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禛平
“哪怕只有一個人因為我,認識到廿四節令鼓,認識到它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那我的努力就算就沒有白費?!?/p>
在馬來西亞,有一個特殊的群體—華人群體。他們主要是明清到民國時期從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華人后裔,他們遠渡重洋,在遠離家鄉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為了堅守自己的文化根源,當地許許多多的華人,依然保留了寫漢字、說中文、慶祝農歷新年、推行華文教育的傳統,數百年來堅定不移。
王應理就是來自其中一個華人家庭,2008年的秋季,他從馬來西亞的華文獨立中學寬柔中學畢業之后,在當地華教組織的幫助下,成功申請入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便開啟了從馬來西亞到北京長達五年的留學歷 程。
在北京弘揚傳統文化的馬來西亞華人
跨越4651公里的漫漫長路,飛機落地,踏上異鄉的土地,王應理首先感受到的卻不是滿滿的距離。路邊指示牌上的簡體中文與耳旁時不時傳來的普通話,對于祖輩都是華人又從小接受華文教育的王應理來說,既陌生又熟悉。
然而,初來乍到的興奮勁兒退去,王應理漸漸感覺出了不同,回想起在馬來西亞,雖然沒有政府支持,可是當地華人都在身體力行地保護、傳承中華文化,人人都為推行華文教育不遺余力。相反,在北京,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積淀的文化之都,卻沒有他想象中那么濃厚的文化氛圍。在這里,他總能看到發達的、日新月異的科技,卻很少看到有人傳承發揚傳統文化。
但在這里,仍有讓他感到熟悉的聲音,那便是廿四節令鼓的鼓聲。早在2005年,兩位清華大學的馬來西亞留學生梁俊文、羅同順共同創立了北京第一支廿四節令鼓隊—南擊手,當時鼓隊的招生對象以馬來西亞學生為主,旨在凝聚所有在異地求學的馬來西亞留學生。王應理來到北京求學,自然也加入其中,與其他同鄉隊員一起,在鼓聲中找尋著熟悉的家鄉氣息。
廿四節令鼓,是由馬來西亞華人已故藝術家陳徽崇及詩人陳再籓在1988年聯合創作出的一種文化表演項目,此項目創立二十余年,受到當地華人的喜愛和推崇,更是在2009年被列為了馬來西亞非物質文化遺 產。
廿四節令鼓在其原型廣東南獅鼓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在節令鼓的鼓身上加上了手寫的二十四節氣的書法漢字。“廿四節令鼓糅合了傳統書法、二十四節氣,還有一些傳統鼓技中吶喊、敲擊的技法,其中蘊含的文化核心在于傳統書法藝術和節氣含義?!蓖鯌砣缡钦f。
王應理認為,隨著時代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在生活中漸漸淡去,像二十四節氣這樣在古代用來輔助農業生產的節氣、節令劃分,在現代已經漸漸失去原有的功能。他告訴《留學》記者:“這些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東西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不應該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我們的孩子也許用不到二十四節氣來看農時,判斷天氣,但這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卻是一個民族得以傳承維系的源頭所在,是最不應該丟掉的東西?!?/p>
“因為鼓本身就有很強的號召力、凝聚力還有振奮人心的效果,老師們想要這樣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表演形式,將節令鼓里面融合的中華文化傳承,發揚開來。”鼓聲響起,帶來的并不僅僅是激奮人心的撼動效果,創始人更想要通過鼓聲,凝聚起這片土地上所有華人的民族精神。
節令鼓的歸回故土路
2011年,抱著傳揚傳統文化的目的,也為了將節令鼓推廣給馬來西亞以外的學生群體,王應理決定在北航創建廿四節令鼓社團,招收感興趣的成員,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文化項目,關注傳統文化。但創建社團的過程并沒有他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除了要準備各種文書,去學校各個部門報批之外,學校還要求新創建的社團需至少招募10個有相關興趣的在籍學生方可允許注冊。
王應理回想起當初為了注冊社團做的準備工作,仍然記憶猶新?!拔艺伊耸熳R的留學生朋友,跟他們一一介紹廿四節令鼓,請他們一起參與,雖然不是人人都感興趣,可他們都很積極地幫助我一起完成組織注冊社團的工作,在他們的幫助下,經過多重準備,我們的社團才終于建立起來。”
