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仔細拜讀了遼寧王勇老師為筆者的案例《你是誰?——我與一名“隨班就讀”孩子的故事》寫的評析,深感榮幸。感謝王老師對案例的褒獎,看完評析讓筆者受益匪淺。
看到王老師在文中為小紅“獨立行走12步”的內容安排及最終的效果所感動。敬佩王老師巧妙的教學安排,王老師是一位富有愛心與教育智慧的優秀教師,給了筆者非常大的啟發:給這些特殊學生更多的關愛,為他們的健康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應是體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至于在“評析”中提到的尚待探討之處,筆者也進行了再思考。現向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案例詳細的背景情況及一些不成熟的觀點,供教師們研討。
一、特殊學生“隨班就讀”是江蘇教育發展戰略中的一個改革措施
近年來,黨和國家一直非常關心和重視特殊教育的發展,在《江蘇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蘇教基〔2017〕22號文件)中規定:到2020年,全省各級各類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8%以上,對每個殘疾兒童實行“零拒絕”,給殘疾兒童平等、優質的教育機會。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編入相應班級,讓他們享受正常兒童的教育。融合教育全面實施,基本形成以“隨班就讀”為主體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
目前,在江蘇省普通中小學校中,“隨班就讀”政策已全面實施,它不僅要求普通學校能夠接納同齡殘疾兒童的80%,并為之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更強調從兒童的角度出發,要求學校中的每一名教師對其所有學生的發展與提高負責。
面對現狀,體育教師不得不面對新的教學研究課題。也就是說,體育教師不僅僅要上好課,還要針對生理或心理有障礙的這批學生采取“因需施教”,尋找適應“隨班就讀”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方法,提高他們的身體運動能力,才能使這些學生與其他正常學生一樣,也能具備參與體育鍛煉的能力。筆者的案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二、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教育需要融合發展
“隨班就讀”學生的班級既不同于普通班,也不同于特殊班,既要提高全班學生的課堂效率,又要讓“隨班就讀”學生作為主體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為此,筆者覺得體育教師要特別有愛心地去創設適合他們發展需要的情境,尤其是活動競賽的關鍵環節中,創造機會讓他們發揮個性特點,激勵他們主動參與,讓他們感到集體沒有拋棄他,他與其他學生一樣,也是班級一員。
在平時的教學中,體育教師還要根據這些學生的共性特點和個性差異,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使其經過努力能夠完成,幫助他們縮小與普通學生在思想與行為上的差距,實現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教育的融合發展。
三、體育教師只有“因需施教”,才能促進特殊學生的個性發展
不同人群與內容的“因需施教”對體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師在制訂學習目標時,既要考慮普通學生學習目標的差異,也要了解處于“隨班就讀”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制訂的教學目標力爭全面。對他們既要強調能完成任務的“補缺”,可能更要注重發揚特長,開發他們的運動潛能。
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豐富多彩的各類體育游戲、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形式來適應“隨班就讀”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和類型,滿足他們的特殊需求,揚長避短,提高他們的身體運動能力,增強體質,使他們能夠掌握基本的身體鍛煉方法。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我們不應該盯著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該盯著兒童發展的明天。”作為體育教師要用實事求是的發展眼光看待“隨班就讀”學生,進行評價時,既要肯定他努力、有進步,給他指明繼續努力的方向,也要在提醒及批評的同時,給他指出改進的方法,使其受到教育和啟迪。
對他們的評價要客觀、公正、準確,注意掌握好分寸,既不過褒,也不過貶。經常激勵,但不濫用,只有真正的關愛,才會對“隨班就讀”學生進行啟發和激勵,也會對其他學生起到引導和教育的作用。
評價的手段和形式多種多樣,對于“隨班就讀”學生的評價,要盡可能多地給予他們肯定和贊揚,使他們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培養自信,激起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如何上好有“隨班就讀”學生的體育課,是體育教師面臨的新課題
隨著越來越多的特殊學生進校“隨班就讀”,必然給體育教師的教學帶來相當大的困難。
當廣大體育教師面對這一新的課題時,是知難而退,放棄對他們的特殊體育教育,還是迎難而上,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呢?
筆者認為:是樹兒,總會發芽;是花兒,總會開花;是人,心中總有理想和追求,特殊學生也不例外。
體育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想方設法盡快熟悉與掌握特殊教育和特殊體育的專業知識及技能,研究適合他們的教育教學方法,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貢獻體育教師特有的教育智慧,為他們更快、更好地今后融入社會、為未來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礎。
為此,筆者建議全國所有參與“隨班就讀”學校的體育教師,利用《中國學校體育》雜志這個平臺,大家都來交流與研討:
如何既能面向普通學生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也能照顧到這些特殊學生的“因需施教”,以便更好地幫助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