法提出疑問。例如,在學習《愛蓮說》時,教師引導學生提出“作者為什么愛蓮?作者借蓮花想表達自己怎樣的品質?文章既是寫蓮,為什么又要寫菊和牡丹”等一系列問題,然后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便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自然而然地拉近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閱讀鑒賞能力得以提升
學生有了對美的鑒賞能力,才能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在個性化閱讀能力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使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提升其審美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教師如果在閱讀訓練中單純地給學生說一說文章的結構層次,說一說一些優美的詞語適用于哪些語境之中,或者說一說一些特殊句式的運用,從這些方面展開閱讀訓練活動,學生很可能對文章的理解千篇一律,根本不會有自己的理解,更別說有獨特的審美體驗。有學者認為,只有充分重視且尊重學生審美心理的的個性化,為他們提供一個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讓他們陶醉在自己所感悟到的、所創造的美的世界里,才能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在閱讀訓練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學生多讀,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富有個性化色彩地解讀。
在學習朱自清《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可以引導學生置身于教師創設的特定情景中,通過對文章中優美詞句的反復朗讀,與作者、文本之間建立起一種密切的聯系,感受文章中“月光如流水”“荷香縷縷”“水乳交融”如癡如醉的美景,以及體會作者身處良辰美景中無法排除的“淡淡哀愁”。并允許學生在創設的審美空間中自由發表自己的切身感受。此外,鼓勵學生對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賞析,分析詞語用得精妙之處,以及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三)陶冶情操獲得思想啟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正確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感情色彩,才能夠準確理解作者文章中的態度和情感,才能夠在與作者、文本、教師對話的過程中豐富讀者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例如,在學習周敦頤《愛蓮說》這篇課文時,感悟周敦頤的人格魅力,做一個潔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在學習劉禹錫《陋室銘》這篇課文時,激發學生對高雅志趣的追求以及面對挫折的樂觀不屈精神。在學習朱自清《背影》時,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個性化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眾所皆知,語文對于各階段學生來說,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而語文閱讀這一部分在語文學科中占據半壁江山,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但是,有學者認為:當前我國語文閱讀教學基本上都屬于一種靜態式的教學。所謂靜態教學是指,只看重客觀表面的寫作結構、特點和中心思想,對于閱讀鑒賞的教學也只是一些表面的解答,沒有深入的思想交流,只保持一個對文章表面的理解和分析。這種程序化的閱讀教學方式,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陶冶情操,豐富他們的感情,還會使他們對閱讀失去興趣、厭煩,產生逆反心理。因此,一個合理的、有效的教學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師制定出一個合理有效的策略,學生才能夠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一)樹立“少教多學”理念
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然而受到教學模式的限制,許多教師將閱讀教學當作寫作能力提升的一種手段,使得語文閱讀教學的獨立性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凸顯出來。在很多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閱讀教學的重點還是落在教師的教上,學生完全遵循教師的思路走,缺乏獨自思考的過程、獨立閱讀的時間,導致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這樣程序化教學模式下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語言的積淀,語文素養薄弱,對課文的理解很難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教師教代替學生學的傳統閱讀觀念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將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建立“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同時,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開放式的閱讀環境,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如在講解《世上沒有傻問題》這篇思想豐富的散文化的議論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論點發問: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傻問題?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從課文中找出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的論據進行辯論,最后引導學生推出一個結論。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享受閱讀學習的樂趣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養成自主性閱讀的好習慣。
(二)創設求異教學情境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導者地位,引導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每個教師的職責所在。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依據教材內容,選擇具體案例,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給出的材料、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看待問題,用不同的方式或途徑去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例如《錦瑟》教學實錄中,在對《錦瑟》這首七言律詩主題含義進行講解時,教師并不直接將《錦瑟》的思想感情傳達給學生,而是通過一系列富有層次性的提問,引導學生逐步表達自己的見解。師:作者回憶的是自己的“華年”,他的“惘然”之情,你們明白了嗎?當同學們認同這一觀點后,教師又接連發問。師:有人考證,說“錦瑟”是一個姑娘的名字,李商隱很喜歡她,但是兩人后來沒成,所以這首詩是表達愛情主題的。又有人說這種解釋不對,“錦瑟”是一種樂器的名字,是李商隱的妻子王氏最喜歡彈奏的。這首詩是表達懷念,追悼亡妻的。又有人說,《錦瑟》這首詩是一首政治詩,所表達的是詩人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悵然之情。還有人說,這首詩不能用具體的內容概括,它所包含的內容很多,既有對自己愛人的思念,也有政治上不得志的悵然若失,可能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不能把它定為某個具體的意思。所以,你們希望是哪一個?我們如何去認識呢? 教師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諸多考證結果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解讀《錦瑟》的深意。
(三)傳授多種閱讀技巧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掌握閱讀技巧,使其體驗文章的情感、體驗自我、體驗生活,要把情感體驗融入閱讀中去。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自我修養以及語文素養才會有所提高。如何將情感體驗融入進閱讀中去?這是一直以來困擾教師的難題。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引導學生“讀”,要讓學生融入課文,置身其中,適當采用各種“讀”的方式,如朗讀、通讀、精讀、品讀等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通讀”的方法,感知課文,把握重點,使課文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精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篩選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讀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品讀”,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在品味的過程中去想象、去感悟、去欣賞。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細細品味,這樣讀者才會自然而然地拉近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這篇散文時,要讓學生注意到這篇課文情感的豐富性和層次性。所以,首先,要引導學生通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深沉熱烈的情感。然后,引導學生精讀文章中“我”與母親的對話,課文中第一段與第三段兩次寫到“我”與母親的對話。第一段對話中,“我”的情緒極端痛苦、絕望、暴躁,母親則是強忍悲痛、好語相慰;第二段對話中,母親是喜出望外、激動難耐,以至于“絮絮叨叨”,“我”則是勉強應付。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兩段對話的細讀,體會作者和母親的情感。當然要與作者達到心靈上的共鳴,當然少不了細細品味文中一些蘊含深情的字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深沉含蓄的情感。如“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中“一直”一詞蘊含的作者悔恨心情。又如“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竟是永遠的訣別”中“絕”和“竟”二字,作者所體現出的追悔莫及、肝腸寸斷的情感。
綜上所述,加強閱讀能力培養,采取個性化閱讀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并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做到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中讓閱讀教學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沈紅,王毅.閱讀與悅讀—談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3(12).
[3]叢樹娟.審美性閱讀教學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4]吳振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2015(1).
[5]劉磊.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
作者簡介:熊雅麗,女,1994年生,湖南省常德市人,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語文學科教學研究。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