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鑫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雷鋒精神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自覺追求,雷鋒精神鼓舞著新一代青年努力奮進。我國的俠義思想起源于墨家,墨子對勞動人民非常重視,將追求的理想社會寄希望于人民自身的努力,墨子思想與雷鋒精神之間存在一定的契合度,墨子的俠義精神與雷鋒的無私奉獻精神均跨越國界,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寶貴財富。本文對雷鋒志愿服務精神的主要內容及形式進行闡述,分析墨子思想與雷鋒精神之間的相似處,針對墨子思想與雷鋒志愿服務之間的融合進行具體研究。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雷鋒精神的實質與核心,雷鋒精神體現了一種“向上”的人生姿態,始終以飽滿的干勁與熱情投入到工作與學習中。雷鋒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它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及偉大的民族精神聯系在一起,其內容與形式均能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具有時效性。雷鋒精神是一面旗幟,永遠閃耀著蓋不滅的光輝,這種精神可以變成強大的民心力量,激勵著一代一代的熱血青年,勇往直前,成為道德典范。
雷鋒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映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凝聚著人類共同珍視的時代精神。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已經成為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培養優秀青年的重要途徑,通過學雷鋒志愿活動來傳播精神文明,弘揚先進文化。雷鋒精神是對雷鋒事跡所表現出來的先進思想以及道德觀念的總結,成為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黨,堅定社會主義信仰,發展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的新型關系的象征。雷鋒志愿服務精神的主要形式有:
1.1 傳統文化與先進文化相統一
在我國,志愿精神已經扎根在悠久的傳統文化中,志愿精神是傳統文化與精神的延伸,是傳統文化在當代中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我國的宗教文化對傳統的慈善思想有著重要影響,佛教的大慈悲思想也將傳統的慈善思想外延擴展到一種人所能及的范圍,道教的“積善成仙”體現了落實慈善思想的激勵機制。無論是儒家的“仁者愛人”、佛教的“慈悲為懷”、道教的“功過格”都擁有著非常濃厚的愛人濟世色彩,雷鋒志愿服務精神是現代社會的新生產物,這種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引自于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仁愛思想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
1.2 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
在雷鋒志愿服務精神中,愛憎分明是雷鋒精神的精髓,雷鋒同志將黨比做母親,將自己的生命看作是黨和人民的,無論遇到多么艱難復雜的情況,都會堅決跟黨走,為了黨灑盡鮮血,永不變心。“對敵人要狠,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對黨、對人民要忠誠坦白,永遠忠于黨,忠于人民。”這是雷鋒同志給我們留下的名言。
1.3 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雷鋒同志是一個勇于探索的創造者與實干家,總是將崇高的理想落實到本職工作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終堅持理想與現實一致,決心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雷鋒同志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對自身政治上嚴格要求,自覺經受思想的鍛煉,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高度共產主義覺悟的戰士。
1.4 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
雷鋒精神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在雷鋒同志眼中,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正如細胞與人體之間的關系一樣,當人的身體受到損害時,細胞也同樣會受到傷害。同樣,人們的幸福生活要依賴于祖國,只有祖國繁榮富強,才能夠國泰民安。雷鋒同志處處以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
1.5 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
雷鋒同志人生觀最光彩奪目的是正確的解決了“為誰活著,怎樣做人”的問題。將“生為人民生,死為人民死”作為自己的信條,“時刻準備著為黨和階級的最高利益,犧牲個人的一切,直至生命”。在這種人生價值觀念的指導下,雷鋒同志保持著昂揚的精神狀態,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用生命踐行了為共產主義事業畢生奉獻的誓言。