社團剛剛成立,王應理對很多工作都十分陌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收到了學校“百團大戰”的邀請。由于缺乏經驗,來不及準備招生柜臺和傳單,他錯過了午間人流量大的高峰時間,只能在下午下課時段匆忙抬了一面鼓,去到指定的柜臺位置招攬學生。王應理回憶說:“下午人流量明顯不如午間下課,所以擺設柜臺的社團也相對較少,我們招了許久都無人問津,最后快要結束時才招到唯一一位看到廣東南獅鼓走過來詢問的廣東同學,雖然只招到了一位同學,但也算是個好的開始,辛苦沒有白費?!?/p>
萬事開頭難,在“百團大戰”之后,經過多方努力,社團終于招到了真正熱愛節令鼓的成員—幾位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馬來西亞留學生?!皞髅酱髮W的同學因為熱愛打鼓,無論刮風下雪,都會換乘將近兩個小時的地鐵,來到北航參與訓練。他們在來回路上也不忘練習,在地鐵上幾個人揮舞著手中隱形的鼓棒,在車廂中唱譜復習?!?/p>
時間久了,社團漸漸步入正軌,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北京交通大學社團聯合會邀請北航社聯派代表參與社團之夜,廿四節令鼓社團就在那一次的演出上真正嶄露頭角。從那以后,王應理和隊員們陸續受到其他高校的邀請,參與社團展演、運動會開幕以及文化節等演出。“那段時間天時地利人和,幾乎可以說是節令鼓在北京發展的高峰時期,我和隊員們去過交大、對外經貿大學、語言大學、地質大學等進行表演,大家都很喜歡節令鼓,也因為它成為了很好的朋友?!?/p>
因為有著共同的目標和愛好,隊員因此有了更強的凝聚力,但由于這項活動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訓練和磨合,所以即使節令鼓普遍受到各高校學生的喜愛,參與進來的人數卻始終沒有大幅的增長。提起這件事,王應理也不無感嘆:“時至今日,我也沒想出一個很好的辦法能有效的在快節奏的城市里,更好地推廣諸如廿四節令鼓之類的傳統文化類活動?!?/p>
薪火溯源
時代變奏中敲響傳統鼓律
在中國的留學生活因為有節令鼓的陪伴而增添許多特別的色彩,然而隨著短短幾年的留學時光一閃而過,王應理也面臨著畢業回國的情境。誰都沒有想到的是,高中理科、本科工業設計、碩士研究生企業管理專業的王應理,沒有像喬布斯那樣,做一個自研自銷的公司負責人,而是選擇回到馬來西亞,繼續將節令鼓發揚光大。
“維系北航廿四節令鼓社團,是當初我本科畢業后,決定繼續留在中國讀研的主要原因?!边@次,王應理從北航畢業之后,沒有嘗試找其他工作,而是毅然返回馬來西亞,繼續投身他所熱愛的節令鼓事業的理由,和當初選擇繼續讀研的原因異曲同工,“打鼓既是愛好也是工作,現在我在家鄉的小學開辦節令鼓興趣班,是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馬來西亞的小孩子更多地接觸到自己民族的文化。馬來西亞不像中國,在這里很難看到這種純中文,純華人文化的東西,所以我們會更加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文化傳 承?!?/p>
王應理表示,孩子們需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一個更正確的認識,面對節令鼓的發展現狀。他告訴《留學》記者:“其實在我們這邊很多人做節令鼓,但更多人做的是流于表面的形式表演,真的對這個文化有深入認識并建立起正確觀念的人少之又少?!?/p>
王應理認為,過多的改變和創新會違背創建時的初衷,導致節令鼓漸漸開始偏離自己的文化內核。“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一段時間之后,像現在的孩子們不知道肯德基以前專賣炸雞,麥當勞以前專賣漢堡一樣,面對不再有自己特色的節令鼓,他們也會把它當作尋常的一項文娛活動,而不會知道這里面曾經承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化根本?!?/p>
“傳播節令鼓文化的意義,在于讓大家了解到其背后的文化,而非一味求名。我更希望大家不僅僅是認識、熟悉‘廿四節令鼓這五個字,而是能夠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而不是單單只是欣賞一場精彩的表演。任何一種文化,如果不能堅持自己的特色,那么它終將會消失在時間的洪流里面?!蓖鯌砣缡?說。
小孩子被隆隆的鼓聲吸引而來,看到鼓上的書法字,好奇地問媽媽這是什么的時候,媽媽會告訴他們,這個是漢字,是祖輩歷盡艱辛創造并流傳下來的文字。
“其實,當他們問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一半。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鼓扮演的是一個媒介、載體,讓大眾多一個機會可以接觸到我們的文化。觀眾觀看節令鼓的表演,在振奮之余,在馬來西亞或者世界華人心中留下來的那些啟發和思考,才是我們不斷努力、不斷探尋的意 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