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錢學森曾說中國現代教育無大家,推根究底是現今學科分得太細,缺乏大統一精神。群文閱讀是語文閱讀整合的思想下出現的。近年全國對群文閱讀展開了教學實踐及理論研究。我想就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試析一下。
朱永新教授提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閱讀對人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群文閱讀教學是改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好的方式之一。
群文閱讀教學,就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最終達成共識,獲得良好閱讀效果和能力的過程,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在教學現場閱讀多篇相關聯的文章。這種閱讀教學在于澤元的論文中將其分為五層:一是單元整合閱讀;二是一篇帶多篇閱讀;三是一篇帶整本或多本閱讀;四是主題閱讀;五是課內外讀書會閱讀。我任教的西昌四小語文教師也在自覺改變閱讀教學的方式。如強調單元整合,課外延伸閱讀,相關文章教學前資料文章的查找,拓展閱讀,班級讀書興趣小組等。但還需系統接受此方面理論的學習和研究。
據相關資料對閱讀狀態的一項調查,我國每年人均圖書4-5本,比之發達國家遠遠落后,比最多的以色列十分之一都不到。我們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從字、詞、句、段、篇來閱讀,將每一篇完整的文章分割來講,將一個有機整體割裂來看。這種教學法有其優點,能對局部認識透徹,對文章的組成要素認識清晰,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整體形成無疑是一種阻礙。幾分鐘完成的課文,非要強拉硬拽,過度解析,致使學生閱讀時間大量被字詞句段解析占用,之后大量重復練習讓學生迷失在文字游戲之中,學生學起累,老師教起來也累。這種碎片式的教學讓人感受不到閱讀使生命快樂的意義。
國際教育成就協會主持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認為閱讀教學:一是培養閱讀的興趣;二是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三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四是養成閱讀的習慣。一節課里讀一群文章,這就要求對傳統閱讀有改變。一是教師要少講、少問、少發起討論;二是教師不可能深、細、透地解析教學;三是更多地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方式;四是學生多讀,自我體悟,嘗試生活化閱讀。一句話就是要刪繁就簡,將大把的時間用在學生真正的閱讀行為和感悟上,而對于閱讀技巧則只作恰當引導。
教師要引導學生海量閱讀,要創新的方法,從啟蒙閱讀階段改變國民閱讀現狀。
4.1 探索和發現式閱讀中學會思考。
閱讀要真正做到廣、精、深,多閱讀是最好的途徑。單篇閱讀時,讀者將所閱讀內容與自己讀過的文章、生活歷聯系發現和提出新問題,這是初級“群文閱讀”。真正的群文閱讀是讓學生在一篇接一篇的閱讀,始終保持新鮮感,在橫向比較閱讀中,學生會不斷涌現質疑、發現、分享,從而引發高質量思考。有教師選用多個不同地區創世神話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比較性閱讀中發現創世神話都把遠古的世界想象成一個蛋,都有一個不畏艱險、法力無邊的大神,大神的身體最后化成了萬事萬物。之后就會思考神話都是真實的嗎?它有什么意義?為什么有這樣的神話?最感興趣是什么?最有吸引力是哪篇?將閱讀變成了精神享受和理性思考,這才是閱讀的真實意義。
4.2 速讀能讓學生提高效率。
傳統課文閱讀教學強調詳讀、朗讀和美讀。這種閱讀當然重要,但成為常態就會讓人擔心。沈大安曾說:“把課堂上大量寶貴的時間用來練習有感情朗讀,是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時間運籌上的一個失誤”。速讀(掃讀、跳讀和技巧閱讀),這種方式可讓閱讀量在單位時間內大量增加。讓學生學會在繁雜的信息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最有用的,這種閱讀方式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非常重要。除了速讀,還有其他多種閱讀方式,如休閑式閱讀、研究式閱讀、批斗式閱讀、校對式閱讀等等,要讓學生從小就掌握多種閱讀方式。
4.3 真實、實用的閱讀更重要。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篇幅短小,也是經典,但多是片段。群文閱讀選文的自由度大,不隨意刪、換、改,保留了原文的文字風格和敘述的復雜性,這樣的閱讀更加真實、實用。這也讓學生進一步享受課文中的經典。閱讀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將某些文章按一定分法放在一起,有的是要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有的是要強化學生某一種認識,有的是要豐富學生的多元理解,有的是要學生領會讀某類文本的方法等。如觀點對立的一組,寫物寫景寫事寫人說明各一組,天文地理一組,古文一組,某作家一組等。
陶淵明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意思就是要大量讀書,讀好書,才會理解透徹。只有積累豐富了,我們的藝術感受才會敏感,認識也就會深刻。群文閱讀就是在單位時間內讓學生經歷較高水平的探究性閱讀,體驗發現的樂趣。群文閱讀讓教師從重復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卻在統整能力和創新教學上讓教師走得更遠。只有讀更多的書,認識更多的事物,提高教學藝術水平,才能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四川省西昌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