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燕
初中化學作為初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生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伴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教育界對于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也有了更新和進步。從當前新課標改革的發展進程來看,教學方法在初中化學教學開展過程當中,逐步得到更新和改變。然而,受傳統教學理念更深蒂固的影響,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本文通過分析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分析和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探究新課標改革要求下初中化學模式的具體開展實施。
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的開展應當充分踐行新課標所要求的提升學生素質教育的理念,充分發掘學生智能和才能的潛力和優勢,因人制宜,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需求。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分析和探討新課標改革背景下探討初中化學教學模式。
1.1新課標改革下初中化學教師無法很好實驗教材內容的變化
在新課標教學理念要求下,傳統的初中化學知識體系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和改造,由單純的只注重知識傳授到注重理論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轉變,使得很多教師無法適應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鑒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的影響,很多化學教師的教學方式一時無法真正轉變,仍然換湯不換藥的堅持純粹的課堂知識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學方法的更新。加上新教材內容結構重新整合和構建,重實踐和重人文使得很多教師不適應,從某種程度而言,阻礙了新課改初中化學教學實踐的開展。
1.2教學形式缺乏新穎性,無法進行及時創新
伴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深入,初中化學教師應當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積極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輕松、充滿樂趣的課堂氛圍。然而在實際生活當中,初中化學的課堂氛圍并不如期活躍有趣,相反,其盡管在新課改要求下增強了一些趣味教學活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初中化學教師又因為傳統的教學的固化觀念,又慢慢走回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探究式教學開展止步不前。與此同時,因為教學形式新穎性的缺乏,也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1.3教師知識儲備更新比較緩慢
隨著課程的不斷改革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初中教材不斷改版。一些教師無法很快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知識更新比較緩慢。化學教師教學任務又重,一個老師擔任幾個班的教學,其是農村的一些老教師,本身年齡就比較大,學習新東西相對比較吃力,加上教學任務重,因此就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盡管教師隊伍在不斷更新和擴大,但是對于很多大學畢業的專業化學教師來說,理論知識雖然具備比較充分,但是實驗操作及教學經驗上又出現明顯不足。總之,教師自身能力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大因素。
2.1開展情境化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新穎性和趣味性
新課標改革要求教學應當采用情境化的教學模式。所謂情境化教學,就是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或者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結合教材內容來創造和設定教學情境,并通過開展實驗活動、引用歷史故事,或者聯系實際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象,從而創設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在不同的情境創設下,學生通過體驗和設身處地的去感知,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識,并且結合生活實際學以致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強其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2.2開展探究式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在初中化學教學實施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標改革要求下,開展探究式教學,能夠有效地改變學生被動和單一的學習方式,其倡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于初中化學的學習,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參與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探究活動,加深其對于科學探究化學這么學科的理解,從而增強其探究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教師在開展化學課堂教學時,應當積極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通過打造良好的積極的和活躍的課堂氛圍,才能激發學生們極大的探究學習熱情。通過探究式教學的開展,能夠增強學生對于化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2.3開展實踐式教學,將化學理論應用于實踐生活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應當被運用到實踐生活當中去,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作為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化學知識對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在現實當中半夜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鑒于此,初中化學教師在實踐開展教學時,贏的那個充分注重講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生活的諸多方面著手,寓教于學,寓教于生活,使得化學課堂貼近社會,也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引導學生們更好地做到學以致用,發現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力,也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學模式要想適應新課標改革要求,教師們必須轉變固有的傳統教學觀念,開展情境化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新穎性和趣味性;開展探究式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開展實踐式教學,將化學理論應用于實踐生活;等等。如此,才可以有利于推動初中化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單位:天津市耀華嘉誠國際中學)