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瓊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但是目前城鄉教育資源存在巨大差異,大學生支教在給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面臨著支教短暫性等問題,如何讓支教過程中所帶去的思想和理念真正的與當地的教育所融合從而可持續的作用于當地的教育是值得思考和進一步完善的。本文將簡單介紹“生態化教育理念”的相關概念,了解生態化理念在可持續支教中的重要作用,明確大學生在支教過程中應用生態化教育理念時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此類問題做出細致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
教師的生命狀態影響著被教育者的生命狀態,支教者作為特殊的教育者,更有責任將自己向真、向善、向上的激情長久的傳遞給學生,所帶去的不是曇花一現、不是此刻的溫存而是可持續的質的影響。現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預示著在人類進入到生態文明階段時,教育的生態化發展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并且以不同的生態形式表現在各種領域當中。大學生支教的“生態化教育”主要體現在因地制宜的設計課程、創新融合的素質培訓以及獨特學生的私人定制,這有利于解決支教短暫性、支教“后遺癥”和支教形式主義等問題,是促進支教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1 大學生支教的現狀
①大學生支教私心大于公益心;支教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獲得學分,支教證書有利于就業或出國留學,這使得參加支教的人數增加,支教的時間減短、內容表面化;
②支教活動華而不實;大學生支教在一定程度上給當地帶去新鮮的血液,然從整體上來看受支教時間的限制活動,只限于表面宣傳、而一些新的活動在大學生走后當地學校無法再次開展;
③缺乏長期聯系;大多數大學生由于支教地點選擇不同,每年在支教后與當地學校和學生很少長期聯系,缺少資料傳承,是短暫性支教顯示出游玩性。
2 可持續支教中應用生態化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①生態化教育理念帶動鄉村發展;現階段教育界引入生態化理念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環境生態化,教育生態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教師輔助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自主思考的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其借助自然課堂鼓勵學生發展,進而推動地區進步;
②生態化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河南省許昌市一名鄉村教師曾提出“循自然之道,悟生命真情,育天之嬌子。”的教育理念,他認為:“每一位學生都擁有一臺上帝牌電腦也就是他們聰明靈動的大腦,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充分開啟并科學運用這臺天地間最高端、最神通廣大的電腦。”而教育生態化理念強調個性教育、終身教育,主張教學與自然相結合,鼓勵學生走進自然獨立探索,這和支教者主張帶動學生自助思考、開拓視野的目標不謀而合。
③生態化教育理念解決支教短暫性一次性問題;教育的核心是培養有思維能力和獨特見解的人,而教育生態化作為一種新的價值觀念,是傳統教育理念向生態化教育理念的轉變,相比 “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遵循人與自然的生態化發展規律,強調人如何發展才能夠使社會變得更加和諧,而不是人如何去征服自然。現金大學生支教的地方多為偏遠農村,看似這些地方落后實則是最好的課堂:帶領學生到戶外上寫作課、用自然優勢開設寫生課、手工課,例如畫“樹葉畫”、標本制作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法帶到鄉村的課堂不是支援教育而是教育分享,進而使得短期支教變成可持續支教。
3 支教可持續生態化發展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①支教者經驗缺乏,據調查連續三年參加支教的人僅有7%,連續兩年參加支教的占29%,大多數同學僅為第一次參加支教活動。大學生可以在能力范圍內增加支教次數,使支教走向日常化;
②支教內容與當地教育水平難以融合,全國每年約有10萬大學生開展假期支教,但90%的大學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而大學生相對于專業的教師,教學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學校大力宣傳,并給予一定幫助;控制參加支教的學生數量并給予相應的培訓,同時大學生本身要加強自身培養多了解相關方面的知識;
③當地村民不理解,大學生在支教地點調研和選擇時先做好溝通工作,保證可以帶學生到學校附近寫生;
④安全問題,選擇政府支持的地方開展支教,帶領孩子到戶外開展活動時邀請學校老師或村委會領導同行;
⑤支教資料的保存和傳承問題,鼓勵選擇同一支教地點或相近的,支教團隊內部設專門的人管理資料,建立受教者資料檔案,同時加強歷屆支教隊員之間的聯系。
4 結論
在支教興起的十年后,建立完善的支教體系,走可持續發展的支教道路顯得更為重要,自然便是一個天然的智慧信息場,宇宙的每一事物都是信息之源,智慧場將自然形成的高維次智慧信息作用于每一個生命體。在天宇智慧信息場里,孩子生命的根須、智慧的根須,只有深扎在春天的沃土里,接納靈氣,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將生態化教育理念結合實際情況應用與短期支教中、做好支教隊員的選拔和培訓工作,從而真正的帶領學生、帶領支教者自身容身于自然這塊大的天地,全面發展自身潛質,做好人與“天宇智慧信息場”的“連線”,讓短期支教可持續發展是支教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