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韜
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在新形勢下,社會思潮五花八門,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容易遭到侵蝕,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也日益顯現。本文以教育現象學的觀點來分析如何讓學生進一步自覺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觀點,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
現象學是20世紀初期由胡塞爾創立的一套哲學理論,關注意識現象描述,強調意向性。其本質上是一種先驗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隨研究深入,現象學也作為一種方法論被廣泛應用到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教育學等人文學科。除先驗研究以外,作為方法論的現象學也重視體驗式、情境化的研究。而傳統的方法論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多強調概念、量化、邏輯;在自然科學領域,實證主義引領造就了不勝枚舉的智慧成果,而在人文社科領域,實證主義容易忽略一個元素:人。現象學恰恰填補了實證主義的這一個缺陷,這也為現象學形成交叉學科產生了契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教育學發生了一次研究范式轉換,以馬克思·范梅南教授為代表的教育現象學先驅,將教育學從研究普遍的教育規律轉到關注教育情境化的教育意義。
1 教育現象學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的合理性
1.1教育現象學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指導思想的兼容性
現象學研究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先驗式研究,二是體驗式研究,三是解釋性研究。 先驗式研究和解釋性研究圍繞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其本質上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兼容度較低,故不曾引入到課程之中;而體驗式研究被教育現象學大量借鑒,探究的是教育情境和教育參與者的心理活動,是將教師、學生、以及課程內容融為一體,進行實踐、體驗、反思的研究方法。因此,這類研究與我國所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兼容度較高,也使教育現象學能夠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長期以來,思想“進頭腦”始終是黨上層建筑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將黨的理論精神和學生們的認知特點和思想困惑結合起來,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挑戰結合起來” 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迫切要求,鑒于意識形態的思想性和實踐性,教育現象學成為了探究意識形態教育的強大理論。
1.2教育現象學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的必要性
第一,“進頭腦”的要求決定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把“人的意識”考慮進來。傳統教學法偏重于講授知識,演繹理論。教師、課程內容、學生作為教育活動中獨立個體存在,且相互間界限清晰,學生能區分課程內容與既有觀念的差別。作為思想主體的學生會根據自身的理解,有意識地篩選信息,因此課程內容的內化率很低。教育現象學以情境化的教育意義作為研究對象,以同情性理解的方法引導學生產生“愛屋及烏”效應,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化,真正做到“進頭腦”。
第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定位決定必須運用高效且非嚴密邏輯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置的目的是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培養可靠的建設者,并不是培養大學生成為思政理論專家,此類課程與政治的相關度遠遠大于學術的。因此強調演繹推理、嚴密、直陳、統計歸納、概念和量化等的實證主義式的教學法是不適宜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那樣反而會給人以機械、僵化、灌輸的感覺。而強調情境和體驗的教育現象學能高效地使學生產生對課程內容的認同感。
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長期影響學生。上層建筑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論“三進”中,“進教材”、“進課堂”在形式上不難做到,保持其長期性也非難事,但“進頭腦”就存在“怎么進?”“進多少?”“進去了能留多少?”“進去的東西能不能生根發芽?”等問題。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學者的風度、學識面對學生,即便深入淺出、句句在理,可是教師與學生無論是言語上還是思想上的交流卻是很少的。這樣的結果是:第一,學生獲得的僅是課程內容字面的意義,得不到踐行;其次,這是輸血式授課而非造血式授課,學生并不能自發生成符合課程精神的其他知識,即不能“自覺”。而教育現象學認為“理解是置于一定情境之下的,情境的構成要素具有豐富的意義,而且每一個情景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因此每一個教育學理解的機遇都是不同尋常的。” 情境在不停地發生變化,如運用得當,教師和學生能獲得許多教育時機,課程容量和理解深度都非傳統講授法可比。
因此,將作為方法的教育現象學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來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
2 教育機智在高校政治理論課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機智是教育現象學的重要研究對象,是教育現象學付諸實踐繞不開的話題。范梅南認為: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一種瞬時反思和深切關注能力。
2.1教育機智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監控的重要手段
