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剛
引言:近幾年,在包括教育在內的各個領域中,都能夠見到信息技術的“身影”,如何將教育和信息技術進行有效融合,自然成為研究的重點。以小學數學課堂為例,信息技術的出現,不僅能夠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傳統課堂教學存在的枯燥、無趣等問題也會得到有效解決,對小學生而言,身處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是保證自身學習效率得以提升的關鍵,換句話說,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幫助。
1 小學數學課堂運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作為小學數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圍繞著“圖形與幾何”展開教學的目的,是對學生的幾何、空間觀念進行培養,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受自身學習能力和水平制約,在頭腦中對幾何圖形進行準確建構的難度極大,這就是導致教學效率始終無法得到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原因。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加強教學過程形象和生動的程度,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對所接收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信息技術的作用還體現在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制約,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思維、應用還有空間想象能力進行培養的方面,當然,信息技術給教學內容豐富程度帶來的影響同樣十分直觀,“圖形與幾何”的特點決定了畫圖是教學的主要環節,信息技術能夠在保證畫圖準確性的基礎上,縮短畫圖所需的時間,這是較易被人們忽略的一點。
2 信息技術在“圖形與幾何”中的具體運用
就“圖形與幾何”而言,信息技術的加入給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學生可以通過更加直觀的方式,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知識。基于此,保證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積極作用的充分發揮,就顯得很有必要,下面就圍繞著“圖形與幾何”、信息技術的具體運用展開討論。
2.1 遵循多樣化的教學原則
首先,教師應當明確學生間的差異普遍存在,只有這樣才能以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表現出的水平和能力為依據,完成對教學計劃與評價進行制定的工作,在培養學生理論素養的過程中,保證信息技術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以“圓的認識”一課為例,在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就可以選擇多媒體作為輔助工具,在電子交互白板上確定點a和由點a延伸出的線段b,將點a進行固定后,通過逆時針或順時針旋轉線段b的方式,形成圓c,和書本上靜態的文字和圖片相比,信息技術將圓形成的過程通過動態的方式展現在了學生的眼前,這樣做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實踐結果表明,作為小學數學的重難點,運用傳統方式對“圓的認識”一課進行教學,不僅會加大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還會使學生產生抵觸甚至畏懼的心理,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在解決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為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 對教學所需圖形實例進行豐富
符合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思考、探索、體驗以及理解更加有利,正是因為這樣,小學教師才更應該在課堂上,將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數學問題或現象加以呈現,這樣做能夠通過縮短數學和學生間距離的方式,使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具有更加深刻的體會。信息技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提供生活問題、現象和情景等教學資源的方面,與其他技術相比,信息技術在網絡性上具有的優勢,使其在查找資源時,更加“得心應手”,換句話說,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在豐富學習資源、增加課堂知識量等方面,具有無法被替代的重要作用。
2.3 將教學過程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小學數學課堂都面臨著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小學生所處年齡段具有的特征,決定了他們較初、高中學生而言更加活潑、好動,如果教師在組織課堂紀律方面投入過多的精力,就會導致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完成,如何保證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自然成為了提升教學效率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信息技術,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降低學生對數學產生厭倦心理的可能性。信息技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活躍課堂的氣氛,另一個是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溝通提供平臺。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加大對學生進行監督力度,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信息技術被濫用的情況出現,還能夠為教師提供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途徑。對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對學習效率的提升同樣十分重要,以“圖形周長”、“圖形面積”為例,添加輔助線是保證計算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在剛剛接觸這一內容時,大多數學生都無法做到準確掌握輔助線的添加規律,此時,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對添加輔助線需要應用到的知識具有更加形象并且直觀的了解,課堂的趣味性自然隨之增加。
結論: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對信息技術加以運用,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包括多媒體課件在內的信息技術,擁有將知識或概念由抽象化向直觀、具體進行轉化的優勢,這就決定了在開展涉及“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活動時,合理運用相關技術,既能夠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為教學活動的高質量完成提供幫助,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必然會被更加廣泛地應用在課堂上。
(作者單位:深圳市福田區荔園外國語小學西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