時代的發展需要雷鋒精神,在社會經濟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物質比較豐富的今天,暴露出許多誠信缺失與道德失范,跌倒老人扶不扶?被碾壓女童救不救?這一系列現實問題拷問著人們的道德良知,許多人唯利是圖、善惡不分,將高尚墜貶為愚昧,將丑惡美化成高明,這些錯誤的認識與行為不但敗壞了社會風氣也腐蝕了時代肌體。雷鋒精神的傳承,必須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基礎,增強民族自尊,采取弘揚傳統、典型引路、基地體驗等有效措施,不斷創新思維、探索愛國主義教育新途徑。現如今,人們始終提倡雷鋒精神,而在對我國古代先賢墨子思想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墨子的諸多提倡對當前的雷鋒志愿服務精神有著深遠影響,盡管各方學派對墨子思想有很多理解,但是墨家思想的主要精髓在于奉獻。墨子在墨經中寫到“是殺己以利天下”。墨子對用自己生命來換取百姓幸福的行為是肯定的。從墨者在歷史中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不僅可以奉獻時間、精力,甚至可以奉獻出生命,雷鋒志愿服務精神也主要體現在奉獻上,所以墨家主張的內容與雷鋒志愿服務不謀而合。為了全面實現理想,墨子身先力行,將理論付諸于實踐。淮南子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赴火蹈刀,死不還踵。”有這樣一些堅定不移的勇士堅守著“兼愛”與“非攻”的思想,通過大量學者的支持,墨子學派才得以興盛,墨子思想為中華民族留下來唯物主義、社會主義以及民主主義的思想傳統,墨子信徒對信仰的堅定性、對團體的紀律性和不惜犧牲的斗爭精神恰好能夠與當代雷鋒志愿服務相融合,形成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1 將墨子人人平等思想與雷鋒努力奮斗精神相融合
雷鋒精神的傳承首先要以求真務實的工作傳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其次要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來深化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最后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來拓寬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我國眾多知識分子都在倡導社會公平主義,通過助人為樂實踐來實現宏大的理想追求,通過對優秀品質人才的培養來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學雷鋒志愿服務能夠體現出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以及時代青年的知行統一。將墨子的“人人平等”思想融入到學雷鋒志愿服務中,能夠進一步促進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在墨子的思想文化中,以勞動作為主體,重點關注人們的生活以及社會問題。將墨子思想與學雷鋒志愿服務相結合,能夠促進勞動人民工作的積極性,進一步對人們的智慧與潛力進行開發,共建穩定的社會秩序,進而改善人們的生活狀態。保障人們的價值與尊嚴,使得財富經濟可以均等分配,墨家思想的人人平等已經成為我國民眾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
3.2 將墨子為百姓謀利思想與雷鋒助人為樂精神相融合
縱觀歷史,墨家學派的為百姓謀利精神與雷鋒的助人為樂精神有著一定的共同之處,雷鋒同志對“小善”的堅持使其舉世聞名,代代流傳。雷鋒同志這種低調做事、默默無聞、忘我奉獻的踏實作風成為了人類文明進步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墨家《墨子.經上》指出:“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墨子的科學精神集中體現在“墨經”、“墨辯”之中。墨子強調以古為鑒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全心全意為百姓謀福利。墨子提出義利合一的觀點,既肯定了“利人”為至善的標準又維護了道德原則的尊嚴,墨子“利義合一”的思想能夠避免極端功利主義,體現了道德觀念的根本變革,具有反傳統的革命意義。
3.3 將墨子狹義思想與雷鋒公而忘私思想相融合
為他人著想,為他人服務是人類社會區別于動物世界的重要標志,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通過生產勞動來建立起復雜的人際關系,然后根據具體的行為準則對這些人際關系進行處理。而人的本質理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個性自由。人類的“利他性”在墨子思想中被稱之為狹義,在《墨子.兼愛》中指出:“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在墨子思想中,將勞動人民做為實現社會主義理想的主體,以狹義精神為天下百姓謀福利,強調公平競爭與平等博弈。在墨家的狹義思想中,真正的俠者必須學會行俠仗義,除暴安良,這種精神與雷鋒精神中的公而忘私相契合,雷鋒精神注重一心向黨,正是這種無私精神,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墨子思想與雷鋒精神的融合能夠更好的為人民創造利益,成為雷鋒志愿服務精神的理論基礎。
3.4 將墨子身體力行思想與雷鋒言行一致精神相融合
雷鋒同志為了實現黨和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生命,正是因為雷鋒同志這種人生觀念,才能在革命行動中保持積極的斗志與干勁,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目標。雷鋒精神注重言行一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利用自己的綿薄之力來幫助弱勢群體。墨子思想中存在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可以使人們積極奮進、不畏強權,將這種實踐精神與雷鋒言行一致精神相融合,能夠激發人們的服務熱情。
結束語:墨子主張“兼愛”,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論行動都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為重。墨子的堅韌不拔、清苦自首使墨家學說經由他的生命踐履成為一種人生的教化,這種教化引導人們勤儉節約。和諧社會的穩定進步不僅需要法律及制度規范作為保障,還需要從道德上進行有效約束。在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雷鋒志愿服務精神給予人們正確的引導,通過上文分析,墨子思想與學雷鋒志愿服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將兩者之間進行融合能夠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順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