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霞
有人說“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可見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于是關于閱讀的培訓機構“五花八門”,隨處可見。那么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不是為了考試得高分,不是為了獲取寫作技巧,而更多的是獲得一種心理的滿足,使一個人的思想更高尚。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經在多次發(fā)言中強調,“要喜歡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可我們有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會讓學生劃出這本書里面作者的行文技巧是什么,會讓學生到書里面去找考點應付考試。這樣其實就搞得很功利了,既限制了讀書的自由,又減損了讀書的樂趣。所以我認為讀書回歸到本來的樣子,引導學生對于閱讀產生興趣,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那么,我們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首先,教師要有閱讀的好習慣。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fā)展史。只有教師博覽群書,才有可能把學生帶進更廣闊的閱讀世界里。如:我每次讀完一本書都會把心得分享給學生,或者在語文課上盡量拓展圖書。學到《最后一頭戰(zhàn)象》時我將沈石溪的動物小說介紹給學生。一段時間后,大部分男生都成“沈迷”了。
重視閱讀課,并且形式也要多種多樣。課上,可以讓學生介紹一本書,或將書中有趣、感人的情節(jié)讀讀,或分享讀后感。教師也要及時點撥或引導學生讀,適當時可以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我和學生開啟共讀《城南舊事》這本書后,剛開始學生的感悟心得只停留在表面文字。當我上完這節(jié)課外閱讀課時,大多數孩子哭了,他們更深層次體會了文本所包含的情感,從而更加的熱愛這本書,也更加的喜歡閱讀了。
給學生營造閱讀的氛圍。開辟一塊與閱讀有關的教室墻壁,可以貼“讀書摘要”,可以是閱讀推薦,也可以是閱讀評比……教師定期帶學生去閱覽室,瀏覽主題各異的圖書,或靜讀一本書。鼓勵學生做書簽,并把有關閱讀的名言寫一寫。
構建教師――學生――家長閱讀互動平臺。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班級閱讀群,學生把自己閱讀的圖片、視頻、心得發(fā)群里交流,教師及時評價,家長也可把自己在閱讀方面的疑問或意見陳述。這樣既讓教師全面的了解了學生在家的閱讀情況,也讓學生之間、家長之間形成了互相學習又競爭的閱讀模式,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如我班一個孩子讀了《草房子》后,家長給我發(fā)來這樣一條短信:李老師,真是感謝你,看到了姚宇軒的變化,今天一拿到書看了一個多小時,我以為他睡著了,結果到他房間,他淚流滿面,在寫東西,真的被感動到了,一個10歲的孩子突然覺得長大了,他本來就是一個心軟的孩子,小時候看到姥爺感冒生病都流淚的孩子……他說要買曹文軒的全套,他喜歡曹文軒的書。
閱讀要細水長流,杜絕急功進利,還學生閱讀的權利。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轉變思想,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忽視閱讀,更不能扼殺學生閱讀的權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說我們不能剝奪孩子閱讀的權利。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把閱讀的教學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記得我在一次培訓學習中,一位專家也說閱讀其實關系著除體育以外所有的課程。一個學生不會做數學應用題,很大可能是他沒有讀懂題意,而不是不會計算。
推薦適合學生的書單。有好多老師和家長會很困惑,不知孩子讀什么書好。魯迅曾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yōu)點,必須如蜂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和枯燥了。”因此我認為各種類型的書都應該多一些,當讀的多了,就有自己的品味了。另外找與兒童生活最貼近的圖書去讀一讀。比如講父母、親情的,講生命教育的,講認識自我的,講校園生活的,講戰(zhàn)爭與和平的,講影視作品的等等。
語文是有情物,而大部分的情感體現在文字里,體現在文章里,只有多讀、多思才能體會語文的魅力。而語文的魅力很大一部分隱藏于閱讀中,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重視閱讀,不斷創(chuàng)新,為閱讀開辟一片天地。著名作家圣埃克·蘇佩里所說,“想要人造船,不是給他木板、錘子和釘子,而是喚起他對遼闊大海的無限渴望”。讓我們的學生形成閱讀習慣,甚至樹立終生以書為侶的觀念。
注:本文為臨夏州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民族地區(qū)小學語文高效閱讀技巧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LX[2018]GH138)
(作者單位:臨夏州和政縣龍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