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沐潔 胡麗娟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國的社會和企業發展需要各種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高職院校作為技術人才的主要培養來源,必須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觀念的培養。“工匠精神”要與社會需求和就業相結合,才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高職院校要合理定位,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職業教育,使工匠精神培養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
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首次將“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政府工作中再提“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被解讀為對于精益求精的產品品質和一絲不茍的生產過程的不懈追求,對事業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堅持,從而促使個體不斷提高技能的精神品質。因此,要求從業者不僅具有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為基礎,更要有立足行業的長遠規劃和高尚的職業素養。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技術性人才,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的高質量一線從業者。激發實體經濟活力,培養能工巧匠,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質造”已經成為共識。高職學生作為“匠人”的重要來源,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關系到國家經濟轉型和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內在素養,反映在個體品質上,主要通過職業素質、個人品質、專業追求和文化堅守等方面表現出來。就職業素質方面來說,工匠精神是指從業者在其具體職業活動中的精神總和,體現了從業者高尚的職業道德,包含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基本準則;個人品質是指個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以及堅毅、專注的性格特征等;專業追求指從業者遵循專業的基本規律,對于自身技能有要求,形成一定的專業審美,用專業的態度對待職業工作的過程,并結合歷史發展,促進專業技術的不斷提升創新;文化堅守是指制造生產過程中對于傳統精神的傳承和對人文的關懷,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賦予工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的過程。因此,在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時,不僅僅要關注于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注意激發學生對于專業的興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中的專業設置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情況,不能體現高職院校為當地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的目的,設置的專業在區域內沒有合適對口的市場,必然導致培養的人才不能將自己所學應用到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堅持本專業,從而磨礪技能、積累經驗。
二是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的限制,學生參加實訓的機會和時間還是遠遠小于傳統課堂講授。然而企業用人多看重人才的操作技能、耐心細致、善于學習總結等品質。課堂講授也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但是與學生的親身接觸相比較,較難使學生對所學專業產生直觀的感受和認識,更不能看到專業發展前景和職業方向。同時,高校教師多是理論知識深厚扎實,實踐經驗相對不足,自身都缺乏工匠精神,更不能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三是在傳統觀念中,高職是高考中成績較低學生的選擇,而現代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更想成為上層的管理者而非一線技術工人,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很多也是抱著混文憑、做跳板的心態,為了獲得一塊走上社會的敲門磚,或者是選擇追求更高層次的學習,而并沒有花費心思在本專業的鉆研中。同時,高職學生也存在著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在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上沒有長遠性,導致學生的專業學習不能夠深入。
傳統的工匠精神在歷史范疇中主要代表手工業者和傳統工業,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深入到各個行業領域。早期的工匠往往為社會統治階層服務,成果也為統治階級享有,帶有私人的性質,耗時較長,不用為忙于生計而制作,因此能夠心無旁騖的追求作品的藝術性。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就業能力的培養是高職教育的核心目標,當今社會經濟正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轉型,如何緊跟形勢,使學生的就業能力滿足社會和市場的實際,是高職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工匠精神與滿足社會需求并不沖突,在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時,要與現實社會情況和學生自身情況相結合。一方面,工匠精神對于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促使學校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也促使學生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學生的謀生需求和社會對于高速生產的需求不容忽視,在社會上謀得滿意的工作,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培養必須落到現實中,才能為企業和從業者持續長久的傳承下去,實現高質高量生產,為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資支持。因此,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滿足市場對高職人才質量的要求。
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是高職學生不可或缺的素養。培養學生具備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吃苦耐勞、協同創新、追求卓越等優秀的工匠品質,符合新時期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學校要點面結合、有的放矢,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將“工匠精神”教育內化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
4.1 學校要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定位,根據學校辦學情況調整和設置專業,及時撤并不合理專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增強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圍繞專業設計相應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科學設置課程,注重實踐實訓課程的安排,所有教育教學活動要以切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實踐素養展開。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工作有效銜接,才能使學生專注于本專業的學習和發展。
4.2 深化校企合作,將傳統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工學結合,探索學徒制、訂單班等多種合作辦學形式,實現學校企業雙主體模式,促進更深層的產教融合。企業能夠利用高職院校的資源為生產服務,高職院校可以安排師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產教雙方都能發揮自身優勢,各盡其能。同時,高職院校要加強教師的技能水平,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引進一些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邀請企業中的技術專家到學校來進行交流指導。加強教師的企業實踐經驗,鼓勵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創新,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使學生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中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實現工匠精神的內化。
4.3 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職業教育,并滲透到日常教學中,營造出濃厚的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首先是要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認同、喜愛、崇敬所從事的專業,因此可以通過加強對專業歷史的介紹加深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在教學中引入一些行業中的典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工匠精神。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教育,鼓勵學生立足本專業,樹立遠大的理想。在學校中營造濃厚學習和技能氛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職院校重點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但是想要培養一個成功的勞動者,除了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精神的建設,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隨著經濟和技術的增長,我們的制造業也在增長。招聘需要的不僅僅是對人才的要求,還有人才的專業品質。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每年向社會輸送大量技術型人才,學生的素質對社會有重大影響,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對人才的培養時,應該注重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工匠精神關系到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長遠發展,對于新時期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工匠精神不是空中樓閣,要與社會與學生的實際需要聯系在一起,才能滲透到各個方面并長久延續。這樣才能提升職業教育的水平,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提供不竭動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院級教科研課題”(項目編號:2018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