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一所好學校之所以好原因大部分在于校長,校長領導在大學治理與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比較常見的有教育家、政治家、甚至還有說是官員的角色。大學校長與大學是同在的,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國內學校中 ,談到北京大學離不開校長蔡元培的改革,“大學者,網羅眾家之學府也”的學術自由思想令人贊不絕口成為“北大精神”。說到清華大學離不開終身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教育理念。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用一生踐行著他的辦學理念——“求是”精神。這是其和他領導下的大學的最高追求。三位校長對自己的大學貢獻極大,可謂是窮其全部心力在大學的改革與管理中,使大學成為翹首。國外的大學,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提出“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質量。”成為歷屆校長追求的辦學理念。威斯康星大學因查爾斯·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理念即為社會發展服務而聞名。“以學生為中心”的耶魯大學是無數青年為之向往的學府,其學生理念始于斯密特德校長在迎新典禮上說的“你們就是大學。”
說到校長在大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需要考慮多重因素,所處的時代背景,校的發展情況等。校長在學校內部治理結構中的角色定位,是其學校治理能力的具體體現,對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學校治理體系的運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作為一個巨型復雜的組織,校長一人的力量不足以改變大學的整體面貌,但不可否定的是,大學校長角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大學的治理發展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體現:
大學校長科學知識的豐富是利于校長在做決定時,做出科學的決策。科學知識富足培養的是科學的精神。人文知識的淵博有助于全面認識人的價值,尊重每個人,尤其是學生和教師。做到以人為本,關心學校每個成員的發展。同時人文知識有利于校長在處理各種關系時,打下基礎。考慮問題更加全面,不會忽視社會發展因素的影響。豐富的人文知識是給校長提供了研究學校問題的視角。有利于解決學校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給出符合學校辦學,教學規律的方案。
教育是規律可循的,體現在掌握專業的教育知識,其管理人員和校長必須對教育知識了如指掌,在任校長之前也一般有過相關工作的經驗,從事過教育教學等工作。教育的規律的熟知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中來。理論知識是基礎,在實踐中進行檢驗,一個校長必須得對教育規律充分把握,在大學治理的過程中提出建設性的客觀性的意見促進大學治理有條不紊進行。
校長在大學治理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體現在其教育理念在大學治理中的作用。大學最根本的職能是培養高綜合素質的人才,也就是進入大學的學生在離開大學后要在各方面得到提高,從大學培養的學生就能看出來學校的學生理念。其中,校長的學生理念尤其重要,其學生理念體現在其對學生的總體看法,也就是對學生角色的定位,好的學生理念必然是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這樣的理念能夠在學校營造一個好的育人環境,營造一個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勢必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從而整個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將會大大提高。
大學校長對教師的看法對治理學校也有很大的影響,大學中,教師和學生組成的教學共同體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提高與否。教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教師,既然教師在學生發展中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那大學校長的教師理念也對學生的發展,對學校的治理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視。
再者,就是學校的辦學定位理念,定位目標對一個學校的發展發揮的起點作用。好的定位是開始,什么是好的定位,必然是結合所在區域發展情況和學校自身發展條件。這是教育中不可忽視的規律,學校自身的需要和條件是根本,另外要考慮外部社會的需要和條件。歸根到底,學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社會的需要是學校發展的源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每個學校發展情況不一樣,校長作為治理學校的領頭羊,必須對學校的歷史傳統,現實條件,未來發展趨勢作全面把握,這是基本的要求即全面了解學校的校史、校情等。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如若考慮不到這兩個因素是不科學,不客觀的,是會讓學校陷在一個尷尬的境地,根本談不上發展。
總之,在大學治理中,校長的教育理念極其重要。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在大學治理的過程中是規范自己的行為,更是在規范學校整體的行為。
大學校長是行政管理的決策者,其行政管理能力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整個行政管理的效率高低。大學校長必須負起統領及整合這個組織的領導能力,校長必須使大學各部門、各成員在共同的信念和目標下更加相互依賴,使之具有整體性。主要運用建立共同的信念、制定共同遵循的制度、明確各單位的責權關系、加強各內部的協調手段達成組織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大學是一個復雜的組織,校長杰出的行政能力和豐富的管理技巧是校長在治理大學中的必要條件。學校的治理發展中缺不了校長各方面的統籌協調。
協調關系作為學校公共關系的基本職能,是學校治理的關鍵,是保證運行機制活化的前提。校長不僅要創造一個團結和諧的學校組織內部環境,還要創設一個有助于學校發展的外部環境,建立起良好的學校形象。大學校長的協調能力體現在兩個方面,學校外部和學校內部。學校外部除了與政府協調來獲得政府的支持,還有社會上的組織和某些個人都是要協調的對象,比如,學校需要資金支持,只要是資金來源者都是校長要協調的對象,校長的協調能力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否則,學校的正常運行都會出現問題。學校內部,校長要和黨委,副校長,院長,教師等協調好工作關系,這也是獲得民心獲得支持的一個過程。
校長要對自己的大學有情感,這種情感對于校長在治理學校的過程將起到原動力的作用,要先愛學校,對學校有情感才有可能愿意全心全意為學校謀求發展的所有條件,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校長也會樂此不疲。大學校長對學校的情感,可以這樣形容。大學就像是實驗室,是校長的實驗室,校長研究的課題就是自己的學校,學校是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課題 最愿意研究的一個課題,即使付出全部心血也不會有怨言。
領導過程是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而社會互動是人們在一定背景下對特定情境做出反應的過程中發生的。只有當“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產生聯系時,領導過程才發生。校長作為領導,必然少不了與其他人打交道,建立良好的關系。與其他人建立良性的互動,就是一種情感的付出,體現為校長對人的情感,尤其是學校的教師和學生。
校長沒有理想,大學就難以有奮斗目標。但校長的理想不是他個人的理念和想法,而是繼承和歸納了歷史傳統的、全校師生的共同理想。校長一個人的力量其實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一個好的校長可以做到協調好與黨委、副校長、院長、教師、學生等人的關系,發動全校的力量為學校共同愿景這個長遠的奮斗目標努力而努力,這樣的校長其力量是驚人的,這股力量將是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在大學治理過程中最不可忽視的。
領導不但要善于用“手”,還要善于用“腦”,更要善于用“心”,要善于營造一種共同體,并尋找領導的替身,建立起學校共同體的共同愿景和共有的價值觀。這里所說的共同愿景,一定要是滿足一些條件:和學校的重要成員們討論、尊重員工們的意見、和學校的歷史和價值觀聯系、建立在學校現存的條件基礎上。這里尊重教師,尊重學校的成員尤其是教師和學生就是校長對學校的人付出情感的過程。校長不會把自己的理念強加到學校其他成員的身上,而應該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形成一個和諧的共同理想遠景為之努力。
從知識、能力、教育理念、情感分析校長角色在大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其實也是對校長本身進行這四方面的評價。專業的知識、專業的能力、專業的教育理念或許不能判定一個校長就是一個滿分的校長,但這些素養至少可以說明一個校長是合格的。校長在大學治理中的角色也因此更加具體而突出。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