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江山市南部山區,是錢塘江源頭之一,總面積6990公頃,其中核心區2979.32公頃,緩沖區765.22公頃,實驗區3245.46公頃。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珍稀物種眾多,是浙江省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之一,也是中國武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有仙霞嶺區域周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100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98%;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豹、云豹、黑麂、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9種,是全國皖浙和遂昌2個黑麂分布中心的中間走廊;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伯樂樹、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0種,中國大陸新記錄1種,華東新記錄1種。伯樂樹種群數量200余株,是浙江省分布最大、全國分布北緣最大種群之一。
規范管理 ? 打造“數字保護區”
與時俱進,初步實現信息數字化。科學化、標準化、數字化是自然保護區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視數字化建設,專門編制了“數字保護區”建設整體方案,擬逐步建設保護區無線系統、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天眼”視頻監控系統、實驗區旅游系統、對外發布系統、應急管控系統、數據存管系統、信息中間件轉換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等信息處理平臺,并將空氣質量監測、水文氣象監測、野外紅外相機監測、伯樂樹等特色物種定位展示、GPS定位巡護、無人機巡護等功能融入整合,全力打造信息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的“數字保護區”。目前,已完成“天眼”視頻監控系統一、二期工程建設,在保護區內的關鍵卡點布設了35個監控攝像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監控網絡,并在5個制高點分別設立熱成像儀,對3—5公里范圍內高溫火源進行紅外監測報警。同時,氣象監測站、負氧離子監測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存管系統也已基本建設完成,初步實現了信息數字化。保護區管理局也將繼續堅持科技引領,實施“機器換人”戰略,加大無人機等現代化、智能化產品的應用,爭取早日實現智能化管理。
勘界立標,嚴格落實界線矢量化。聯合省環境監測中心開展保護區界線矢量化工作,以保護區建立批復文件、總體規劃為依據,綜合基礎地理信息、衛星遙感影像等,在實地核查的基礎上,明確保護區外圍界線、各功能區界線范圍;繪制保護區界線和功能區界線矢量圖,形成電子圖件與實地分布相一致、較為精準的界線范圍圖;編制保護區界碑界樁表,制定保護區界碑界樁布點方案,形成一整套矢量化成果。界線矢量化工作完成后,保護區管理局即時實施了制碑立標工程,在保護區的55個關鍵點位分別設立界碑、界樁或標牌106塊,并通過GPS定位確保每個點位情況都能“看得見、尋得著”,使保護區界線范圍更加明晰,便于后期管理和維護。
源頭管控,全面加強管理規范化。在進入保護區的邊界點周村安民關和雙溪口深坑建設兩個管理站,設立哨卡,每個管理站配備了3名以上的哨卡管理員,全面控制從陸路進入的外來人員活動,并在東坑口和龍井坑設立兩個管理點,對從水路進入保護區的外來人員設卡檢查,從而實現進入保護區陸路、水路的全方位源頭管控。此外,保護區內還配有9名專職巡護員進行網格化巡護,在主要路口及人為活動較多區域設置10個卡通警察進行常態化森林防火宣傳和語音預警,在防火關鍵區域布設了60個3噸容量的防火水桶,形成了一張嚴密的生態安全管控網絡。
多措并舉 ? 增高科研監測水平
擴面調查,挖掘提升保護價值。江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自2015年保護區創建以來,市財政已累計投入創建專項資金1000多萬元。2018年安排專項資金啟動保護區新一輪綜合科學考察,新增大型真菌、苔蘚類資源調查項目,全面加強區內獸類、鳥類、魚類、兩棲爬行類、昆蟲類、植物植被等各類資源深度調查,重點開展黑麂和伯樂樹兩大種群專項調查,針對云豹、黑熊等珍稀物種開展擴面調查,進一步摸清家底,挖掘提升保護價值。購置紅外相機170臺,在保護區內進行公里網格布設和重點區域布設,通過2輪自主布設回收后,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腹角雉。
借智借力,重點推進科研項目。召開“洪德元院士團隊指導仙霞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創建工作座談會”,并邀請相關國家級評審專家赴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實地調研考察,為保護區下一步的科研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浙江省林科院合作開展了區內主要保護對象伯樂樹人工擴繁與種群復壯技術研究,目前已完成伯樂樹苗扦插與嫁接實驗及相關研究,并成功繁育實生苗200多株。同時,還與浙江大學合作開展了1公頃生物多樣性樣地監測建設工作,通過1公頃植物樣地建設以及配套開展的土壤性質調查和鳥類獸類調查等手段,深化保護區生態學研究,為今后更好地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錘煉隊伍,努力提升自主科研能力。為切實提升干部隊伍素質,深耕“陽光大氣、合作包容、愛崗敬業、積極有為”的保護區團隊文化,堅持“每周三會”,即“每周一會、每周一學、每周一講”三會合一,于每周一定期召開。與中科院、省林科院、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開展的合作交流,采取集中培訓、主動融入上級科研項目、邀請專家指導授課等多種形式,加強專業知識學習,著力打造一支專業技術團隊。一方面通過緊缺專業招聘方式,另一方面從2018年開始每年通過定向委培方式委托浙江農林大學培養1名林學專業學生,為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豐富的智力支撐。
搭建平臺 ? 切實發揮宣教功能
保護區管理局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保護、科研、共享”的發展理念,以資源保護為核心,以科研監測、宣傳教育為抓手,持續加強保護區管護、科研工作,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結合紅色文化打造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在生態文明教育內容上創新載體,2018年底,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被評為第八批浙江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多渠道拓寬保護區宣傳覆蓋面。開展每周一期的“仙霞嶺之最”微信推送系列宣傳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對保護區的動物、植物、自然人文等進行科普宣傳,已推送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黑麂、黃腹角雉、伯樂樹”等12篇。通過舉辦“多彩仙霞嶺”自然保護區攝影大賽,與江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山市新聞中心等部門共同發文開展攝影征集活動,同時邀請省、市攝影專家參加“仙霞嶺秋景”“穿越仙霞嶺”等主題攝影活動,篩選出一批優質的秋景照片,制作“仙霞嶺秋景”微信專版一期。發起保護區知識競賽活動,通過“今日江山”“江山信息網”等線上線下媒體專版宣傳保護區概況及法律法規,并同步開展答題,共有浙江、北京、天津、山東、江蘇等全國各地近萬人參與答題。
全方位謀劃科普宣傳新載體。保護區管理局以可持續發展為切入點,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江山市區建設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科普館,組織中小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觀交流,作為發揮科普宣傳主陣地;在保護區內建設千米生態科普長廊,依托原有生態環境設立宣傳櫥窗,建設科教游步道,充分展現區內的生態風貌、人文歷史和珍稀動植物資源;謀劃開展保護區書畫展、攝影展、自然筆記、科普進校園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建立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志愿者協會,引導廣大民眾自覺投身生態保護,協助保護區開展巡護暗訪、宣傳教育、社區共建等活動,共同推進保護區管理和可持續發展;謀劃“世外仙霞”生態旅游及研學教育基地項目,打造集科研監測、科普教育、旅游接待、會議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生態服務綜合體。
生態建設,久久為功。下一步,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將全面加強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科學監測和宣教活動,適度開展資源利用,切實提高保護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浙西地區、金衢盆地打造一道綠色生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