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娜
我國自1999年開始的擴招政策,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躋身到就業擇業的大軍之中,劇教育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有820萬畢業生,加上前幾屆的畢業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海外留學歸國的學生,當前,我國至少有1200萬的青年待業大軍,而且,當前世界的經濟形勢仍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仍缺乏明顯的著力點。在這樣的形勢下,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提出了應整合資源,集成落實政策,完善服務模式,培育創新文化,加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國院辦于2015年3月11日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在醫學院校中,為了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維,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醫學院校應根據《指導意見》,在教育方面深化改革,為學生營造創新創業教育的氛圍,著力培養他們創新創業的精神,提升他們創新創業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政府為了尋找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大力倡導高校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培養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業實踐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醫學院校應深刻領會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民生布局,加大力度建設具有醫學院校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經驗,努力培養本校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和能力,從而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減輕學生就業的壓力。接下來,筆者就簡單分析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氛圍創設的路徑。
1 整合優質教學資源
要想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和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柚子的教學資源,統籌政府、醫院、行業主管部門和協會、學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各方資源,搭建創新創業協同育人平臺,依托“產、學、研、用”結合的有效培養模式,優化并促進醫學院校與醫院、政府之間創新創業的優質資源形成交叉融合和相互滲透,根據社會發展以及相關醫院用人的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課程體系,既要融合醫學專業的特色,又要突出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課程講師的安排上,應聘請專業理論教師以及校外成功創業人士,尤其是成功創業校友組成的創新創業專門教學團隊,向學生傳授專業的創新創業知識,分享他們創業經歷與經驗,使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獲得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從而多舉措地培養大學生群體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
2 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在醫學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除了向學生傳授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外,學校還應著力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整合學校、醫院和政府的資源,建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以及大學生科技園、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等形式各樣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醫學院校的在校大學生們提供多多的創新創業實踐機會,同時也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與創新創業成功人士交流的機會,從而培養并提升他們創新創業的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創新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3 激勵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
在當前形勢下,政府和學校要加大力度扶持大學生群體的創新創業行為,多方籌措資金,設立專門的創新創業專項資金,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創新創業培訓的計劃項目以及他們創業實踐、成果孵化方面的資金保障。同時,學校還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創新創業的競賽和活動,對于在競賽和活動中取得優秀成績的大學生予以一定的創新創業學分獎勵,并推薦其中優秀的項目并入實驗室開展深入研究或者推薦到孵化基地直接進行項目的孵化。此外,學校還應完善創新創業教師的考核與激勵機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和活動中表現優秀的指導教師予以合適的物質獎勵,同時還要給予他們在職稱評定或其他的各類評比一定的政策傾斜。以此支持、扶持并保障廣大師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創新創業。
4 開展形式各樣的創新創業活動
醫學院校除了整合優質資源、搭建創新創業平臺、激勵師生參與創新創業以外,還要積極開展形式各樣的創新創業活動,比如第二課堂教學、“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新創業成果交流展示會、創新創業研討會以及創新創業經驗交流會,努力培養本校的“創客”土壤,構建具有醫學院校特色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加強培養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業實踐,從而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的靈感,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進而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
總之,在當前形勢下,醫學院校要根據國家推行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本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樹立創新發展的理念,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激勵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同時還要開展形式各樣的創新創業活動,以此提升醫學院校的教育質量以及創新創業教育水平,從而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