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怡
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中所展現的不單是精彩的內容,更多的是通過文學作品傳遞中華傳統美德,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傳遞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文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德進行簡要的研究和分析。
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眾多傳統美德,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傳遞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在眾多的傳統美德中,我認為意義深遠,直到當下的主要有以下這些,一是精忠報國,精忠報國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最質樸的情感和品性,她作為一種“千萬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愛親人愛家的情感升華,由此也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報國、保家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二是誠信知報,誠信知報“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涵義是誠于己,誠于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信”是守信用、講信義、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報”即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些也都是組成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國道德質樸性的重要表現。三是謙和好禮, “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處于對長上,對道德準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謙德亦根源于仁德辭讓之心,其集中體現就是在榮譽、利益面前謙讓不爭,以及人際關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體現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氣”,在人際關系中為“和睦”,在價值取向上為“和諧”,而作為一種德性為“中和”,“禮”、“謙”、“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我認為愛國、誠信、謙虛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最為重要的美德,而這些美德也在中國傳統文學中有著眾多的體現。
中國傳統美德展現在很多的經典文學中,通過細膩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使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了美德的思想。一是愛國愛家,愛國愛家是中華民族最為核心的美德,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隨處可見,其中最為經典的是《岳飛傳》,岳飛從一個貧苦的孩子成長為一位將軍,始終秉承精忠報國的思想為國效力,奮勇殺敵,即便受了冤屈也沒有忘記國家,通過細膩的人物思想變化將精忠報國的中華傳統美德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他如《從軍行》、《滿江紅》、《離騷》、《史記》、《世說新語》等都在其內容中傳遞著愛國的思想。二是誠信知報,誠信知報也是中國傳統的美德,尤其是現代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商業經濟往來越來越頻繁,更應當在社會活動中將誠信知報的中華傳統美德發揚下去,在傳統的文學作品中誠信知報也是文學作品中所要重點表現的精神,荀子《修身》一文很好的詮釋了誠信知報的內涵。三是謙和好禮,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對于謙和好禮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和傳承,從牙牙學語的兒童所聽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到《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之間的長幼尊卑,無處不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謙和好禮。
中國文學中中對于傳統美德的教育與宣傳,對于后人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文學作品、詩句等文學形式,使我們國家形成了具有強烈中華文化特色的美德意識和美德氛圍。中國文學中的傳統美德對于我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影響思想,美德也是一種思想意識,通過從小大人講解各種傳統美德故事,到在學校里學習行為規范,學習思想品德,無處不在進行著守法遵規的思想教育,使我們從小就樹立禮貌意識、規矩意識。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名詩佳句、文學作品都在從小影響著我們對于事務的看法和行為習慣。因此,傳統美德最為重要的是影響我們的思想。二是促進良好的社會規范形成,中華傳統美德在社會規范形成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思想引導,在一些社會管理規范、社會秩序的制定上,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美德進行法律框架下的規范,這些規范都促進我們國家和諧、健康、有序的發展。而這些文明、和諧的行為規范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三是對每個人行為的規范的影響,中華傳統美德對于我們每個人的影響也十分深遠,在學習的態度上,在學校的尊敬師長上,在社會誠實守信等方面都從小就收到傳統文學中的中華傳統美德的熏陶與影響,如勤奮求實、謙虛謹慎、誠信守時等等都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應當遵守的的行為習慣,通過閱讀傳統文學中的美德故事能夠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規范意識和行為習慣。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學作品、詩句、名著對于傳統美德宣揚與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古典文學作品到近現代文學作品,從古時五言七言詩句到近現代的散文詩,都在字里行間傳遞著中華民族高尚的美德。對于我們而言,開卷有益,無論什么時候讀書都對我們思想的健康有幫助,尤其是閱讀中國傳統文學名著、作品更可以使我們受益終生。通過讀書可以使我們思想更健康,行為更規范,通過我們不斷的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