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倩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競爭等外來目標。”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在于創設新穎別致的課堂教學情境,這樣才能使小學生愿學、愛學。教學實踐證明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可以營造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教育境界,使學生受到感化和熏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良好的教學情境還可以使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狀態,易于引起學習興趣,從而去主動探究新知。因此,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1 創設“疑”境,引發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在需求的基礎上產生的,當一個人有了某種需求時,才會對一些相關事物引起注意,從而產生學習興趣。設置懸念,創設情境,就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采取的教學手段。它能使學生懷著積極地心態,滿腔熱血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問題是一切學問的開始。有學則有疑,有疑必有問,疑問設得巧,可達一問千層疑之功。“疑則思之始,學之端“。疑問設得越懸越能吊學生胃口。若常運用問題,巧設懸疑情境,于課堂上興風作浪,推波助瀾,以此引趣激思,定會吸引孩子的好奇心,牽著他們走進課堂,走進書本,效果自佳。
1.2 創設“動”境,發展思維
運用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輔助手段,它集圖形、文字、聲音、動畫于一體,能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枯燥問題興趣化。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把課本中現成的結論轉化為學生探究的對象,促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為下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3 創設“議”境,拓寬思路
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些“議”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智慧都能夠得到盡情的發揮,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圖片的展示,以討論的形式,用問答的方式將將要學的知識灌輸在學生的頭腦里,使之形成“頭腦風暴”。
2 依據教學情境,探究學習新知
布魯納說:“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數學教學說穿了就是探究的過程,沒有探究,便沒有數學的發展。在教學中積極搭建探究平臺,提供探究機會,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和興趣。
例如,在“近似數”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什么方法將準確數改成近似數?”這樣的設計,其指向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發現方法的推導過程和思考上。在教授中,我首先向同學們出示一則信息,要求學生讀信息中的數據。而后老師進行提問,教師最后總結近視數,也就是說餐位的數量有可能比5000個多一些,也有可能比5000的少一些,那么我們跟大約5000這個與準確數很接近的數叫做近似數。
通過講授知識,使學生們理解并學會應用近似數是本堂課講授的目的。近似數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用到,例如:我國每天都有新出生的寶寶,也有因為某些原因失去生命而死亡的人,因此,我國的人口數在不斷變化,數字近乎龐大,因此不能用準確數來表示,所以只能用近似數表示,由此看來近似數不僅在學習中重要,而且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也很重要。
在學習的過程中,實際上還蘊含了一個數學的思考方法,即利用舊知解新知。就是根據剛剛學的準確數與近似數很接近,近似數又方便記憶的知識,歸納出準確數改近似數的方法。此問題一經提出,通過師生一問一答的方式,學生就置身于情境中,或獨立思考,或與人合作討論,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
3 通過教學情境,寓教于樂
華羅庚曾經指出“數缺行則少直觀,行少數則難深入。”強調的是教學中的“作”。我們知道,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而數學科學的特點更是高度抽象化,尤其需要通過直觀教具、學具的演示操作,才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我常針對兒童特點,結合教材內容以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創設生動形象、具體直觀的學習情境,通過講授式、活動式等方式刺激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淺白明了、通俗易懂的直觀情境中學習深奧的數學知識。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加深了印象,協調了雙手和大腦,培養了同時動手、動腦的習慣,受用無窮。
每個人都期望成功,學生學習亦如此。成功是教育的第一條信條,是兒童學習的內在力量的源泉。師者倘若對學生學習要求,能顧及他成功的經歷,就會使他朝向更高的目標去努力。太容易的事情做好了沒有成功感,反之,極其困難的事情又無法完成。只有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因為讓學生有機會獲得學習上的成功,就是對其才智的肯定,它能激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尊感,能增強學生的內在動力。正因為是力所能及的,每位學生都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設計方案、或發現結論,無論程度如何,都會給學生帶來快樂,這種快樂感使學生心甘情愿繼續尋求更多、更好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進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進行數學交流的能力,而且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發展每個學生的潛能;不但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愉悅,還能因人而異,學到不同的數學知識。
總之,優化數學的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數學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活動。學數學就是做數學,就是去解決一個問題,獲得一種體驗。如此說來,創設貼近自然、社會、生活的;新穎、別致的;能激起學生強烈求知欲的情境,是教師任重而道遠的教學活動。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有情境,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社會生活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鮮活教材。本人愿與廣大同仁不斷學習和思考,不斷探索和嘗試,在優化數學實踐活動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堅實的腳印,為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努力,再努力!
(作者單位:渤海新區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