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小燕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社會心理服務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服務、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心理服務的基礎,在這一背景之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1.1 國家從政策上對中小學健康教育給予高度重視
2012 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 年修訂)》,明確指出“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指導綱要》成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里程碑。2016年,國家衛計委等 22 個部門頒發了《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要全面加強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心理健康服務的路徑和方法,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給予了極大的政策支撐。
1.2 中小學校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與《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頒發后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和教師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任、兼職教師人數逐漸增多;心理健康教育開始面向全體學生;家長和學生也表現較為積極的態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通過對山西省某地級市、河南省某地級市兩地學校的調查問卷,結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得到大多數中小學校的重視。在參加專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新探索調研的學校中,90% 以上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比較大成效,大部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能感受到學校領導對他們工作的支持。
2.1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觀念落后
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心理健康教育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其心理素質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的不可替代性。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而逐漸開展和完善的,所以當前學校心理健康康教育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心理問題方面。然而這種心理問題取向忽視了學生個體發展中積極的心理體驗和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形式和途徑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和基本原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和完善。
2.2 中小學師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依然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但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人員配比嚴重不足,有些全校只有一個心理健康教師,形同擺設;并且兼職、非專業任課教師居多,沒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多,這些教師大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訓練,教學中主要運枯燥的理論灌輸授課方式,而不能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在實踐中幫助學生預防、解決問題,更遑論發展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2.3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可以參照的標準教材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屬于地方課程,沒有統一的教材,這就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課教師無章可循。首先,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讀物、教材和教師參考用書層出不窮,任課教師的專業能力決定了篩選資料的適用度,同時也決定了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感興趣的程度。其次,地方特色課程的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使任課教師能夠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情況針對性的教學。但是,教材流通范圍小,教材質量也沒有審核標準。再次,沒有教材,任課教師授課自由度很難有一個可控的范圍,這就導致學段之間授課內容、授課形式重復,不僅對學生沒有幫助,反而使學生厭學。
2.4 家庭、學校、社會不能有效的銜接
“全員教育”的理念把家長、教師、社區等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特別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提出,進一步形成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但一些學校和老師以“家校合作、親子活動”為借口,將很多學習任務強加給家長,比如復雜的手工制作、作業批改糾正講解、錄視頻上傳家長群匯報孩子預習工作,導致很多家長厭倦“家校合作”;還有一些家長認為保障孩子吃飽穿暖就完成任務了,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推卸問題,甚至將孩子的問題全部怪罪到學校老師身上。而社會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只停留在口號上,在實際行動上往往置身之外。
3.1 轉變觀念,從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并重;從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矯正走向重視促進心理健康的促進與心理行為問題的預防。
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的悄然興起,心理服務的對象逐漸擴展到全體,強調面向健康的大多數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以預防和促進發展為導向。
教育模式即教育者根據預設的內容和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教育對象實施影響,是一種強制性的灌輸;服務模式則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發揮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遵從其心理發展規律和滿足其成長需要,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服務,即強調提供適合中小學生的發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這個從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轉變的發展過程中,要求中小學根據學生身心特點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關注和滿足他們的心理發展需要,提升其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個性特征,而非只是單純的矯正問題學生行為。
3.2 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美國學校心理咨詢者協會宣言》指出:“學校心理輔導者常常是學生容易接觸的唯一的心理健康專職人員,他們是能夠滲入到學生的智力狀態和情感領域來提供有效幫助的專家。”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急需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成長。首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待遇,提高心理健康教師的比例。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師的從業門檻,經過培訓認證合格后方可上崗,使其既具備扎實的理論學識,又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三,教師的自主發展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學校可通過各種措施激發教師積極成長的心向,創造競爭競聘的氛圍,精心組織策劃各種活動,促使主動成長。最后,采用“輪崗制”,共享心理健康教師優質資源。
3.3 加大投入,著力開發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
政府及教育部門加大投入力度,設立心理實驗室及心理咨詢室、借鑒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輔資料、組織本校心理健康教師團隊與心理專家交流、根據本校學生的具體問題開發有針對性的特色校本課程,目的不僅在于預防、矯正中小學生的問題行為,更在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
3.4 著力構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生態系統。
《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長,充分利用一切社會力量和教育資源,向他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組織心理健康活動。當前,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得主流趨勢。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心理教育觀,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質滿足,更需要家長給予精神上的滿足,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溝通才是正確的親子相處模式打開方式;學校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及時矯正,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情境活動課程預防學生的問題行為;社會應為學生樹立榜樣,中小學生模仿能力、可塑性較強,正向的榜樣能引導中小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但三者并非獨立的單元,在各自的責任范圍內一定要加強合作,在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中通力協作,公共服務于中小學心理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