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萍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占據主流,促使人們邁向高科技發展之路,同時也在呼喚著教育界在信息化道路上的改革與創新。各個學校都在圍繞“互聯網+教育”的主題開展學術探討或論壇報告。本文將以“智慧課堂”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工智能時代給小學語文課堂帶來的變革,感受新理念、高科技沖擊下的生態教學系統。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王本中在北京明遠教育書院舉辦的“課堂+互聯網”學術沙龍中指出:“課堂+互聯網的本質問題,也就是互聯網和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問題,課堂+互聯網最終是要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學生獲得充分的發展。”人工智能推動下的大數據采集與分析、個性化教學等,早已成為教育互聯網企業探索的方向,并逐漸走進傳統教學課堂,為老師和學生帶來全新的教學方式。該形式下的教學課堂被稱為“智慧課堂”或“智能課堂”,屬于師生學習的共同體。以下重點講解小學語文智慧課堂教學的構建模式。
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是通過數據實現,在教育應用中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搜集數據。教師可以借助各級教育平臺已有的資源,然后將其進行整合,制作成精美的教學視頻或圖片,能夠吸引學生興趣,便于學生理解。在搜集與制作時盡量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把課外資源作為一種輔助教學,不可喧賓奪主。
例如搜集《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資源時,結合教學目標——認識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順序、掌握單個動詞、熟記新詞匯,在網絡教育平臺中查找相關資源。可以搜集真實蝌蚪到青蛙的生長圖片,也可以查找或者制作演變過程的短視頻實施動態教學。下載原文朗讀錄音,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想象力。設置教學問題,如:___著絢麗的彩虹、___著嘹亮的音符等,為課堂互動教學做準備。
教學活動的實施離不開合適的教學環境,人工智能時代下主要是借助信息技術豐富學生感官體驗。改革過渡期教師習慣抱著筆記本電腦站在講臺上,按照提前制作的PPT傳授式講課。借助人工智能中的高科技技術教師講課要實現“移動式講臺”,對接各種投影儀和電子白板等設備,案件投屏。教師利用手中移動設備調用云端優質課件或已經制作好的微課視頻進行講解,幫助學生了解知識點。
例如在課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教師將課前搜集的教學資源或者制作的教學視頻進行投放,邊播放邊講解蝌蚪先是長出兩條后腿,再到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尾巴消失,遇見自己的青蛙媽媽。整個過程不但能夠了解蝌蚪變化,還可以視覺認知池塘中不同動物的特點。除此之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借助穿戴式智能設備,還原課文場景,分組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參與對話,增強互動性。
教學中所有教師都存在一個困惑:如何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監測,還原學習面貌,結合每個學生存在的問題實施針對性教學。低年級小學生自我認知比較差,還無法實現自主學習,對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意識模糊,有時雖然很用功卻收益甚微。作為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學生平時作業表現、課堂行為轉化為數據,通過數據追蹤進行學情診斷分析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在課堂上開展個性化教學。
例如《找春天》一課學習中,主要讓學生認識9個生詞,能夠通過朗讀課文感受春天的特點,并且可以學會用“春”字組詞,將自己心中的春天描述出來。教師可以將學生課堂表現錄入到智能評價系統,由其計算學生組建“春”字詞語的個數、描述春天的語言特點、朗讀課文所用時間、出現的常見錯誤等,通過對其進行分析整理,確定下一步教學方向,重點講解學生薄弱的知識板塊。
教學中各種檢測和批改無疑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占據了教師重、難點知識整理和輔導的時間。其中最迷茫的環節是作業布置,教師想給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加強對薄弱知識點的練習,但是教材中的固定內容無法改變。人工智能下的智能題庫和閱卷系統能夠自動根據課堂和學生需求來生成,使“針對性布置作業”輕松實現。
例如《傳統節日》一課主要以兒歌的形式讓學生隨文識字,認識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以及涉及到的代表性活動。布置每日作業時,就可以結合智能題庫選取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布置,給出另一段節日兒歌,讓學生指出傳統節日名稱、具體時間、活動內容;解釋原文中重點詞語或節日來歷,像人如潮、端午節來歷等。利用此種方式實現針對性作業布置,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人工智能時代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更不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指導者和幫助者。此時要求教師能夠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產品,打造智慧課堂,豐富語文教學資源,激發學生興趣,逐漸增強學生語文知識綜合能力,優化教學模式,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南京街第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