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作為語文教師,要把握統編版教材特點,把握好學段的閱讀目標特征,準確定位好教學的認知基礎,回到教育的起點,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
特級教師沈大安指出:非連續性文本不是由段落構成,它基本是由數據表格、圖表和曲線圖、圖解文字、憑證單、使用說明書、廣告、地圖、清單、時刻表、目錄、索引等組成。教學中要進行同類文本的比較,或結構,或內容,或語言風格,或對課文文本內容的拓展延伸,也屬“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范疇。它具有直觀、簡明、醒目、概括性強、易于比較等特點。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于提升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我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 整合教材資源 探索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方法
1.1 以現行的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老王》為例,對非連續性文本有關的資料進行比較。結果如下:
課文的插圖是非連續性文本最直觀的呈現。統編教材中《阿長與〈山海經〉》由原來1幅圖片變成現在2幅,《阿長與〈山海經〉》增加的這幅圖中,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插圖這一非連續性文本直觀形象、鮮明生動的特點,讓學生想象故事內容,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老王》一課沒有插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進行適當拓展,隨機插入老王畫像等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從畫像中直觀感知老王的特點。學生從圖畫中獲得與文本主體一致的有用信息,利于學生進行文本的朗讀體悟。
預習提示、課后練習、積累拓展的設置方面,更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積累,學生的生活情境。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這樣的指向,是基本信息提取,更傾向于考查學生利用非連續性文本能否把握閱讀的大意,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得出自己的觀點的能力。
1.2 整合教材資源
從資源入手,了解編者情感、編寫意圖,是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設計有效教學的依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插圖、預習提示、課后練習、積累拓展、小資料等領會編者價值取向,叩擊文本關鍵點,使學生從這些非連續性文本中感受文章的意蘊,感悟人物優秀品格的光輝,陶冶自己的情操。
2 利用教材資源 提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不僅能夠閱讀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把握統編版教材特點,把握好學段的閱讀目標特征,準確定位好教學的認知基礎,回到教育的起點,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
《阿長與〈山海經〉》課后第二題中,讓學生在通篇閱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討論并完成。這一題目的設置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與閱讀經驗,根據題意要求,要會抓住文中負載信息的關鍵詞句,進行取舍整合,達到閱讀訓練的目的。這樣的練習設置的語文課程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其所指向的學段教學目標也必將通過中考這一特定的途徑得到不斷的明晰,最終落實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之中。
學習《老王》一課,在“初識老王”時出示老王的畫像這一非連續性文本(下文有提及),學生對老王有淺顯的認識后,再“走近老王”,出示老王檔案,讓學生快速讀文后填寫:
學生通過閱讀,填寫非連續性文本信息,理解預習提示第一題“閱讀課文,想一想,在作者眼中,老王是個怎樣的人?”就有了很好的突破口,降低學生在自主感受、理解中的難度,對老王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提升了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
《老王》課后第二題“讀完這篇課文,也許你會聯想到下面這些詞語:窮苦、命運、平等、尊重、同情、人道關懷……你能結合課文內容,圍繞其中的一兩個詞語談談感受嗎?”這種練習題的設置,是要求學生在讀完課文后,能提取相關的信息,這也是閱讀素養檢測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從七年級的教學開始,就要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利用小組討論等機會常常做這些訓練和練習。長此以往,會慢慢發現一些規律和思路,那就是提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訣竅所在,也是語文知識技能得到提高的表現。
總之,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立足教材,吃透教材,在備課上舍得下功夫,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只有提升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能力,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亳州學院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