教育情境時刻發生著變化,教學計劃和教案能大致確定課堂的走向卻無法限定人類日常互動的不確定性和開放性。況且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相比別的學科存在特殊性,同時也面臨著制約因素,這決定著在授課過程中必然存在師生之間潛在、大量的思想交鋒。如要踐行教育現象學,探究情境化的教育意義,進行同情性理解(sympathic understanding),授課教師就必須有更多的教育機智來實現教學監控。
2.2教育機智為師生提供學中學的機會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涉及方面廣泛,有歷史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倫理學、心理學等,教師除了要在本學科上精于業務也需要熟悉這些相關學科的發展歷史和基礎知識,而這些前期積淀正是為了教育機智的展現,是學生“敬而受學”的前提。
范梅南在描述教育機智的特征時說:“機智意味著指向他人的實踐,機智是具有他者性的實踐”。 在課堂內,教師指向學生的實踐就是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每當教師在課堂內展現出教育機智的時候,就是對學生進行又一序列的教育。這不同于課程序列的教育,機智的教育是全新的,可能與課程序列的教育有關也可能無關。相同時間內,學生受到更多量、更多方面、更多形式的教育,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在學生頭腦中扎根。另一方面,教育機智的展現也能增進教師對自身教學能力自信和對情境的掌控自信,有利于教師的進步。
2.3教育機智有利于維護課堂秩序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當學生受到錯誤思潮影響曲解課程內容之際,會以表情、語言或動作將思想展現出來,對課堂造成消極影響;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察覺并體驗到學生的這種的思想,利用教育機智及時疏導、矯正,確保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
2.4教育機智有利于教師威信的樹立
威信是教師可貴的品質,是能讓學生感到敬畏的精神感召力,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情境體驗。教育機智絕不只是教學藝術的技巧問題,在它的深層和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教師的教育思想,甚至可以說是教師教育理念和價值觀的直接體現和具體實踐 ,是教師對教育全身心關注的表現,展現的是教師教育的綜合能力。良好的教育機智,意味著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反映出師生間親密的情境體驗,有利于教師威信的樹立。教育機智作為瞬時的反思,賦予了教師自我批評的精神,也能對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3 教育現象學視域下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
3.1提高師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
首先,教師在思想上應與時俱進,增強職業的使命感,應解放思想,踐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用更高效的方式做好本職工作;在課程中必須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知道他們想什么,為什么這么想,在教育情境中去除學生頭腦中不良思想滋生的土壤。
其次,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不能單純運用傳統的、學生被動的“教師講授,學生洗耳恭聽”模式。需要由教師主導,在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等元素組成的教育情境中溝通思想,尋覓教育契機解決學生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3.2在教育情境中交互式體驗
教育情境與教育情景不同,教育情景是為某個教學目的,人為設置的形象、具體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積極性的場景。而教育情境是在教育過程中,在教師的思想領域內,虛擬構建的包含教師、學生的意識、課程內容以及一切相關的事物的,教師必須對其行動的各種具體細節的總和 ,情境伴隨教育過程而存在,根據意向發生變化,并同時在每個學生思想領域內也時刻存在。
在情境中交互式體驗是教育現象學所倡導的,需要教師察覺學生的思想,體驗并理解其思想生成的過程,這并非是簡單的換位思考,而是同情性理解,即帶有“同情”的態度去理解學生的思想。在虛擬的情景內,思想政治教師通過這種交互式體驗能從根本上找到學生的思想緣起,從客觀上增進師生的親密感和互信。同樣地,在接收交互式體驗的基礎上,學生也能從自己或教師構建起的,包含課程內容的教育情境中交互式地體驗課程理論的緣起和追溯思想的起源,從而更客觀、全面地理解課程內容,避免了偏激與片面。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以學生或以教師為中心時,雙方思想直接碰撞,易引發沖突,所以教育情境應作為教學的中心,有利于師生親密關系的形成;其次,教育情境融合了所有與教育過程中的所有元素,能提供全面的課程信息。
3.3交互式體驗通過教育機智達成
教育情境的交互式體驗是通過教育機智達成的,教育機智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體驗學生內心思想的前提,交互式體驗的教育實踐也時刻體現著教育的機智性。被觀察到的教育機智是偶發思想漣漪的行動化體現,是學生思想在教育情境中產生擾動時,教師的一種深切關注而非退出情境后的決策。在教育情境中,對學生思想的關注即交互式體驗并加以同情性理解也是另一序列的教育過程,在此基礎上,課程內容顯現在情境之中,為雙方提供交互式體驗的機會,以達到增進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面對良莠不齊思想的沖擊,教師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對教師的教育機智有很高的要求,閱讀情境同學生交互體驗情境是不僅需要堅定的政治信念,還需要堅實的學科知識和生活閱歷以及其他人格魅力。
教育現象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的一條路徑,是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力有價值的教育方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思想精髓不斷被挖掘,內涵愈發豐富,教育現象學的方法論地位也將得到了凸顯。
(作者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