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
看見利用碎片化學習英語的人,不用焦慮,要知道,自律,才是學習提升的本質。
這樣一種現象,總讓人焦慮。
地鐵里,通勤路上,人手一部手機,翻看著各式新聞、公眾號,津津有味地刷著電視劇、打怪升級,和朋友聊天、語音。而正在這時,地鐵到站,上來一個陌生人,拿著手機,背著單詞、學著英語。
朋友圈里,也會不時有人亮出“100天讀完4本英語書,在‘薄荷閱讀的第58天,已讀59667字”“極光單詞打卡第10天”……
至此,學習英語的焦慮油然而生。
碎片化學習自古有之
碎片化學習是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背景下誕生的一種學習方式。科技進步、閱讀載體變化、浮躁求快心理,讓在時代滾滾車輪之下掙扎的大眾,誕生了大量碎片化閱讀與學習的需求,人們企圖節省時間,用更短的時間了解更多的知識。
碎片化學習自古有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就曾提倡,學習要隨時隨地、千方百計,馬上、枕上、廁上都是學習之處,一刻不能放松。
無疑,碎片化學習有其特有優勢。而為了搶占碎片化學習的市場,拓詞、百詞斬、扇貝、云詞等背誦單詞,英語學習的App與小程序頻頻出現,火爆朋友圈的薄荷閱讀也以其分級閱讀的模式獲得了大眾的青睞。
以薄荷閱讀為例,這是一款基于微信端的英語學習小程序,口號是100天讀完4本名著,4個故事拆分到每天閱讀。薄荷閱讀先進行詞匯量測試,選擇相應的等級,不同等級的書單不同。最低級別的入門程度,要求詞匯1500以上,100天完成10萬字左右的閱讀量。
乍一看,十分符合英語學習的要求,且讀小說比枯燥文章更有意思,增加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
可是,碎片化的英語學習真的有效嗎?
英語學習App的監督被認可
“頻道”切換頻繁致使學習效率低
“各種英語學習手機程序紅火起來的原因,是因為觸及到了學習英語的痛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懶惰上。”新航道澳洲學校校長馬婧璇表示,學習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只有持續,才有成績,各類App的提醒作用相當于有人督促學習,實現一個打卡的功能,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
“很多人喜歡各類英語學習的軟件,是因為跟線上課程相比,不需要大塊時間聽課,利用碎片時間,例如等車、通勤、排隊等時候學習,占用時間少。”除此之外,這類學習形式輕松,不是簡單的學知識,而是通過閱讀的形式,輸入型學習,儲備英語能力,厚積薄發。
當然,贊成的聲浪越高,反對的聲音也就越大。
英語學習類App基本都是基于自學的輕應用軟件,在營銷機制和學習獎勵方面對學習者有促動作用,激發學習者的自我碎片時間用以學習,其好處是能調動起部分用戶的積極性。尤其在今天這個不學習就被淘汰的社會認知之下,這種獎勵學習的機制使新用戶不斷加入,產生雪球效應,畢竟英語學習人群是巨大的。
但從目前App提供的內容看,他們并非一款真正的學習課程軟件,只能定義為一款學習輔助工具。“從工具的初衷看,希望調動學習者自主學習、興趣學習的期望是美好的,然而很多學習者是為了撿回英語、刷存在感、獲得心理比較優勢等非學習目標加入學習。”英培國際教育校長王耀寧告訴《留學》記者。
從學習模式看,這種碎片時間的學習效率是極差的,學習者在每天的各種事情與學習中不斷切換頻道,最終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堅持不下來,一種是堅持中發現收獲并不大。
英語App的初衷是增加輸入
但中國學生恰恰欠缺輸出能力
英語是一門語言,需要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軟件的初衷是增加輸入,對于英語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尤其是對于一些想出國留學的孩子來說,因為國外高中,高考的必考科目是根據已讀小說、劇本或電影等進行文章寫作,分析場景,闡述理解。這類閱讀軟件的方式是適合預備出國留學學生 的。
但是,緊隨輸入之后,需要輸出,而這是中國學生的典型劣勢,也是中國英語被稱為啞巴英語的原因。在運用小程序增加輸入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其他英語能力的培 養。
其實,不論各種英語學習小程序的作用如何,他們在一定程度下反襯出的,是中國人學習的焦慮。
在2008年以前,為了迎奧運,提倡全民英語學習,這是中國近現代最大規模的一輪英語學習風潮,然而這股風潮并沒有帶來全民英語的實質提升,歸根結底還是平時不怎么使用英語。
英語本身并非器物工具,英語能力會因為時間消磨而降低,所以平時工作、生活不使用英語,那么興趣之外,英語學習的價值和動力基本不存在。英語學習的主體仍然是在工作、學習上對英語有強烈需求的人 群。
針對有使用英語需求和興趣需求的群體來說,真正的提升還是要放在課堂系統的提升,小程序、小應用都是保養性質的學習,或者說是有幫助的記憶、練習、交流、創造學習氛圍等,是興趣和輕需求使然,但并不代表其與真正課堂發生實質的關系。
慕課做過統計,真正能在網上堅持將一門課堂學完并拿到合格成績的人不足10%,這也充分說明每一個學習者通過自律、自學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是有多么的難。
所以,看見利用碎片化學習英語的人,不用焦慮,要知道,自律,才是學習提升的本質,只要足夠堅持,你在家里上網課,在地鐵刷電視劇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