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英
張某,男,XXXXX學院xxx班學生。該生2016年入學時,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學二年級時,該生父親去世,其家庭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因為拮據的生活困境,該生一度時期精神低迷,郁郁寡歡,學習成績下降明顯。
該生班主任發現后,給予了多次開導和安慰,并與班上學生代表商得一致,把該生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程度提升為特困,并按照學院助學金的評定要求發給其特困助學金。該生的生活得到了較為妥帖的安排,但是該生的精神頭依然不高。我多次找他談心,也是收效甚微。
鑒于此,作為該生的輔導員,我覺得有必要全面了解他的家庭情況以及他以前的生活狀態。于是,我私下多次和他的家人通電話,了解其家庭狀況及該生以前的性格、習慣、愛好、學習等情況。我綜合研判獲取的該生各種信息后,很快認識到:該生面臨的問題不單純是經濟困難問題,還暗藏著深深的心理問題。
該生來自農村,在家排行老小,父輩幾代人都在家務農,家庭條件較差。在他長久的記憶中,他的父親身體一直不好。加之,他的姐姐過早出嫁,照顧家庭的重任就落在他和他的母親身上。家庭的困苦和艱難給該生的身心造成了長期的壓力,以及由貧窮所衍生出的自卑,加注在該生的心理上,猶如千斤。他父親在他讀大二時就病逝,更是給他以沉重的打擊。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我查閱了大量相關心理學和教育學書籍,最終斷定只有想方設法激發該生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并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其體驗某種自食其力的成功,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化解他內心的癥結。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時間里,我逐步采取了以下措施,對該生實施了“潤心”策略。
首先,調動友情溫暖他。我先后約談該生的五名舍友,了解他平時的喜好,和私下的言談舉止,建議該宿舍同學集體利用周末外出,到附近自然風景區或歷史文化圣地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目的是用集體的溫暖帶他進入大自然的懷抱,以生存者的身份去享受平常生活的愜意,啟發他用旅游者的身份去反觀歷史的更迭,達到放松心情,調適自我,接受現實,暢想未來的目的。
其次,推薦兼職鍛煉他。我在該生與同學們出外旅游歸來后,找其談心,表示要給他推薦一份校內學生助理的工作。他聽了后,開始有點畏怯,害怕難以勝任。我反復鼓勵他,把一個老師所有的信任感都投遞在他身上,并利用人的想象力,催促他產生渴望獲得勞動報酬后那種“自食其力”的價值感,當然,與此同時,我也清楚告訴他,希望他借此機會試著打開自己內心,學著去和更多的人群交流溝通,獲得新的友誼。
再次,分享人生勉勵他。連續三個月來,每到月底,我主動約談該生,分享人生酸甜苦辣。一般情況下,我都是先聽他講當學生助理的感受,再根據他的談話狀態,適時切入話題,將自己曾經的生活故事,更多分享了我遇到的一些困惑與逆境,尤其是真實地給他再現了我當時戰勝困難的心路歷程。這樣做的效果很明顯,我們以心換心,贏得了相互信任,建立了真正的亦師亦友的關系,也為他找到了一個心情傾瀉的日?;馈?/p>
隨著這些“潤心”策略的開展,我發現該生在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也慢慢地發生了轉變。
一是該生在接人待物時懂得了微笑。
二是該生在班集體事務中開始主動承擔任務。
三是該生開始在校外主動尋找第二份打工賺錢的機會。
這些轉變背后的原因,我最終也在該生那里得到了求證。
他說,通過校園兼職獲取報酬后,體會到了自立自強的價值感,從而在表情狀態上煥發出了對人生的樂觀精神;兼職工作帶給他的一點薪酬,讓他在“自食其力”中慢慢生發出要為家庭分擔憂愁的決心和責任——一個人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在他的心里開始扎根;兼職工作作為他求得自立的一條途徑,反過來也激發他要更加努力地去學習,掌握本領,將來撐起家里的一片天空,為他的母親創造優質的生活條件。
一個學期過去后,我明顯感覺到,該生精神煥發,熱心班團集體活動,對于自己未來的奮斗方向也十分明晰。通過對該生困難期的有效幫扶,我也滿心歡喜。靜心思考整個幫扶過程,我認為至少有一種工作理念和一種工作原則對以后類似案例有借鑒作用。
這種工作理念是:勤工助學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素質提升和心里問題的化解,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功效。對此,我們可能以往認識并不充分。
首先,人們簡單地將勤工助學等同于“經濟扶助”,過分重視勤工助學的經濟效益,還未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也是滋潤心靈、振奮精神的重要環節。
其次,勤工助學的主體不僅僅屬于那些內心本來就強大的有志青年,也應該鼓勵那些有點自卑的貧困生,去嘗試勤工助學,讓他們找到強大自我的契機和入口。
再次,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加速了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進程,也進一步增強了大學生的自立意識和勞動觀念。參與勤工助學活動的過程實質上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對他們世界觀 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這種工作原則是:將貧困生的消極心理轉變為積極心理。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在自卑、焦慮、抑郁、悲觀、人際關系不適應等方面。這就需要采取助困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貧困大學生“心理脫貧”。一般而言,以下四種具體措施可以采用。
第一,物質解困是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對貧困生而言,導致他們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貧困的影響,因此,物質幫助是必要的,這是精神解困、心理解困的前提和基礎。除了利用高校獎、貸、減、免、補等款項,尤其推薦加強勤工助學活動,從而使貧困大學生從根本上消除心理焦慮。
第二,關愛貧困生,使他們有家的溫暖。對待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克服歧視心里,傾注更多的關愛。與他們交流是一種生命與靈魂的交流,要用心去付出。要花力氣對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各方面給予充分的了解,設身處地的替他們著想,關心他們,讓他們有家的溫暖。這樣他們才會對老師有信任感和親切感,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困難說出來。同時,對貧困生要分別去了解他們的個性心理,認識能力和氣質類型,并加以區別對待。
第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問題的引導。要注重培養貧困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對他們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完善自我意識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的艱難險阻可以檢驗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鼓勵他們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引導他們以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梢酝ㄟ^各種形式進行心理健康與挫折教育。
第四,注重培養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現代人的核心素質,責任感的強弱直接反映一個人素質的高低。責任感強的人能迅速打開局面,被上下左右的人接受和贊揚,因而能為其自身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氛圍,開拓更大的空間。勤工助學對培養貧困生的責任意識有著獨特的作用,要讓貧困生從思想上真切的感受到國家學校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從而激發他們的熱情和勇氣,培養強大的責任感,堅定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的信心和決心。
總之,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高校收費制度的實施,部分大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引發一些心理問題。高校貧困生作為大學校園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傾向。做好這部分學生的思想工作,確保他們身心健康,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單位:陜西青年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